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有限市场的利润公式

作者:mali50  于 2014-11-3 21:5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 信用卡, 殖民地

很多人习惯于把市场过剩看作是与盲目生产或市场竞争造成的市场供应无限制增加所导致的供过于求有关。《第二剩余价值》揭示了在市场供应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富人的购买力储存同样会造成市场剩余和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时的市场剩余就称为第二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与市场的盲目供应无关,因此不能靠严格的市场监控和垄断企业的计划经济来消除,而需要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剩余价值是有价市场经济的癌症。如果说第一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第二剩余价值则进一步诠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和未来的命运。

资本主义国家曾经靠商品出口来推销第二剩余价值,并保证了资本的不断增殖和积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包括两百年来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残酷的战争、行星自然生态的彻底破坏以及地球气候和地质的不可逆转变。海外殖民地消失后,发达国家消除第二剩余价值主要是靠同样带有后遗症的金融措施,如包括房贷和信用卡在内的贷款消费。上世纪的超前消费盛行后的经济萧条和2008年房贷扩张后的金融危机都是贷款消费的恶果。由于第二剩余价值不能靠企业和市场的自律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如此不断地饮鸩止渴破罐破摔,除非从根本上进行制度改革。

本文暂不讨论贷款消费,而是讨论为什么要冒着风险用贷款消费来清除第二剩余价值。理由虽然很直观。但要从原理上说清楚却不那么容易。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是利润公式Q = E – V – C。这里的产值应是在市场上兑现的产值。能兑现多少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和供应商,而同时依赖于市场。因此严格说来,利润公式中的产值是一个市场变量。在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确定的情况下,利润公式仍然含有至少两个未知变量:利润Q和产值E在市场经济中产值可以由价值公式E = p*D来计算,其中p是单位商品的物价,D是销售量。为了简单起见,像前面一样没有强调这些量是各种不同商品的平均量,如平均价格和平均销售量,而只想从原理上说明问题。但价值公式消去一个变量,却引进两个新的变量。只有在垄断市场的情况下,才能在原则上控制供应量和价格,使利润公式成为只有一个未知量Q的公式。

现有经济学不强调利润公式的这一缺陷,是因为把产值E当作可知量。这实际上是暗中承认资本对市场的垄断特征。这里的资本垄断不是指某个企业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反垄断不过是反个别资本的垄断,而不是反资本垄断本身。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弄明白的。之前介绍的市场方程组是非垄断条件下价格、销售量和供应量相互制约的闭合方程组。但它们含有理论参数,而且现有经济学并不使用它们。因为西方经济学不愿真心诚意地把产值,包括销量和价格当作市场变量,而是坚持资本对市场垄断的隐形假定,并把资本垄断(不是某个资本家的垄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状态。即便这些理论参数可以被当作已知量,它们同利润公式一道也只能用于理论研究。由于在实际市场上产值的兑现是不完全确定的,利润和市场兑现的产值是两个非独立的并相互依存的量。

第二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即便在市场被完全垄断的前提下,仍然存在非垄断所能控制的市场剩余。这就打破了资本最终能够通过现代技术完全垄断市场和控制产值的梦想。更要命的是第二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产值在市场上的兑现本身还有赖于将利润用于消费的比例。对整个社会经济而言,这里的利润可以不是同一产商的利润。由于整体经济不能是一锤子买卖,也不能像在赌场上那样赢了钱就走人,这就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产值与利润的依从关系。

一方面,生产利润可以看作是产值的因变量。产品卖不出去就没有产值的兑现,也就没有利润可言。另一方面,产值的完全兑现需要把利润形成的购买力全部放回到市场上。这时放回市场的利润成了自变量,兑现的产值成了利润的因变量,于是利润方程又可写成

E = Q + V + C

当市场很大所有商品都能按预计价格售罄时,可以不考虑这两种写法的不同。这时的产值和利润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根据利润公式相互推算。西方经济学正是以市场无限为隐性假定的,所以从不关心产值与利润的脱节情况。

当市场有限时,利润方程的不同表达就可能给出不同的结果。例如当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时,市场能够兑现的产值实际上只有

Ea = b*Q + a*V +μ*C

这便是前面使用过的产值方程。等式左边是有限市场所兑现的产值,并用下标a与无限市场的产值相区别。这时有限市场的利润却不能直接从这个方程

Q = (E - a*V–μ*C)/b

导出。这可是件新鲜事。原来这里的利润是无限市场的利润,或者说是在以时间换空间的流动市场上,前一批的所有产品都售完时的利润。如果只有部分产品售出,由于生产成本已经支付,部分产品产生的产值除去所有成本后所得的利润显然不应等于所有产品都售出后的利润。

那么有限市场的利润又如何计算呢?就是用有限市场的产值减去各种成本,即

Qa = Ea–V–C

把有限市场的产值和利润与无限市场分开,在数学上就相当于提供又一个独立的方程。这样利润和产值便能相互独立。有意思的是每个企业主实际上都是按有限市场上的实际销售量来计算利润,而经济学教科书却只是提供无限市场的利润公式。可见现实主义的经济学并不总是那么实用。为了掩盖市场的有限性,装装糊涂也是常见的。政治正确嘛。要不哪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不是说坏经济学家比好经济学家更容易获奖吗?

为了知道有限市场的利润与无限市场的利润之间的关系,把上述有限市场的产值公式代入后得Qa = (b*Q + a*V + μ*C)–V–C。在前面的讨论中,有限市场的产值Ea就是不计市场剩余购买力M0时有限市场的上边界Eh。于是有Qa = Eh–V–C。在把它改写成Qa = E–V–C - (E–Eh)后可以看到右边前三项正是无限市场的利润Q,而最后两项是市场剩余△E。现在有限市场的利润就是

Qa = Q - △E

这就是说有限市场的利润是无限市场的利润与市场剩余之差。换句话说,市场剩余是无限市场和有限市场的利润差。

原来有限市场亏得都是资本家的利润!两个Q就像两只怒睁的圆眼架在鼻子两旁。难怪西方经济学家们守口如瓶不吭一声。万岁市场成了自家的墓地可不是开玩笑的。面子里子全丢尽真是有苦难言。于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无数炮灰为了扳回资本家的利润死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如今想死已没那么容易,各国的国界也不那么好入。资本家们只好折腾自家的老百姓。其中的高招就是贷款消费。一些宣传机器于是鼓足马力吹嘘贷款消费的伟大。那么就来看看伟大在什么地方。

图一:有限市场的利润比

虽然有限市场的利润Qa只是部分产品的产值,仍可将其除以无限市场的产值E来获得修正后的单位产值qa,这就是

qa = q - △Er

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在成本和产量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有限市场与无限市场的单位利润。这个利润差就是上文说的市场剩余比△Er。将市场剩余比代入后得

qa = q - (1 + c(a–μ))δ- a*(1–q(1- k))

因为对利润的大小本身没有兴趣,而只须知道有限市场的实际利润所占设计利润,即无限市场利润的百分比,于是来看有限对无限市场的利润比qr = qa/q,有

qa = 1 - [(1 + c(a–μ))δ- a*(1–q(1- k))]/q
这是个无量纲比值。

图一是贷款投资成本的一半(μ= 0.5)时,有限市场的利润比随工人的消费比a的变化。每根线条代表资本家不同的消费程度k。当k = 1时,资本家的消费比与工人相同,小于1时也小,大于1时也大。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供过系数δ= 11.1时的利润比。供过系数大于1表示市场供应超过所需。与之前的图例不同的是工人的消费比a可以大于1。这大于1的部分超出工人的收入,因此主要是来自储蓄和贷款。储蓄花完后便只有靠贷款来扩大消费。

没有贷款消费时的a < 1处,即便资本家也花完所有利润(k = 1/a),利润比仍然不能达到1。也就是说没有贷款消费时,即便资本家支付了一半的投资资本并花完所有利润,所获的利润总是小于无限市场的利润。只有当工人贷款消费时(a > 1),资本家即便没有用完所有利润,有限市场的利润比仍可达到1。可见工人的贷款消费使资本家在成本和消费不变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在市场出现过量供应时也是如此。图中的利润比可以超过1。这在实际情况下不会发生,因为市场在购买力和供应量的边缘都可能出现间断现象。但连续函数不能表示这些市场间断。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产值的一部分,资本家的投资,无论是不变资本还是可变资本,都需从市场上兑现回来才能实现,因此可以说它们在兑现之后都是不变的。投资的不变性是资本增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把劳动报酬从全部投资成本中分离出来,并赋予可变资本的名称,因为这部分投资不同于不变资本。它不只是向产品转移原材料和设备中原有的价值,而能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又因此指出劳动的两重特性。) 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可变资本理解为“资本中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已经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这显然是不确切的。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投资都有赖于产值的兑现和转移。在循环往复的市场经济中,产值的转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往返的。从投资到产品是一次转移,通过市场兑现后再从产品到投资是又一次转移。在从投资到产品的转移中,投资本身又来自产品到投资的转移。这不是拗口令,而是科学经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揭示了产值转移的双向性,就不难发现产值在市场上兑现的条件和第二剩余价值的存在基础。如果不是把市场经济当作赌场上的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产值和利润以及购买力之间彼此依存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有价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用产值购买产值。花多少产值就只能购买多少产值。用一部分产值也只能购回一部分产值。储存一部分售后产值,就会剩下一部分售前产值。

售前产值的剩余自然会影响产家利润。清除市场剩余,主要是第二剩余价值,便是资本主义经济最严峻的挑战。在吸血商品的压迫下,工人用自己的房地产来抵押换取贷款消费,为资本家进一步赢利和储存财富创造了条件。天下竟然有这等损己利人的好事。在追逐私利的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发财的机会都会被不择手段地发挥到极限,直到机会的最后消失。这就叫竭泽而渔。于是没有不散的筵席。泡沫大餐过后自然是杯盘狼藉。当然贷款银行也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连累,以致少数银行会破产倒闭。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需要疯狂和冒险。时间换空间的失败还使传统制造业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价市场经济的这些结局归根到底来自有限市场的财富积累和由此造成的第二剩余价值。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5 04: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