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to replace low beam headlights on 2006 Mitsubishi Outlander [2011/12]
- 恶法不除,天理难容 [2013/05]
- 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进大学 [2011/06]
- 2013温哥华春季长跑(2013 Vancouver Sun Run) [2013/05]
- 一本旧护照 [2010/06]
- 周末登雪山 [2013/05]
- 性与政治 [2011/03]
- “活得有尊严”之我见 [2011/01]
-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2011/02]
- 快餐店抛屎VS美中博弈 [2018/05]
- 从李公子打人说起 [2011/09]
- 温哥华春季长跑 [2011/04]
- “临终关怀”引发的思考 [2011/01]
- 那年的 ‘国丧’ [2010/10]
- “文革”记忆(3) [2010/07]
- 文明古国的民主自由之光 [2011/02]
- 蹉跎岁月里的故事 [2010/12]
- “文革”记忆(1) [2010/07]
- 也说 ‘公平与平等’ 等等 [2010/05]
前两天,在我居住的城市温哥华,发生了一起值得中国移民思考的事件。
简单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在UBC大学Point Grey 校区内,可以称得上是‘高尚住宅’的区域,那里的公寓少则也在百万以上。最近,有关部门计划要在那里建设一间‘临终关怀医院’(hospice),医院的选址恰好坐落于一栋高层居民住宅旁。该住宅内的部分居民,据说约有60人,请愿反对在他们的高层住宅公寓旁建‘临终关怀医院’。他们的理由是,“我们不能让‘快死的人’住在我们家‘后院’。这是我们的文化禁忌,我们不能和‘快死的人’靠得太近。(We cannot have dying people in our backyard. It is a cultural taboo to us and we cannot be close to so many dying people)。
这条消息被登载在《省报》(The Province)1月13日头版的位置。我随后去了《省报》网站,追踪读者对此事件的评论。结果发现几乎是一边倒的,针对这些请愿人的谴责、批评,同时也有骂声伴随。
当我刚一读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仅凭自己的直觉,就感到这些人的做法不妥,有悖公共价值,可能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当我进一步追踪、挖掘这个事件所引发的连带效应时,我发现自己也从中学道了许多。
作为移民,来到一个陌生的新地方,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价值观上的社会,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须的。因为你选择了一种与原来生活环境不同的新环境。
原来我有一种看法,认为许多华人很少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对公益事业也没有兴趣。记得星期六我和妻子去FOOD BANK做义工,到那儿一看,除了我妻子和我之外,都是些‘大鼻子’。当我和‘大鼻子’聊天时,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利用周末到FOOD BANK做义工。我儿子在童子军(Scouts Canada)的领袖,Brian一个德裔加拿大人,2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义务为童子军服务。为了帮儿子的童子军募捐,一次我向我的老板兜售童子军的pop corn ,他非常爽快地买下,并说,他小时候他的爸爸也是这样帮他所在的童子军募捐。现在是他反馈给社会的时候了。
英文里有一个词,nimby 或nimbyism(not in my backyard)尤指一些本地人反对在其所居住的社区附近,建设诸如:监狱、垃圾处理厂、戒毒所等这些社会需要的公共设施,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设施可能带来无法预测的危险,也很可能还会引起他们的物业贬值。由此可见,“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也并非是中国人所独有。
我们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一个有钱人,拥有温哥华附近一个岛屿的全部。我们发现,他除了在那个岛上盖有漂亮的房子之外,还有游艇,更有飞机。如果我们想,房子是给富人住的,游艇是给富人享乐的,这些应该就够了。他还要飞机干什么?因为他需要出来,他需要跟外界联系。简单地说,他仍然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即便他是如此的富有。
有些人当他需要使用某种社会资源时,他会要求社会提供给他相应的服务。但是,在他暂时还看不到,自己的个人需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何种必然联系时,就说这不关我的事,你们该找谁找谁去,最好离我远点儿。
我们应该多关心,多参与我们所居住社区的社会公共及公益事业。这样,当我们的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就能够作出比较明智的选择。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们一家三口,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妻子和我持同一观点,就是那些人不应该这样做,他们的做法有悖公共价值。儿子同意我和妻子的观点,但同时也表示就个人情感而言,他也不愿意与‘快死的人’为邻。
我对儿子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想想看,两个人身患绝症,都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人,如果其中一个在自己死去前的日子里,有家人、亲友陪伴,在享受着‘最后关怀’的环境中,安静、放心地离开,走完人生的最后几日;而另一位,却在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中,孤独的离去。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与‘快死的人’呆在一起,不吉利、怕沾染上晦气,进而退避三舍、避而远之。如果让你选择,我想应该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作前一个。
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引发的,人对‘死’的忌讳,以及‘死’会给人带来晦气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让我没想到的是,共产党60年的“无神论”教育,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面前,如此不堪一击,输得一败涂地。
次日,《省报》有在报纸的A8版发表了,题为《不能让文化迷信占上风》的评论员文章。我感觉文章写得很好,我也支持作者的观点。我把文章附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发表见解。
Cultural superstition must not prevail(1)
People believe a lot of strange things for a lot strange reasons. And what may feel absolutely true to one person can seem completely nuts to someone else. It’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what makes the wonderful diversity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around the world so endlessly fascinating.
In that spirit, no one should judge too harshly the fears and superstitions of some Chinese people (and folks from many other cultures, for that matter) about death and dying.
There are not too many of us who do not get the heebie-jeebies considering the Great Beyond. But while it is human fear to death, or even to hold superstitious views on the subject, we should not let that lead us into irrational decisions.
Such is the case with a group of residents who are trying to kill a plan to set up a hosp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BC’s Point Grey campus. The mostly Chinese residents are citing a cultural taboo against their death for their horror and anger at a proposal to have a facility for dying people move in next door.
But whether their concerns are cultural, personal or a function of their wealth, they must gently set aside.
Canada is a multicultural country where people hold variety of cultural views and taboos. But public policy must based on rational thought and serve the common good.
Anyone who has witnessed the gentle care a loved one has received in a hospice can vouch for the need for such facilities. People with terminal diseases are able to spend their final days in relative comfort,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while receiving end-of-life care. We need more of them.
A hospice is neither unlucky nor something to fear. If you do not want to live near one, you have a choice – move.
People who need a hospice do not have options.
[参考译文]
不能让文化迷信占上风
人们因为种种奇怪的原因,而相信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对一些人来说,确信无疑的东西,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似乎是愚蠢至极。这是人的一种特质,就是这种特质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充满着无穷无尽、令人迷惑的(趣味)。
本着这个精神,谁的都不应该用过于苛刻的(语言)评判一些中国人(也包括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同一问题而论),对于死亡和死亡将至(所引发)的恐惧与迷信。
提起阴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不寒而栗。但是,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某种事物的迷信,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对事物作出无理、错误决定的原因。
一群居民反对在UBC大学POINT GREY校区,建临终关怀医院计划就是一个例子。(那里)大部分的华人居民举证、引述,由于他们有对于死亡的文化禁忌,所以他们反对与那些‘快要死的’的人作邻居。
无论这些与你有什么样的利害关系,是文化的,个人的,或者是涉及个人财产(方面的),你都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人们持有不同的文化和禁忌。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理性的、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基础之上。
任何见到过,自己的至亲至爱曾经接受过,临终关怀医院妥善照顾的人,都会确信这种设施存在的必要性。
那些身患绝症的人,能够在一个相对舒适、有家人、朋友陪伴左右的环境中,接受生命临终的关怀,渡过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最后的几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医院,即不是一个倒运的更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事。如果你不想住在它旁边,你有一个选择 --- 搬家。
需要临终关怀医院的人们没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