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高等文明的高能陷阱 [2016/08]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弹性市场的共振机制》一文解释了市场共振的物理基础与市场弹性有关。所谓弹性或弹性力就是系统本身或外部产生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促使系统回到弹性势能最低的稳定状态。约束市场的约束力就是一种弹性力。前面的讨论中反复强调了约束市场的三大约束条件是相互制约的。例如供应商按供应定理在价高时增加供应。结果在供求关系的约束下价格降低,再反馈给供应商减少供应。接着便是一个反向的约束过程回到高价位。同样,根据需求定理在价格低时需求增加,于是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抬高价格进而使需求减少。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往返式的循环振荡。之前讨论的市场螺管形象地描绘了扰动市场的螺旋振荡过程。
在政治活动及其特殊形式的军事活动中,弹性力的存在更加普遍。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压迫与反抗、侵略与反侵略、控制与反控制等都可能加剧社会振荡和地区冲突,尤其是多重回合以暴易暴的社会、民族和宗教冲突。公然号召自私伟大的资本主义丛林社会本来就是在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血腥对抗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并因此具有极大的弹力和振荡位能,并发动了人类史上最大最频繁的战争,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最多的人道灾难。历史学家对许多重大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二次大战的起始之日,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近年来发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所谓茉莉花革命,就是一种在外部作用下产生的社会共振。少数“精英”用民主乌托邦劫持民众吹起巨大的政治泡沫。这些泡沫因缺乏现实基础无一例外地迅速破灭,代之以各种各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市场共振引起的巨大振幅在破灭之前也可以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经济泡沫。由于振荡能量来自市场本身,共振加快了市场向泡沫的转化,使市场能量提前耗尽引发市场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发生归根到底在于某个阶段上的市场具有有限的能量。市场能量的大小规定了市场的边界。因此市场能量的边界可以看成是市场的边界。由于市场振荡消耗能量,在市场能量补充不足时便会引起市场边界的收缩。共振加速了市场能量的消耗和市场边界的收缩,使原来能量收支平衡的市场突然发生能量透支,导致市场塌陷甚至形成市场黑洞。知道了市场的边界所在,就能根据市场振荡的规模判断市场在正常振荡和共振下的稳定周期。
西方经济学承认过剩型经济危机,却不愿从根本上承认市场的有限性和有限市场的边界。因为市场的有限性是有价市场经济的致命伤。总想让别人陷入有限市场陷阱的西方经济学自然会小心翼翼地把陷阱伪装起来种上艳丽的花草,就像猎人捕鹿一样。经济学的所谓诺贝尔奖就是那样的伪装之一。其实在理论上确定市场的边界十分简单。重要的是当进一步探讨影响市场边界的因素时,会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经社会革命也会走向崩溃的必然命运。这才是市场边界问题的可怕之处。如果西方主流社会开放对市场边界的研究,完全有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另一种形式的共振和蝴蝶效应,或曰蝴蝶花革命。
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究竟有无,就请先来看看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前面说过市场不仅有上边界还有下边界。市场的上边界取决于一个时期市场的总购买力(buying or purchasing power)。购买力不同于货币流通量和{侠义)货币量,因为货币在流体中可以反复使用。交易量和流通量可以因货币循环而增加,但每个人的购买力不因货币的循环使用而增大。现有经济学通常以货币量来估计购买力,这样既可以用借贷资本来放大市场,又能借此掩盖私有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而市场的下边界则取决于产家的赢利要求。在有制造和商业成本存在时,不论价格太廉还是销量过低都会使企业利润消失。
为了了解真实的市场,先不考虑用借贷资本进行消费和投资的情况,也不考虑商品和资本的进出口现象。这样的孤立市场就叫作内禀市场(intrinsic market)。内禀市场的购买力来自每个消费者本人的正当收入。由于借款是要还的,当贷款量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借贷和偿贷之间的平衡。在没有进出口的孤立系统中,贷偿平衡下的市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内禀市场。没有贷款消费时,在商品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收支平衡下的市场也可以近似地视为是一种内禀市场。真实市场与内禀市场究竟有多大差别并不重要。因为用外部因素来补偿市场的内在缺陷并不能医治私有经济的不治之症,最终会引起一次次的市场危机和振荡以及各种国际冲突。毕竟世界被分为奴役和被奴役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内禀市场的购买力自然是内禀购买力,也可称为固有购买力,即基本上来自消费者的收入部分。这些收入主要是税后的工资V和利润Q。这里的利润包括了各次交易中的商业利润。这样就不用计算每次交易中失去的购买力和获得的新的购买力。政府补贴等来自税收,也主要是工资和利润的一部分。通常不是所有工资和利润都用于消费,因此总购买力M不是两者之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表示用于消费的这部分,可以把工资和利润分别乘上两个大于零小于1的消费系数a和b,这样就有M = a*V + b*Q。这里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市场周期的量,也可以是这个周期的时间平均。再加上市场在这个周期之前余下的购买力M0,内禀购买力有
M = M0 + a*V + b*Q + C
这里的C是除劳动报酬之外的生产成本或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并不总是指固定资本,因为许多成本支出并不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说不变是因为这部分资本被转移到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最后又在市场上兑现回来。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主要靠贷款来投资不变资本。以贷款来投资不应记在内禀购买力中。为了研究的系统性起见,不妨先考虑企业投资来自企业利润或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贷款投资的情况将在下一篇讨论。
如果把内禀购买力比作市场能量,那么市场能量是有限的,受制于市场内能的市场也是有限的,并非如西方经济学所暗示的那样可以在货币和交易的循环过程中无限伸长。因为货币的每一次交易都带走一部分购买力,包括在之前的交易中所创造的新的购买力。在交易中货币守恒不等于购买力守恒。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分散程度而不是货币的总量。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机构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消费需求。一个周期上多数人的购买力在货币的循环使用中被消耗了。最后等量的货币回到产家和商人手中又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开始下一个周期的交易过程。在下一轮交易中,产家又有新的商品投向市场。没有新的周期,货币流通会被迫中断,因为产家和商人不会购买自己的商品。现有经济学以货币量冒充购买力,以货币守恒来证明购买力守恒。同时把不同的交易周期搅在一起,从而把时间转成空间,给人以市场无穷的假象。这种时空转变是无效的,因为时间不能吸收市场剩余,只有购买力才能清除市场剩余。这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所能证明的事实。
在这个周期里,内禀市场的总销售量或者平均销售量所兑现的价值是E。不考虑贷款消费时,内禀销售量(以价值为单位)不可能超过内禀购买力,也就是说E ≤ M,或E ≤ M0 + a*V + b*Q + C。这里的产值E是通过市场交易后兑现的产值,而不是投放到市场上的预计产值。这个不等式给出了市场的上边界
Eh = M0 + a*V + b*Q + C
通常资本家占有全部利润Q,工人的收入只是V。消费系数a和b分别是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占他们主要收入的比重。为了对比两者的消费比重,可令b = k*a。k是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系数比。k = 1时,资本家和工人消费收入的相同比重。k < 1和 k > 1分别表示资本家的消费所占收入的比重小于和大于工人。通常有1/a ≥ k ≥ 0。但这个阈值不是绝对的。当k > 1/a时,b > 1。这时资本家的消费超过所得的利润。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尤其在利润不足的时期。k < 0时b < 0,说明资本家把大于利润的部分,包括工资或其它收入用于储存。
现在市场的上边界变成Eh = M0 + a(V + k*Q) + C。再把利润公式Q = E–V–C写成V = E–Q–C后代入后得
Eh = M0 + a[E - (1- k)Q] + (1 – a)C
余留的购买力和已兑现的产值越大,市场的上边界就越高。而生产成本也能抬高内禀市场的上边界,因为这里的成本是由资本家用自己的固有购买力支付的。一般来说,工人消费的比例系数a后面的量是大于零的。因此市场的上边界随工人消费所占收入的比例而增大。这些都是不难理解的。市场的上边界随利润的变化取决于资本家的消费所占收入的比例k或b的大小。比例越大,市场的上边界就越高。当k > 1,或者说资本家消费的比例大于工人时,上边界才会随利润的增加而升高。否则利润越大,市场的上边界反而越低,市场越小。这最后一点是西方经济学不想让大家知道的,但却是搞市场经济非需知道不可的。
利润公式Q = E–V – C是说资本家用投资V和C换取更大的产值E。利润Q就是资本的增值量。资本增殖是劳动创造的。因此利润公式不是资本守恒公式,更不是总财富的守恒公式。国家需要根据总利润的大小和流通速度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或流通量,以便满足扩大的市场交易所需。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西方经济学把资本增值说成是需求或交易创造的。但在没有劳动创造财富的交易过程中,商人赢利直接来自其他人的资产转移,因此资本是守恒的,商业增殖只是少数赢利商人的资本积累。在平均物价不变时,国家无须增加货币发行仍可使现有市场继续运行。只不过商人通过买低卖高和抬高物价来赢利时,国家需要为平均通胀发行新的货币。这时以实物计量的财富仍是守恒的。可见商业创造的只是资本和经济泡沫。这与平均物价不变时,因劳动创造了更多的实体财富而需要增发货币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在实体创造中社会的实体财富是增加的。制造业衰退后的西方国家正是用商业(美其名为服务业)创造的通胀和虚拟价值来代替实物增值。因此再大的GDP也不会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如今所谓的经济复苏和就业增加也主要是增加非创造性服务业的市场,因此并不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简化前面的边界公式,假定利润Q是产值的一部分,可以用q*E来表示。其中q < 1可被看作是单位产值的利润。而成本C与以价值计算的供应量Es成正比。 如果单位产值的成本是c (< 1),则有C = c*Es。这里的供应量Es不同于在市场上兑现的产值E。把这些代入上边界后得到Eh = M0 + a*E[1–(1- k)q] + (1 - a)c*Es。市场的销售量E是供应量Es的部分或全部,因此可以有Es =δ*E (δ≥ 1)。这时有
Eh = M0 + a*E[1–(1- k)q] + (1- a)c*δ
经过一段时期后,市场达到平衡。这时前一周期余留的购买力或者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与留给下个周期的购买力相当。这时可令M0 = 0。市场的上边界于是变成
Eh = a*E[1–(1- k)q] + (1- a)c*δ
市场的上边界与各参数之间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图一:内禀市场的市场比
在市场上边界的表达式中,E是经过市场兑现后的全部产值,因此可以看成是市场的上限,也就是a = b = 1时的市场上边界。当兑现后的产值又全部用于购买时,E便是最大购买力。由于只有部分兑现后的产值被用于消费,应该有Eh ≦ E。这是说市场的上边界不总是等于市场的上限。要知道市场的上边界与市场上限的距离,可以定义一个产值比
Er = Eh / E
当Er = 1时,Eh = E。这时可以认为市场达到了它的上限。市场比越大,市场的上边界越接近市场的上限。市场比越小,市场的上边界离市场上限就越远。市场上边界达不到市场上限意味着有一部分商品没有被兑现。因此市场比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剩余的量度。图一是δ= 1和c = 0.4时的市场比Er与消费系数比k和单位利润q之间的关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a = 1和a = 0.9时的市场比。每条q线与邻近的间隔是0.1。显然在这些线性关系中,市场比随a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在所有情况下,市场比随消费系数比k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工人和资本家消费越多,所兑现的产值就越接近市场的上限,市场剩余也就越少。当k < 1时,b < a。在资本家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工人时,市场比随利润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因为更多的购买力被资本家储存了起来。只有当k > 1后,或者说资本家的消费比高于工人时,市场比才随利润的上升而上升 (图一没有显示k > 1的情形)。当a = 1时,市场比在k = 1处达到100%,也就是说这时的市场销售达到了上限,市场因此没有剩余。这种理想状态可将上述条件代入市场上边界Eh或市场比Er中得到Eh = E或Er = 1。顺便指出虽然图中标注有“c = 0.4,δ = 1”,但当a = 1时,市场上边界与成本c和δ无关,因为这时的成本可由利润确定。
由此可见内禀市场要达到它的上限而不产生市场剩余,工人和资本家不能有任何收入的储存。否则由市场销售本身获得的最大购买力所定义的市场上限就不能达到。最大购买力实现不了就意味着有市场剩余出现。这个市场剩余不是因产商的供过于求造成的,因为这时的市场剩余与δ没有关系。当工人花完所有收入时,只要资本家没有,市场剩余照样存在。根据现有经济学中的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大而递减的原理,当社会贫富悬殊不断扩大,富人消费所占收入的比重愈来愈小,消费系数b或k也愈来愈小。在实物产值和成本不见改变时,市场因两极分化而不断缩小。可见这市场剩余是富人的购买力或收入储存造成的。这种由富人的购买力储存造成的供过于求和市场剩余就叫作第二剩余价值。以后还要专门讨论这个剩余价值问题。有市场剩余时最大购买力不能实现。这意味着要降低市场的上边界。这与前面的结论是一致的。
市场剩余不能靠时间来吸收,因此不能像西方经济学希望的那样企图用时间的无限性来冒充市场的无限性。有收入储存时,市场达不到它的上限。于是在下一个周期中,由兑现后的产值定义的市场上限会下降。这个结果不会停止。因此在两极分化的社会中,市场愈来愈小,市场剩余愈来愈多。全世界不下于几十万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也有几十名。可没人知道这小学算术可以推出的简单而重要的道理。经济学的高深理论和经济学奖又有什么价值呢?除了对人类智慧和良知最无保留地嘲弄外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些有悖常情和常识的故作天真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私有经济的神圣性和资本剥削的合理性,妨止社会共振和蝴蝶花革命。
第二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之前一个周期余留的购买力变成负数,从而加速减小市场。市场的收缩不会到零为止。为了保持企业的利润存在,产品的销售量或价格都有一个下限。低于这个下限,企业的利润消失。因此知道市场的下限所在同样十分重要。市场的下边界由利润公式Q = E–V–C确定。当利润Q ≧ 0时,有E ≧ V + C。由此给定的市场下边界是
El = V + C
这个边界说的是市场的最低销售获得的利润须与全部投资相抵销才能保住生产不会亏本。劳动报酬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供过于求都会抬高市场下限,企业需要售出更多的产品才不会亏本。
市场下边界公式中的V + C不是产值El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投资,而是全部产值E或全部市场供应Es的成本投资。就所有这些产品而言有Q = E–V–C,即V + C = E–Q。这时市场下边界变成El = E – Q。在把前面用到的关系式Q = q*E代入得
El = E(1 – q)
如果单位产值的利润q = 0.5,必须售出一半产品才能保本。如果q = 0则需要出售全部产品,否则就会亏本。总之市场的下边界随单位利润的减小或成本的增加而升高。市场的下边界越高,经营的风险就越大。为了减少风险减低市场的下边界,企业需要减少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投资。发展新科技便被认为是一箭双雕的举错。因此发达国家重视并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西方经济学在鼓励发展新科技、降低市场的下边界方面可谓极尽全力。但高科技没能扭转资本主义世界三十多年来宏观经济持续衰落的趋势,因为西方经济学不能或不愿正视市场的上边界问题。引起市场上限和上边界收缩的原因与科技的先进与否没有关系,而与私有经济造成的贫富分化有关。这是一个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问题,而不是生产技术问题甚至不是单纯的经济运作问题。但经济学至少应该能够揭示这个问题,即便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资本主义驼鸟国连正视这个问题的勇气都没有,遑论解决这个问题了。正是因为极力回避对市场边界和边界条件的讨论,现有经济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一个十分有用的数学工具,微分方程的应有。然而有限市场这个问题不解决,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没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