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民族婚姻家庭的隐伤 [2014/03]
- 由昆明的恐怖事件想起 [2014/03]
- 华人欢聚渥太华国会山 [2010/06]
- DAY 2 确诊 [2020/04]
- Day 1 诊断 [2020/04]
- Day 7 口罩 [2020/04]
- Day 3 互动与互助 [2020/04]
- Day 9 遗嘱 [2020/04]
- DAY 6 对照 [2020/04]
- DAY 5 周末 [2020/04]
- 台湾形势与亚太区域的布局 [2021/11]
- “倒薄“的深远意义 [2012/04]
- 一段老土墙 [2021/10]
- Day 8 屏障 [2020/04]
- 健康与繁荣 [2020/05]
- 燃气技师的壮烈死法 [2012/01]
- 多伦多骄傲游 [2010/07]
- 姑娘, 别脱! [2010/10]
- 黄色信号 [2010/05]
一
今天,一个工作职位的人员缺勤,不知何故,两个员工同时被找去做一份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刚刚准备好情绪,将沉浸在这安逸的一天的工作氛围时,老板的电话,
"让S到集散去做维护吧!“
就这样,一个预期着的闲暇而舒适的期望彻底地给落空了。
先说说S本人的情况:S 女,身高有1米七五,和主任都是Y国人,年龄约30,身材在同族裔中属姣好。老伴常常板着的脸,一旦看到她也就露出了一缕灿烂。
S听说让自己去集散工作后,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可以觉察的得意。她也知道,今天是周末,集散区的维护工作基本都在星期中做完了,既然来了嘛,也就找一件事打发时间了事。
S 离开后,我也就本本分分地做起了我的工作。边工作边看着闭路电视,也不知怎么着,我还是忍不住地观察起了S的活动:只见S穿梭在一排排的配电柜之间,离开集散区后,一会儿去趟洗手间,一会儿到休息室,再回到集散区,无所事事地穿梭,又一次地离开,。。。。。
我这里还是按计划进展着我手头的工作,不觉已经是十点钟,嗓子有点干渴,来到休息室,刚准备泡茶,S 走了进来,
“你做得怎么样?”
“凑合。” 我随口应道, “来杯茶?”
“谢了!” S 说:“我觉得无聊,还是回家好了。”
“老板照顾你,才让你去维护。” 我半开玩笑地说:“别辜负了别人。”
“你有事干,当然不觉得他人的无聊了。” S 的脸上显得有点无奈,“付给你钱,并不意味着别人就可以消磨你的时间。”
“哲人!” 我恭维着,也同时赞佩 S心得。
二
前年,我的朋友将刚满十岁的孩子送来留学。由于国内自己的生意需要,他们夫妇都不能脱身,我理所当然地就做了孩子的监护人和日常生活代管人。由于我还有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对孩子的照顾实在是力不从心,朋友一家将自己唯一的孩子都托付给了我,我也怕辜负朋友的期望, 在与朋友多次交谈后,朋友的妻子辞去了工作,来这里陪伴着孩子。
陪读应该说是一个很清闲而又能体验亲情工作,照顾好孩子的起居,一日两餐,周末就更加地自在无忧。
----------
一晃,又是两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也从小学毕业了。
当我再次打电话联系朋友时,他说:“我们把孩子留在那边了,我们都回来了。”
“是因为我不做监护人的原因,你们才回去的?” 我疑惑地问。
“不是因为你。” 朋友忙在电话那边解释,“这边有生意,那边有孩子,我们实在是照顾不过来了。”
接下来在长达数小时的国际通话中,叙述了一个小留学生和一个普通生意人家庭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故事。故事的要点就是:一个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母亲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职责,让自己的孩子在海外的文化中顺利成长。孩子学会了西式的文化,母亲没有学会结合西方文化对孩子和自己的再教育。孩子拒绝了父母和家庭,沉浸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中,父母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家庭付出了不少的金钱,换来的是亲情的遗失和家庭的不和。
朋友的妻子解释道:一份看似清闲的陪读工作,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教育义务,让她迷失了固有的价值观,丢掉了我们的文化和传统,让他们失去了一和睦的家。谁说的: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就应该让一个孩童留学海外?让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承受中西文化转换这么大的冲击?而我们的这些做父母的在做出金钱上的付出后,得到的却是亲情的丢失,家庭的离散。
这样的赋闲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徒劳。
三
去年末,听说一个朋友得了病,之后他就一直卧床不起。这位朋友真是个拼命干活的好手,靠着他的勤劳与吃苦精神,他们买了一座大房子,争气的儿子也即将大学毕业。不幸的是他突然得了中风,多亏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但不幸的是病愈后他还是落下了偏瘫,好在现在逐渐恢复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一个周末,几个朋友相约,我们一起探望了他。从朋友家离开之后,我们几人就聚在咖啡店里叙旧。不由地就谈起这位朋友:
他为了早点付完贷款,没黑没明加班,周末兼职,忙得总找不着人。这回病好了,却不能工作了。这是不是老天的安排?因为他太拼了,让他也赋个闲?
对于像他这样的人,一个工作狂人,赋闲简直就是一种惩罚。我能想象他刚刚生病后,在家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那该是怎样的郁闷。好在他挺过来了,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
突然间,似乎想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对重罪犯人不执行死刑。从人生的意义上,这个人被“消号”了,失去的不仅是社会地位和自由,重要的是失去了原有的生活 方式;从法律层面上,是用孤独,寂寞与隔离,让人自醒,忏悟,得到另一个新生;站在生命的自然属性一个方面,那也是一种赋闲。
人从出生伊始,一般人所经历的基本相同:嗷嗷待哺,汲取营养。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疾病的折磨,偶发事件的挫折,接受教育,实现个人目标;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快乐与痛苦,欣喜与失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曲线又一次调转了趋势,疾病与衰老,记忆力的退化,个体器官的退化与失调等,每个人都将有一个落日黄昏闪现。
一个正常人的一生大约是三万多个日夜的延续,这里有襁褓中恬静的酣睡,有清晨梦境中的催促,匆匆地踏上去往学校的小路,又有让人抓狂的考试, 和着那始终做不完的作业;一场场的工作面试,一个个晚归的午夜凌晨,一次次疲惫的昼夜奔波的差旅,------。
这一生中所经历的就像电影场景更迭,急促而无间隙,而一旦能够赋闲,就如同一艘漂泊的船驶入了港湾,只要把心态调整好,赋闲才能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悠然自得,从而让赋闲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