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to replace low beam headlights on 2006 Mitsubishi Outlander [2011/12]
- 恶法不除,天理难容 [2013/05]
- 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进大学 [2011/06]
- 2013温哥华春季长跑(2013 Vancouver Sun Run) [2013/05]
- 一本旧护照 [2010/06]
- 周末登雪山 [2013/05]
- 性与政治 [2011/03]
- “活得有尊严”之我见 [2011/01]
-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2011/02]
- 快餐店抛屎VS美中博弈 [2018/05]
- 从李公子打人说起 [2011/09]
- 温哥华春季长跑 [2011/04]
- “临终关怀”引发的思考 [2011/01]
- 那年的 ‘国丧’ [2010/10]
- “文革”记忆(3) [2010/07]
- 文明古国的民主自由之光 [2011/02]
- 蹉跎岁月里的故事 [2010/12]
- “文革”记忆(1) [2010/07]
- 也说 ‘公平与平等’ 等等 [2010/05]
(三)“corn”之谜
一天,Tommy和他的小堂姐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玩儿。这时,奶奶对爷爷说:“老头子,冰箱里还有两个老玉米,想着中午煮了,给孩子们吃。”此时,用一句话来描述,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隔墙有耳啊!
说话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招呼孙子、孙女吃饭。大家围着摆满饭菜的饭桌坐下,准备吃饭。这时,Tommy把整桌的饭菜迅速地扫了一眼后,说道:“我要吃corn!”一句话把在座的所有人都说愣了。“要吃corn?…corn?”爷爷重复道。有一点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句中、英文“复合句”。话的前半句每个人都懂,麻烦的是这后半句是什么意思?在座的四个人中,除了说话的人之外,一时间没人明白。还是奶奶第一个打破了僵局,问孙女:“昱,你英文学得好,corn是什么呀?”其实,作为爷爷奶奶与孙子之间唯一的翻译,昱知道自己“责任重大”,所以当弟弟的话音刚刚落下,昱的小脑瓜早已经开始飞速运转了。搜肠刮肚,想尽了所有课堂上学的、课外英文外教教的,都没有找到这个“生僻”的词汇。于是,昱对奶奶说:“不知道,好像老师没教过。”
这时,爷爷突然说:“有办法了,震震(Tommy的乳名)把你想吃的东西,给爷爷画出来,行吗?”孙子点头同意。之后,爷爷马上找来纸和彩色铅笔。Tommy小时候有些绘画天赋,我们家至今还保留着他幼儿时期的一些绘画“作品”。不出两分钟,一个名曰:“corn”的东西跃然纸上。画的是一个上端有点尖的长条形,长条的下半部包裹着几片用绿色铅笔勾画的,看起来像是叶子之类的东西,长条的中间空白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黄色斑点。爷爷接过孙子的“大作”翻过来,调过去地仔细观看,口中还不停地叨念着:“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爷爷费了好大的劲儿,仍不解画的含义。接着,画在每个人手中不停地、反复地传递着。大家都期盼着,能透过这种我们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传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破译”这个“corn”之谜。不巧的是,大家的努力最终都以落空、失败而告终。
事情发展到此,在画的作者看来,这个本来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人人都明白的事,今天用尽全身解数却无法让人明白,其心中的绝望程度,各位可想而知。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张开大嘴,一展歌喉,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孙子哭了,这顿饭是没法吃了。情急之下,爷爷拿出了缓兵之计说:“震震,你看这样行不行,咱们先吃饭,吃完饭后爷爷带你去农贸市场,把你要吃的东西,用手指给爷爷看。”Tommy点点头,止住了哭声。问题总算得到了暂时解决。
大家开始吃饭。饭还没吃几口,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突然激动地说:“震震,你是不是想吃老玉米?!”“对!对!对!”Tommy高兴得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连声附和,脸上又呈现出平日里灿烂的笑容。“都怪你!老头子!告诉过你了,想着把老玉米煮了,给孩子们吃,末了儿你还是给忘了!”奶奶口中埋怨着。爷爷又一次成了“罪魁祸首”。此时大家的兴奋、快乐心情不亚于当年“神州飞船”上天。
话说最终解开“corn”之谜的人,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对“corn”之谜答案的搜寻,直到这个对中国人来说生僻的英文单词,从她大脑的深层记忆里,最终慢慢浮现出来。也许正是这种契而不舍、决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成就了今天Waterloo University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一名优秀生。故事讲到此,应该结束了,但我在想,如果爷爷奶奶其中任何人能记住那段午饭前的对话,Tommy也没有捕捉到爷爷奶奶的对话,就没有了这场“corn”的风波。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阴差阳错”构成了我们异彩纷呈的生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