- 画家朋友为我画的人体油画(附图) [2011/09]
- 回国流水帐 5 [2012/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后记) [2013/12]
- 北京胡同故事多 [2016/03]
- 回国流水帐 6 [2012/02]
- 阿拉小厨大酬宾 [2011/04]
- 回国流水帐 3 [2012/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6) [2013/12]
- 熊妈,熊娃,黑夜里我们相遇 [2015/07]
- 回国流水帐 7 [2012/03]
- 没有侥幸,唯有天意 [2012/07]
- 背影与目送 [2014/01]
- 爱在北京(3) [2014/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5) [2013/12]
- 陪伴父亲的日子(7) [2013/12]
- 接受你极其平庸的孩子 “亲近自然《亲亲宝贝》” [2012/07]
- 怀孕 离婚 中彩票 [2012/04]
- 意外的收获 茴香饺子 [2011/04]
- 北京傻妞儿 [2010/11]
- 平常事 平常心 [2011/11]
- 挑战唐骏同学,比赛火鸡大餐 [2011/11]
- 该莫言的是我们 [2012/12]
- 辛辣的,甘甜的,平淡的,人生百味 [2012/08]
朋友的妈妈要从台湾来看她,朋友问我:“要带什么东西吗? ”“牛轧糖,凤梨酥,还有一本龙应台的《目送》”我毫不客气地要求。几天前拿到书,时报出版,淡绿色的封面,竖版,繁体字,许多漂亮的插图。原汁原味,喜欢得爱不释手,竟然不舍得快快地读。每天临睡前,夜深人静,一盏台灯洒下静谧的橘黄色柔光,安然情怡,靠在床头,打开还有淡淡墨香的书,听着沙沙的翻页声,细细地体味深邃小文。她的笔触及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泪眼婆娑。一天的辛劳在清新的文字中抚平,真像干渴的时辰喝到了一碗纯美的心灵鸡汤。
有的书读过再也不想去碰,可有的书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温。《目送》早就在网上看过,重新读来还是那么亲切,温暖,还有喜欢。那篇《目送》当然是这本厚厚散文集的首篇,第二篇是题目《雨儿》的短文。文章不过一千来字,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像个老小孩,不但失忆,而且吐字不清,以至于把女儿说成“雨儿”。重复的对话,毫无修饰的描述,简单的文字,虽是轻描淡写,却是字字牵挂,给人最深的感动。她把这份对母亲的爱浓缩在平实无华却深切柔软的文字中。
读这篇文我不断的流泪,我想起自己的妈妈,想起每次与她的通话。三年前老妈在讲台上忽然摔倒,大面积脑梗。经过抢救逃过了一劫,语言功能却受到极大损伤,从此只能说简单的句子。从前每次打电话都是和老妈天南海北,家长里短的聊个够,最后几分钟留给老爸问候两句。现在正好相反,拿起电话跟老爸询问妈妈的身体,家里的情况。等到妈妈拿起电话常常只是几句话而已。
“妈,您好吗?身体怎么样?” “我好了。”
“家里买月饼了吗?” “有,很多。”
“不可以吃太多哦,一天一小块,月饼太甜,太多油。” “知道了。”
“你要听我爸的话,每天下楼走走,腿疼也要走。还有要多吃蔬菜,不可以只吃肉。” “知道了。”
“等我春节回家给您做好吃的,好好等我。” “好”
每次放下电话,我总是很感伤。心目中那个能干,聪慧,知性女强人的妈妈无论如何与电话里这个苍老,虚弱,反应迟钝的老女人对不上号,仅仅三年时间,妈妈面目全非。小姑娘时,崇拜妈妈,觉得妈妈很棒;十几岁时,厌烦妈妈,觉得她很过时;二十几岁时,怨恨妈妈,觉得她不尽人情。到了我抱着女儿成为妈妈时,才开始理解妈妈。原来,她一直都在无私地爱着我,让我在宠爱中长大。还记得上次回国,半夜里妈妈走到我的床边轻轻把被子为我掖好,生怕已为人母的女儿着凉。人到中年才真正体会到这份母爱和珍惜。不能常伴父母身边,不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赶到,不能陪他们吃饭,谈天,一起看电视,连跟他们拌嘴都成了奢侈。除了内疚,遗憾,还有深深的不舍和牵挂。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月如流,时光渐远,佳节之际,将无处安放的思念、祝福、问候寄托于明月,愿父母健康,祝亲人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