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反馈下的收入陷阱

作者:mali50  于 2014-11-27 03: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西方国家, 凯恩斯

市场反馈下的收入陷阱
马力

杀贫济富的反熵经济》一文说明贷款经济中的利润和报酬都不是由企业本身的意愿,或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潜力所能确定的。包括企业自身的效率和命运都是市场的反作用决定的。市场经济的核心秘密就是清除市场剩余。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进程,以及为此效劳的政治和军事过程,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有意思的是西方经济学总是对此惜墨如金守口如瓶。凯恩斯虽然指出经济危机与消费不足有关,但乱点了三大心理因素影响消费的鸳鸯谱后便扬长而去。

这也难怪,资本主义经济的真正出路在于对外扩张,因此最恨的就是受制于市场。自我殖民的内向型市场经济只是迫不得己的偏安之隅。家丑不可外扬,天机更不可外泄。贷款经济只是为最后的拚博作准备,以期重新回到外向型殖民经济。如果不能再次杀回海外殖民地,这最后的栖身之处便无异于永久的安息之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那样咄咄逼人得寸进尺,永不可能与之和平共处。非吾恶也,实无奈也。

那么在内向型市场经济中,市场对企业运作的反作用有哪些重要特征呢?因消费不足而形成的收入陷阱和利润瓶颈。本文先只讨论收入陷阱问题。这里把收入陷阱的形成归因于消费而不是分配等企业自身的运作,正是说明这与市场的反馈机制有关。前文中的图一说明当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储存购买力积累资本时,清理市场剩余所需的消费贷款在中低收入阶段有一个极值。这个极值区恰好位于中产阶级的领地。

资本积累是所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为什么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后发的资本主义却很少能做到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条件是什么。在大部分研究中都提到同时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这看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考虑社会分化,而是用资本家的消费比b= a*k代替社会分化指数k,可以证明前文中的消费贷款变成

lv = (1–v–δ*c)(1–(1–δ*c)b–δ*μ*c)/(1–δ*μ*c)

其中的a是清除市场剩余所要求的消费比,它的数学形式在前面已经给过。沿着b线的消费贷款由图一所示。

图一:单位产值所需的消费贷款量

图一与前文中的图一一样,只是社会分化指数k被资本家的消费比b所取代。实线和虚线所对应的成本高低也一样。图中的投资比μ = 0是说资本家没有用自己的购买力而是全部用贷款来投资。该图给人的第一映象就是沿b线时,消费贷款随收入变化的极值不见了,看到的是贷款量随收入的减小而稳定地增加。这里没有显示的是当μ不为零时,沿b线的贷款量会随投资比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资本家已经用自己的购买力清除了部分市场剩余。从不同的角度看,两张图的差异如此分明,难怪在收入陷阱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那么这两张图不同的深层原因在哪里呢?究竟哪张图可以用作讨论收入陷阱的依据呢?首先来看kb有何不同。根据定义社会分化系数与资本家消费比的关系是k = b/a,其中a是工人的消费比。沿b线反映的贷款量没有包括工人消费的影响,而只与资本家消费的多少有关。所以资本家消费越少b越小,贷款量也就越多。这个变化是一个简单的单调变化。而沿k线的贷款变化是包括了工人的消费所产生的影响。当工人贷款消费时,a增大。要使k不变资本家就得相应地增加消费,于是工人的消费压力随之减小贷款量下降。若资本家不愿增加消费,k就会减小,低收入者的消费贷款就要增加,向上跳到更小的k线上。那么哪一种情况更加合理或更接近社会现实呢?

由于这两幅图都是在清除市场剩余的条件下绘制的,因此反映的是清除市场剩余所需的贷款要求。图一中b线上的消费贷款随收入减小而单调上升。这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银行贷款是有限制的,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限制就是贷款人的收入和可兑现成货币的资产有多少。因此这里的图一只有在贷款不受收入限制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前文中沿k线的贷款变化图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它包括了清除市场剩余对资本家消费的反馈。这个反馈是说在贷款受收入限制的情况下,资本家多多少少得消费部分收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从而使贷款消费能够有效清除市场剩余。因此消费贷款沿k线的变化也是市场现实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于低收入家庭实际上无法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贷款,消费贷款的主要承担者只能是中等偏下的中产阶级。而富人是不需要贷款来消费的。

图二:无市场剩余时的b-k关系图

看看kb的关系也许对理解消费贷款沿k线和b线的区别有所帮助。把清除市场剩余所需的消费比a代入k = b/a中后作出的图如图二所示。图中的实线和虚线代表不同的投资比μ。平均来说富人不会贷款消费,所以b通常小于1。图上b大于1的部分意义不大。显然b线(也就是水平线)k曲线并不重合,而且在低收入段差别最大。只有k = 0的线与b = 0的横坐标重合。沿着相同的k线到低收入区时,资本家的消费比b增大。这便是上面说的资本家需要增加消费才能有效清除市场剩余,否则低收入者将有辱使命完不成任务。另外虚线说明企业增加投资可以降低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和市场迫使资本家与低收入家庭合作清场,所以使消费贷款的极值向中等收入段推移。就这样沉重的消费贷款包袱不偏不倚砸在了中产阶级头上。中产阶级当之无愧地成了资本家资本积累道路上的清道夫。

前文中的图一还表明成本固定时,高收入阶段的消费贷款又开始减小。这是因为成本不变时增加报酬需要压缩利润。当k不变时,减少利润自然就减少利润储存和市场剩余,于是用以清除市场剩余的贷款也随之下降。这一点不难证明。用c = (1 - v - q)/δ代入前面的消费贷款lv公式,并给定单位利润q后再作lv随单位报酬v变化的图像。这时低收入段的消费贷款仍然较低,但高收入区的贷款减少不见了。这正是因为假定了利润不变,市场剩余也就没有变化。图二表明k线与b线在高收入段几乎重合,因此成本不变时消费贷款在高收入区下降的趋势在图一中也很明显。

现在来看前文图一中消费贷款的极值所处的位置。令lvv的一阶导数为零后可求得不同k线上的极值所对应的单位收入是

vm = √k (1–δ*c)/(1 + √k)

图三是该极值的位置随社会分化指数k和单位成本c变化的图形。首先极值点上的收入随指数k一起增大。这说明购买力储存越多,极值出现的位置就越低,收入陷阱出现在低收入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同样喜欢资本积累。但在外向型殖民经济中,海外购买力在功能上能代替资本家的购买力,因此也可用以清除因利润储存产生的市场剩余。这时的k可以很大甚至是1。故在外向型殖民经济中,极值出现的位置较高,收入陷阱可以发生在高收入区。其次极值的位置随生产成本的增大而降低。一般来说科技落后的国家生产成本比发达国家高,所以收入陷阱出现的位置较发达国家低。

图三:消费贷款极值所在的位置

把极值点上的单位收入vm代人消费贷款lv便得到该处的最大消费贷款

lvm =(1 - √k)(1–δ*c)/(1 + √k)

这是极值处的消费贷款占产值的百分比。这个最大百分比如图四所示。贷款极值随指数k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无论是资本家增加消费,还是用海外购买力来代替海内消费都能有效减小本国消费者的贷款负担。这时社会可以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刚需商品的价格也较低。这便是资本主义兴旺时期的繁荣景象。后殖民时代的资本积累却加重了消费者的贷款负担。为迫使消费者贷款,各种吸血商品以超过工资上涨的速度迅速膨胀,以便赶上海外购买力消退的速度。图四还表明最大消费贷款因成本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成本投资是由企业承担。成本增加后迫使企业购买更多资产减少市场剩余。当然今天的许多企业通过股市等融资渠道力图让消费者承担部分投资。消费者融资对贷款经济的影响没有包括在目前的讨论中。

图四:清除市场剩余所需的消费贷款极值

综上所述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资本积累造成的两类市场反馈有关。一是为清除市场剩余所需的贷款消费造成低消费者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在贷款受限时更是如此。二是为完成清除任务妨止企业亏本,资本家必须作出起码的努力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其结果是使中产阶级成为清道夫的主力军。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可利用巨大的海外殖民地来清理市场剩余,大大减轻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从而能够跨过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阶段。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具有足够的海外殖民地,在出口导向的市场经济发展到头后,不得不进入贷款经济的内向型殖民模式,利用贷款消费清除市场剩余。这时又因两极分化使贷款消费的压力集中于中产阶级一身。如果靠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级无力胜任并被压跨,资本积累造成的市场剩余便会影响企业赢利和经济发展,使平均收入停滞不前。一些新兴国家的科技落后和生产成本较高也使收入陷阱更容易出现在较低的位置上。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7 09: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