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高等文明的高能陷阱 [2016/08]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马力
《市场反馈下的收入陷阱》指出贷款经济下的市场反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市场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源自市场的有限性。市场经济的关键就是设法突破有限市场,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资本主义有价市场经济中,经济扩张和持续发展需要资本积累。然而在产值购买消费,消费兑现产值的市场经济中,兑现产值需要包括利润在内的产值来购买,因而是等量产值兑现等量产值。虽然银行可以根据利润大小来增发货币以备资本的积累和储存,但增发的货币只能通过贷款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所产生的清除市场剩余的作用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这就是之前所说的用增发货币来清除市场不过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权宜之计。资本的长期循环和经济的长期稳定最终仍然依赖于产值兑现和产值消费。从这一角度来看,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产值积累,而产值的积累就等于缩小市场。这就在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可调和的矛盾。在没有外部市场补充的情况下,资本的持续积累必然导致市场经济过程的周期性中断。
在资本积累下市场对经济的反馈在长期统计上出现的结果之一就是所谓的收入陷阱。前文指出收入陷阱源于资本积累造成的市场剩余。当清除市场剩余所必须的贷款消费超出消费者的承担能力后,经济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并阻止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说到底,收入陷阱不过是说有限市场下的资本积累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是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收入方面的表现。除了收入,这个矛盾还会表现在其它方面。例如当技术和成本不变时,企业利润与报酬是反相关的。于是因资本积累造成的贷款极值在收入和利润变化中应有反对称的现象存在。这正是图一所显示的情景。
图一:清除市场剩余时单位产值所需的消费贷款量
在《杀贫济富的反熵经济》中,消费贷款随收入的变化公式是
lv = (1 - k)(1–v–δ*c)v/(v + k(1–v–δ*c))
用v = 1–q - δ*c 代入后便得到消费贷款随利润的变化公式
lv = q(1 - k)(1–q–δ*c)/(1 - (1–k)q–δ*c))
图一就是根据这个公式所作。这幅图再次表明消费贷款随资本家的利润储存或两极分化的程度增大(也就是k减小)而增大。只有当资本家花完所有利润使k = 1后,才不再需要用贷款来清除市场剩余。生产成本增加后,所需的消费贷款减少,因为企业支付了全部成本投资后,市场剩余随之减小。与贷款量随收入的变化相似,消费贷款在给定成本的情况下,于利润增大的过程中也会生产一个极大值,只是这时k线上的极值出现在高利润一侧。高利润区的贷款极值在这里叫作利润陷阱或利润瓶颈。
当消费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贷款清除市场剩余时,市场收缩会影响原有的经济效率和规模。于是在经济陷入收入陷阱的同时也陷入利润陷阱。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润陷阱与收入陷阱是相关的,是消费市场对经济的反馈在收入和利润,或者说在工人和企业两方面的不同表现。前文中解释过为什么消费贷款在低利润部分(也是前文中说的高收入部分)较低的原因。就是说k相同时,利润低资本家的利润储存也低,因此清理市场所需的消费贷款就少些。而消费贷款在高利润处迅速下降的原因也与在低收入处下降的原因相同,就是为了有效清除市场剩余,资本家不得不与低收入者同步消费。当k = b/a不变时,资本家的消费比b必须与工人的a同时上升。结果就是减少了低收入者的贷款量。这一结果在利润图上的表现就是高利润处的贷款下降。但低收入者的贷款与收入的倍数(a–1)仍然是最高的。
图中的q不是设计利润吗?说设计利润受市场反馈的影响究竟是怎么回事?贷款公式中的q是无限市场的设计利润,而且是在扣除生产者(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劳动报酬后的利润。在给定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企业不能达到某个设计利润实际上说的是:当消费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消费贷款清除资本积累造成的市场剩余时,企业不能通过继续压低工人报酬来提高设计利润。这是市场反馈迫使企业对工人让步,而与企业的仁慈或资本家的良心发现无关。因此当消费不足时,市场反馈不仅影响实际利润也同样影响设计利润。企业效率只是生产第一剩余价值的效率,不等于产生利润的效率。实现利润还有赖于消费者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不承认第一剩余价值,所以常把两者混为一谈造成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可见在贷款经济的市场反馈下,企业利润不只与企业自身的效率、科技水平或管理能力有关。
需要再次解释的是为什么要选择图一这样的表达来说明收入陷阱和利润瓶颈。因为科学的经济学不是数学游戏,而要与现实情况相对应。在经济的某个阶段,(平均)生产成本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因素,不会因企业的愿望而任意改变。通常企业只能在不可选择的成本条件下权衡利润与报酬之间的比例。因此在目前的讨论中,假定成本固定比假定利润或报酬固定更接近现实。前文还解释了为什么沿k线比沿b线更接近现实。沿b线时,图一的消费贷款在高利润区会继续上升。而低收入者实际上没有可能获得清除市场剩余所需的消费贷款,因此这种趋势没有太多意义。事实上沿b线也不能改变收入陷阱和利润瓶颈的结论,因为这时低收入和高利润区的贷款量更高,也因此更难实现。沿k线的变化却是降低了不切实际的贷款量。
图二:消费贷款极值所在的位置
前面说过要想提高企业利润,光靠压缩劳动报酬会受到市场的反弹,从而把企业利润推进收入陷阱中。因此提高利润的最好方法是设法降低企业成本C。图一显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清除市场剩余的消费贷款沿k线的极值向高利润方向推移。这时的收入陷阱和利润瓶颈,即便发生,会出现在较高的收入和利润水平上。这个贷款极值所处的位置qm可以令消费贷款对利润q的一阶导数为零来求得。结果是
qm = (1–δ*c)/(1 + √k)
这一结果可以直接从前文《市场反馈下的收入陷阱》中导出的贷款极值在收入中的位置vm = √k(1–δ*c)/(1 + √k)求得。在极值点上把vm = 1 - qm - δ*c 代入vm中,再解出qm就是上面所说的结果。这说明利润瓶颈和收入陷阱实际上在同一处,它们在量上的差别只是说明尺度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vm = √k gm。由于通常有√k ≦ 1,在数学上有gm ≧ vm。也就是说极值在q轴上的位置比在v轴上的高。k越接近1,两者的距离就越近。这正是如图二所示的那样。
图二上半部的实线区是qm所在的位置,下半部的虚线区是vm所在的位置(参见前文的图三)。上下两部分的k线间隔都是0.2。分隔处的实线是k = 1的qm和vm线的重合处。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k减小,贷款极值在收入中的位置向下推移,收入陷阱发生在低收入处。但贷款极值在利润中的位置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向上推移。但如前面所说和图一所示,当成本不变时,收入陷阱中利润的增大需要走下k的台阶并因此受限于消费贷款的增加。图中k = 0的线只是表示利润增加的上限。图一说明这时的消费贷款很高,因此不太可能在现实中达到。更可靠的提高利润瓶颈的方式是沿图二中的k实线向减低成本的方向推移。这时图二的虚线还表明沿k线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时,不仅不会压缩报酬反而还会增大报酬,减轻消费贷款占收入的比重。
最后来看利润瓶颈中的消费贷款极值。由于两个极值点重合,利润瓶颈qm处的贷款极值与收入陷阱vm处的极值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用前文的图四来表示。这个贷款极值随指数k的减小而迅速增大。因此当成本不变时,提高利润瓶颈需要减小k增大消费贷款,并因此受到市场反弹的限制。前文还提到用海外购买力来代替海内消费也能有效减小本国消费者的贷款负担,从而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较高的企业利润。但这只是提高了收入陷阱发生的段位,而不能保证不掉入收入陷阱。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年来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名义GDP和名义工资在涨,但物价尤其是吸血商品的价格涨得更快。因此实际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贷款消费增加的结果就是三十多年来人民的财富不断缩水,两极分化不断加深。最近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说明西方国家工人的名义收入也在下降。据《纽约时报》上的文章《美国蓝领工人工资已经大不如前》,劳工权益倡议与研究机构“全国就业法计划(NELP)”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以前制造业的薪水高于民间产业平均薪资。但自2007年逆转后差距逐渐扩大。2013年生产线劳工平均时薪为19.29美元,低于民间产业整体平均的20.13美元。NELP研究还发现近年来汽车零件产业的薪水大幅走低。2003年至2013年间,制造业劳工的实际薪资衰退了4.4%,降幅约是整体劳工的3倍。而欧洲最近一个月来抗议削减福利,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和示威运动遍及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地。诸如此类的报导都证明发达国家实际上存在高等收入的陷阱和与之对应的利润瓶颈。旧冷战中英联邦解体后,便可能是新冷战中的欧盟解体。
收入陷阱和利润瓶颈可以发生在各个阶段上。有意思的是口口声声标榜市场经济和竭力鼓吹市场经济神圣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的反馈作用和机理讳莫如深语焉不详,或者干脆避而不谈。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在刻意回避单纯的有价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困境。他们的所谓市场经济只是私有经济或有市场的经济而已。市场经济的创立者和鼓吹者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如此浅薄和破碎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和意外。这再次证明了西方经济学不过是披着经济学外衣的政治学,用以小心翼翼地掩盖一个残酷的现实:收入陷阱或利润陷阱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死亡陷阱。深水深水实际上不过是陷阱的代名词罢了。揭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死穴无异于宣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死刑,并再不可能用不会说话的石子把竞争对手引入同样的陷阱中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