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给中共领导人的一个思考题 [2020/01]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香港的今天、中国的明天? 马力
香港回归以来似乎越来越乱、全没了盛世的感觉。最近的所谓"反送中"运动居然弄出许多年轻人上街。规模之大还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那个曾经让苏共和中共改革派领导人洋洋自得的招降榜。
说这场示威活动背后有洋人支持以至煽动不足为奇。不是说中国早与人家接了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所以中外联合行动也就在所难免。问题是洋人何德何能可以挑起这么多人上街、而近在咫尺的中央政府却挑不起更多的人上街反示威? 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政治显然没有跟上。
有人说当年邓总设计师设计了一国两制是为了有个方便洗钱和资金转移的地方。这样说难免有心理阴暗言过其实之嫌、虽然这些事确实在香港经常发生。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因而特意保留了香港的市场经济用作大陆学习的榜样。
然而二十多年来大陆和香港的市场经济却走了不同的道路、几乎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在大陆经济"腾飞"的同时香港经济仍然像过去一样老牛拉破车。这就是说香港没有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巨大的"改革红利"。曾经的四小龙之一的香港于是失落了。非但如此、香港与大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加重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新一代年轻人更难找到工作、更难致富也更加依赖父母。这其实并不奇怪。这些年来亚洲其它的小龙也都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台湾在走过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后、出现了社会分化、人口下降、自杀率增加的共同特征。
科学经济学可以证明这不过是资本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当人工成本和贫富分化升高到一定程度、市场供应在饱和线附近徘徊时、资本经济便进入到利润危机的阶段。这时的中产阶级成了高消费的贫困阶级。高消费是因为物价太高、尤其是第二类生活必需品(维持中产阶级地位所需)的价格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表面收入。然而香港的年轻人受的是西方的洗脑教育、不了解科学的经济学、因而把这一切归咎于香港的回归。在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下、自然对大陆的一切都看不惯、并往坏处想。同样的事在西方国家就是法治健全的表现、在中国就是侵犯人权。即便根据西方国家的法律、作案地和居住地对嫌疑犯都有司法权。送中法在法理上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细节上的问题可以讨论解决。动辄空巷上街无限上纲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吗?
如果说香港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殖民地时代靠的是低成本、低科技和市场固定的区域性金融业和服务业为生、而没有发展出根基雄厚、可自我更新并向外扩张的制造业。这正是只图眼前不顾长远的殖民经济的悲剧。当台湾制造业和加工业搭上大陆经济发展到顺风船一道向前时、香港人却只能停留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财。这就加大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抱怨大陆对港人无情无义。可是如果香港留在殖民地时代难道会比今天更好吗?看看现在的英国还能给港人施舍什么? 那时没有什么选举也没见港人抱怨什么。
这里要说的不是香港的问题、而是大陆的问题。当时的初心是以香港为榜样做好大陆的市场经济。好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也具有普适性、从而使榜样的力量超越体制的障碍。大陆原来的无价市场经济向有价市场经济转移时所产生的巨大的有价GDP也很快到头。之后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均市场、并同样受利润危机的影响。香港和其他亚洲小龙的今天就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虽然中国寄希望于产业转型、然而新产业的市场规律与旧的一样。当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时、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输出通胀、并因此靠印钱来发展经济。
这才是榜样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