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高等文明的高能陷阱 [2016/08]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市场经济简论
十五、市场竞争—降低成本 马力
用薄利多销来打价格战容易引发竞争对手争相降价抛售,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无利可图。实力弱的会破产,获胜的一方也会伤筋动骨难以愈合。如果是在海外市场打价格战,还会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加征反倾销稅。这样的话价格战就白打了,自相残杀遭受损失不算,最后是被进口国坐收渔利。这样的竞争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发达国家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价格战,同行企业通过谈判组成一个垄断企业卡特尔,分配各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资本经济还处在早期,很少有这样的卡特尔。国人更喜欢单干和利益独占。有些干脆就是只图一锤子买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恶性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和贸易国的反倾销,市场竞争会调整策略以降低成本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前面介绍的利润公式为
Q = b c E /(1 - b)
为考虑成本的作用,把不同厂家的成本也区分为c1和c2。两家的利润成了
Q1 = b1 c1 E1 /(1 - b1)
和
Q2 = b2 c2 E2 /(1 - b2)
我们依然选择利润为参照。当两家利润相同时有Q1 = Q2,或
b2 c2 E2 /(1 - b2) =
b1 c1 E1 /(1 - b1)
由此得到两家的市场比是
E2 / E1 = b1 c1(1 - b2) / [b2 c2(1 - b1 ) ]
现将C = c E代入前面的公式(1 - b)E = C获得c = 1 - b 或
b = 1 - c
以此去除市场比中的b得到
E2 / E1 = (1 - c1) / (1 - c2)
如果产家2的成本低于产家1,有c2 < c1,不难看出这时E2 < E1。这是说降低成本后要获得相同的利润,所需的产品销量减少了。低成本的厂家便可以降低价格求售,以成本优势打价格战。这在以下的讨论中会更加清楚。
根据前面得到的b = 1 - c可以求出降低成本后的利润率变化
b2 / b1 = (1 - c2 ) / (1 - c1 )
当c2 < c1时,可以看出b2 > b1。可见降低成本会提高利润率,所以只需要售出较少的产品就能获得相同的利润。对照前面的市场比有
E2 / E1 = b1 / b2
这时的市场比依然是利润率之比,且与薄利多销中的市场比的近似形式是一样的,只是产家2在降低成本后利润率增加了。这时获得相同利润所需的市场就减小了。也就是说降低成本是通过提高利润率来减小所需市场的。这一结果同样与供需关系相吻合。这时的产家可以增加产量,并适当地降低售价依然可以获得更多利润。如果成本的减少不影响产品质量,便能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成本优势也是一种比较优势。不同于刻意降低售价,甚至不惜一时的亏损,而是在利润率相同时,仍然可以低价上市。只要低成本的理由客观充分,而不是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不法手段获得的,在道理上不应属于恶性竞争。然而这种被西方经济学认可的比较优势,也经常会被进口国歪曲为故意降低价格以亏损为代价的价格战,并以此作为反倾销的借口。于是就有世贸组织中围绕着恶意反倾销的许多官司。这里讨论的内容,包括数学结论,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深刻理解比较优势在市场上的表现,增强底气和信心打赢反贸易壁垒的官司。
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流程,合理使用劳工,精简管理人员,减少服务费用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来实现。如果想靠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之类的歪门邪道,造出的豆腐渣产品会损害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即便减价也会因质量问题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市场,还可能失去现有市场和订单而被竞争对手打败。一个出口全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尤其需要对产品质量严加管控。以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会自我约束不过是天方夜谭。不择手段地追逐短期利益同样是许多唯利是图的企业迅速致富的手段之一,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储备不足的投机企业。由此可见,以为单靠市场竞争就能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讨论这个话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