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投资时消费市场的上边界

作者:mali50  于 2014-10-29 12: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生产成本, 贫富分化, 边界问题

内禀市场的上边界和下边界》表明私有社会的有价市场经济的市场是有界的,不仅有上边界而且有下边界。市场的边界不能靠时间的无限性来消除,因为时间本身并不能吸收市场剩余。在两极分化的社会里,贫富悬殊越大,内禀市场也就越小。只要富人有收入储存,在没有贷款消费和商品出口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无法达到市场的上限。要消除市场剩余,孤立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得花费所有收入,包括投资全部所需的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在原则上是无积累经济。富人财富的积累要以商品的出口为前提。在出口顺差消失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财富增长只能靠国内的财富转移(如销售吸血商品),和在转移过程中的通胀造成的财富“增值”和穷人的进一步贫困来实现。这些引起市场上边界的收缩并产生市场剩余的原因与科技的先进与否没有关系,而与私有经济造成的贫富分化有关。这是一个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问题,而不是生产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运作问题。

在上篇的讨论中,假定了生产成本的投资来自资本家本身的固有购买力。事实上,绝大部分企业需要银行贷款才能启动和维持企业的运作。因此有必要讨论贷款投资条件下的的市场边界问题。当贷款只限于市场投资而不用于生活消费时,这样的市场,在不考虑商品和资本的进出口时,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的内禀市场。当广义内禀市场的购买力主要用于生活消费时,这样的市场可称为消费市场(consumer market)。前文所说的内禀市场的购买力是M = M0 + a*V + b*Q + C。当不变资本的部分投资来自贷款时,消费市场的购买力需要减去这部分贷款投资。修正后的消费购买力是

M = M0 + a*V + b*Q +μ*C

这里的μ是大于零小于1的投资系数。投资系数越大,企业自身的投资μ*C就越多,贷款量(1 - μ)C就越少。前文说的内禀市场是投资系数μ= 1时的特例。这时全部成本投资由厂家的利润来支付。消费市场则是投资系数μ= 0时的特例。这时的成本投资全部来自贷款,消费购买力主要用于消费品(consumer goods)而不是生产投资。与之对应的消费市场的上边界仍然是Eh = M。用利润公式和前文介绍的单位利润q、单位成本c和供过(于求)系数δ代入后得

Eh = M0 + E[a*(1–(1- k)q–c*δ) + μ*c*δ]

当前一周期余留的购买力与留给下个周期的购买力达到平衡后,可令M0 = 0

下面的讨论主要集中于μ= 0时的消费市场。上式表明消费市场的上边界正比于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系数ak。他们消费越多,上边界就越高。而生产利润(也包括商业利润)对上边界的影响同样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人的消费系数比kk < 1时,资本家的消费比(消费占收入的比重b)小于工人。这时利润越大,消费市场的上边界就越低。因为有更多的收入被资本家储存起来。反过来当k > 1或资本家的消费比大于工人时,市场的上边界便随利润一道上升。与前文不同的是消费市场的上边界与商品的单位成本c以及供过系数δ的关系。当资本家用自己的固有购买力进行投资时,内禀市场的上边界随成本和商品供应量的提高而提高,因为资本家需要破费更多的钱财用于购买市场上的投资设备。而在贷款投资的消费市场上,商品的成本越高,银行贷款就越多,用于消费的收入就也越少。所以消费市场的市场比和市场上限随成本的上升而下降

与内禀市场一样,消费市场的上边界不一定是消费市场的最大购买力,因为资本家的消费系数通常总是小于1。当消费系数ab都是1时,内禀市场的上边界与市场上限重合。然而当消费市场的上边界在消费系数都为1时却仍然不能达到消费市场的上限。为了说明这一点,仍然用之前市场上兑现的产值总量E来定义最大购买力或市场上限。将利润公式Q = E–V - C代人消费市场的上边界Eh = M0 + a*V + b*Q + μ*C后,令a = 1b =1Eh = M0 + E–(1 - μ)C。当M0消失后有Eh = E–(1 - μ)C。消费市场的上边界与市场上限的距离是E–Eh = (1 - μ)C。这差距恰好是用银行贷款购买的投资成本。为了对这个差别有一个直观认识,图一展示了投资系数为零时(μ = 0),消费市场的市场比Ecr = Eh / E,即

Ecr = a*(1–(1- k)q–c*δ)]

为了区别于内禀市场的市场比Er,消费市场的市场比采用了不同的符号Ecr。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单位成本c0.30.4时的消费市场比在不同利润q下随消费系数比k的变化。每条线的q与邻近的间隔是0.1。与前述的内禀市场相同,所有的线都聚焦于k = 1之处。但在交点处市场比Ecr不再是100%,因此即便工人和资本家都花完所有收入,消费量仍然不能达到市场的上限。

     图一:消费市场的市场比

达不到市场上限便意味着有市场剩余存在。银行贷款不是可以增大购买力吗?为什么反而达不到市场的上限并产生市场剩余?因为用贷款购买只相当于租借,而内禀购买力反而减小了。原来的市场剩余只是被企业用银行贷款租借走了。因贷款是要连本带利一道偿还的,所以不同于自己掏钱购买时的银货两讫。如果投资贷款三十年还清,相当于每年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投资的三十分之一,即μ= 1/30在市场意义上,企业每年用现有购买力为以前的交易支付本息,与当年购买力的减小以及市场比或市场上边界的降低是一回事。只有当消费超过收入并涵盖商品成本的投资时,消费市场的上边界才能真正达到市场上限。图一显示市场比达到100%时的消费系数比k是大于1的。图一中的虚线还表明在利润相同时,消费市场的上边界随商品成本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成本上升后需要更多贷款用于投资,消费支出所占开支的比重减小。由于成本投资是按市场供应计算的,因此市场边界公式中的供过系数δ是跟着成本的。当市场比与成本反相关时,也与供过系数反相关。

       

    图二:达到消费市场上限时kq的变化

当消费市场的上边界与市场上限重合时,有Eh = EEcr = 1。这时须有a[1–(1- k)q - c*δ] = 1。如果利润Q不为零,可以解出资本家与工人的消费系数比

k = [1–a(1–q - c*δ)]/(a*q)

这个等式是说资本家的消费要占收入的多大比例,市场才能达到它的上边界。图二是当供过系数δ = 1时,k在不同的商品成本c中随单位利润q的变化。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工人的消费系数a = 1a = 0.8时的情形。由于单位成本和单位利润之和不能超过1,图中的每条曲线根据不同的c起始于不同的q(= 1–c)处。图中的曲线是双曲线,因为消费系数比k反比于单位利润q。同时k还随工人的消费比a的增大而减小。

当工人花完所有收入后,a = 1,资本家的消费系数可以减小至k = 1 + c*δ/q。再当市场供应恰好等于兑现的产值时,δ最小是1。这时k可以进一步缩至k = 1 + c/q。如果生产成本不为零,即c > 0,则有k > 1。由于b = k*aa = 1,这时有b > 1。这一结果说明消费市场要达到上边界,资本家必须花掉比利润更多的购买力。q = Q/Ec = C/E,也即c/q = C/Q代入k中得k*Q = Q + Ck*Q是资本家的消费,并恰好等于全部利润和不变资本之和。可见当工人花完全部收入后,资本家也须花完所有利润外加下一轮生产周期的成本,消费市场才能达到它的上边界。这个结论与前文对没有投资贷款时的内禀市场的讨论所获得的结果其实是一致的。因此图二中所有曲线都不与k = 1的水平线相交。如果商品的单位利润q为零, 消费达到市场上限的条件与资本家利润的消费无关,只须a = 1/(1–δ*c)。当成本不为零时,劳动报酬(可以包括资本家的)的消费系数a大于1。这就是说劳动者的支出要比收入还高才能达到消费市场的上限。这种情况在没有贷款消费时不会发生。所以消费市场的上限在没有利润时也不能达到。

用贷款租借的投资部分要求资本家每年付清贷款利息和部分本金,当年的市场剩余实际上被分配到以后的许多年,因为还贷年份购买力的减小同样产生相应的市场剩余。这便是贷款经济用时间换空间的游戏。由于时间本身并不能真正吸收市场剩余,更不能消除两极分化或改变贫富阶层的消费比例,市场剩余在两极分化的市场上只会越积越多,市场也就越来越小。于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进一步把贷款扩大到直接消费,把更多的市场剩余分配给未来,希望用更多的时间换取更大的市场。其结果就是西方国家盛极一时的超前消费和信用泛滥。消费者承担贷款风险为资本家清除市场剩余后,资本家可以继续生产赢利并把更多的利润储存起来,同时重新留下市场剩余让消费者用贷款来清除。因此消费贷款把富人的购买力储存和财富积累造成的市场危机直接转嫁给普通消费者,并以牺牲普通消费者来换取继续储存财富的机会。但以此赢得的时间却是短暂的。当消费者的债务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后,时间换空间的游戏只能被迫终止。债务违约导致的经济危机和企业破产便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当实际购买力越来越小时,货币发行却越来越多。经济危机发生时购买力被进一步压缩后还会产生“滞涨”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真象有些人说的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因此危机过后经济会发展更快更好吗?事实无法证明这一点。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基本上都在工业化的早期,因为那时的工业品市场最大。亚洲龙虎和其它新兴国家更是如此,以致有中等收入陷阱和三十年“腾飞”之说。由于资本主义早期有巨大国际市场的存在,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发展了近两百年。当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后,西方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走上了下坡路。许多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相继消失。同样因为国际形势的改变,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腾飞”之后很难超越之前的发达国家。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环境的恶化迫使资本加速垄断和敛财,也因此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中产阶级的分裂或消失更提高了两极分化的程度。国内外市场都在社会分化中不断缩小并失去弹性。市场的萎缩和刚化又反过来促使金融资本利用通货膨胀和吸血产品来提高投资利润。当市场的发展内能减小时,社会的振荡位能就会增加。社会于是越来越不稳定,百花革命和恐怖活动此起彼伏,刑事犯罪和社会暴力与日俱增,核大战的威胁也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给人类带来的只怕是灾难性破坏。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6-16 19: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