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to replace low beam headlights on 2006 Mitsubishi Outlander [2011/12]
- 恶法不除,天理难容 [2013/05]
- 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进大学 [2011/06]
- 2013温哥华春季长跑(2013 Vancouver Sun Run) [2013/05]
- 一本旧护照 [2010/06]
- 周末登雪山 [2013/05]
- 性与政治 [2011/03]
- “活得有尊严”之我见 [2011/01]
-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2011/02]
- 快餐店抛屎VS美中博弈 [2018/05]
- 从李公子打人说起 [2011/09]
- 温哥华春季长跑 [2011/04]
- “临终关怀”引发的思考 [2011/01]
- 那年的 ‘国丧’ [2010/10]
- “文革”记忆(3) [2010/07]
- 文明古国的民主自由之光 [2011/02]
- 蹉跎岁月里的故事 [2010/12]
- “文革”记忆(1) [2010/07]
- 也说 ‘公平与平等’ 等等 [2010/05]
事实上,这种情况几乎很难发生。一般来说,不用日本产品,剩下的选择,一是欧美产品,二是国货。长久以来,欧美产品一直享有良好声誉。三十年代的美国货是经久耐用、货真价实的代名词。而那时的日本产品,国人称之为东洋货,也是价廉质次的别称。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记得我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聊天中,我的老板讲了一个笑话,嘲笑美国产品。他说一间美国公司向日本公司订购一批产品,允许有百分之一的次品,结果美国公司除了收到全数的合格品之外,还有另外多出来的一些。美国人不解地问日本人这是什么?日本人回答,这是你们要的、额外1%的次品。质量管理的发明应该是欧美人的专利,然而现代的日本人却把“质量”这个意识深深地浇铸在他们的产品之中。
总体来说,欧美产品在许多方面,无论在技术还是性能等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同类日本产品相比,往往不具备价格优势。以德国产的汽车为例,可以做最好的说明。现代人追求新奇,再好的东西,用久了,不免想换个新颖的。很多现代产品,不再追求 “经久耐用、一劳永逸” 而注重于产品在设计寿命内的可靠性。以中高档普及型的日本汽车为例,经济适用、性能可靠是它的特点。Toyota 的 Camry、Corolla,Honda 的Accord 和 Civic 都是很好的例证。它们除了经济适用、性能可靠之外,维护成本相对比较少,也是它的特点。
下面再来说说国货。我对国货一直颇有微词。这倒不是我崇洋媚外,也不是不爱国,而是职业以及生活经验造成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船舶修造厂工作。开始在生产科,后来到质检科负责。那时的中国还在国营“大锅饭”的年代,工作上,一线工人让我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质量。那年代,“质量问题”绝对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一次,一个工人干私活被我碰到,他在做一件家里用的东西。我拿过一看,简直就是粗制滥造。
我问他,自己用为什么不做得好点儿?
他的回答,在当时几乎让我永远不再对“提高质量”抱有任何希望。他说:“凑合着,能用就行了。”想想看,你能指望一个给自己做东西都凑合的人为别人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吗?!
后来有机会常走出来,看到外面的世界。一次,在首都机场一个白人乘客试图推动一个行李车,他的一位同伴走过来,看了一下,同时用手指指轮子卡住不动的行李车,嘴一撇,不屑一顾地说:“Made in China”。这件小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总希望有一天,中国的产品不再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今天的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已经随处可见。但就绝大多数来说,还是无法摆脱“价廉、质次”的形象。
在加拿大,经常需要购买工具。经验告诉我,如果你不是想和自己过不去,就决不能买“Made in China”的,尤其是像需要强度和硬度的金属冷切割工具类等类似的东西。
现在许多欧美大公司都在中国设厂,制造他们的品牌产品。这些东西,比起纯粹的国货,质量上还算有保证。但是,如果你多年来一直使用同一品牌的产品,原来是在本国制造,后来转而中国制造,你会发现其中的细微之处的不同。Allen-Bradley 是生产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有名厂家,我们的很多设备多年来一直都用它的产品。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们的插件不再像从前那样易插易装。拿过包装一看制造地,明白了。原因很可能是模具做得不够精密、不够准确。
一般来说,Shopping 是女人的最爱,我太太也不例外。从前,她在中国买衣服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衣服上的口子钉好没有,因为她有很多类似的教训,新衣服没穿两天,衣扣掉得已经所剩无几。
我们喜爱滑雪,加拿大的一间公司生产的 Arcteryx 的户外运动衫,使用美国 Gore-Tex 专利技术材料,其防风、防水性能堪称一流,当然价格也不菲,一件加拿大本地产的夹克衫要价500多,加税后,近600加元。太太有一件这样的户外运动夹克衫,是两三年前买的。后来,不知道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维护不当,衣服的胸前有一小块,开始渗水。太太开始与生产厂家交涉,生产商开始答应给换,后来又说因为衣服是在厂商的 Outlet 而不是零售店买的,所以没有 Warranty,不包换,只能修,重新作防水处理。太太一气之下,把衣服从厂商那里要了回来,然后打电话找 Gore-Tex。
Gore-Tex 之爽快,让我太太始料未及。 Gore-Tex 说,把有问题的衣服寄来,然后,让我太太到任何一家零售店,选一件她喜欢的,用 Gore-Tex 专利技术制作的夹克衫,把型号、尺寸、颜色告诉 Gore-Tex,Gore-Tex 会寄一件同样的衣服给她。
因为与 Arcteryx 厂商交涉引发的不快,太太本来不想再使用 Arcteryx 的产品,经过咨询 Gore-Tex,得知 Arcteryx 的户外运动衫,质量仍然是一流的。当太太在 Arcteryx 的零售店选中一款滑雪衫之后,店里同样款式的衣服没有太太喜欢的颜色。当问及店员什么时间到货时,店员回答:因为 Arcteryx 质量声誉之好,订单之多,造成大量积压,厂商日夜赶工,仍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很难预料准确的到货时间。
后来,我对太太说,Arcteryx 的经营者知道消费者是冲着他的产品质量来的,为了牢固树立自己品牌的形象,他们可以做到“严把质量关,宁缺勿滥”。还记得,当我第一次问及我儿子的 Scouts Leader 什么品牌的滑雪衫防水性能最好时,得到的回答是 Gore-Tex。而 Gore-Tex 这一品牌,在我们家这一群消费者中,毫无疑问地已经树立起了牢不可破,靓丽的品牌形象。我自己的、儿子的几件 Gore-Tex 从未出现任何问题,真正是质量一流,物有所值。
有一句话,物如其人。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一种精神。德国产品的精致、精密完美,体现了德意志民族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90年代初,我在巴拿马的车行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细致比较韩国车与日本车的不同后,发现在细微之处,日本车几乎无可挑剔,而韩国车却相去甚远。而今天的韩国产汽车,仅从外观上与日本车相比,已经很难分高下。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从前读过的韩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故事。
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一种精神,丑陋的不仅仅是他的产品,还有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