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影去无踪 (已有 150,852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280848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作者:来无影去无踪  于 2010-10-19 21: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10评论

下雨前,Plainville的天气一直不错。明净爽朗的蓝色天空,红黄灰绿渲染的森林,舒缓宽阔的河道,甚至洁净冷冽的空气,都让我仿佛置身《大河恋》的时空。很喜欢一间开在小木屋里的酒吧,写满了岁月沧桑的紫黑色门楣上,用白色颜料书写着一行行疑似《独立宣言》里的名句。这让我倍感亲切,我很肯定地对一起厮混的美国同事说:“我小时候,家乡的建筑上也有类似的句子,叫作‘为人民服务’。”这让那个莫名崇拜毛主席的前美军异常兴奋,大有要去中国旅游一番的冲动。看他的样子,我犹豫着是否该告诉他现在墙上只有“计划生育”“发展经济”之类的标语,但终于没说,毕竟,某些地方也还有一个或几个大大的“拆”字,张扬着与时俱进的革命气息,足以丰富其红色记忆。

这是第二次到美国了,虽然是到集团旗下另一家公司,也依旧是住在一个小山沟里,公司,则是在另一个山坡上。除了在底特律转机的时候,我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山林间渡过,藏身于某栋古朴与现代水乳 交融的建筑里。这让我有个错觉,美国就是一个大山沟,里面长满了茂密的森林,虽然不乏现代化气息,但是城镇化程度却是远远低于国内的。只是,从小在山沟里长大的我,对老美的山沟生活,却又是别样的羡慕。另一个同事告诉我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年,游戏,读书,工作,娶妻生子,固定地支持一支球队。我跟他说:“我父母也是这样,他们走在街上,认识路上的几乎每一个人。”这是实话,至于家乡水泥厂和造纸厂的污染,还有父母英年早逝之类的实话,自然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骨子里,我很羡慕他的那种生活,我确信,我的身上没有类似吉普赛人或者游牧民族的那种迁徙基因。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够平安幸福地在某个宁静优美的山村里,生老病死;而不至于在连上海的树林都没看完的时候,就开始筹划去看国外的海。但有些事情,终于很难。“十一”回家,跟叔叔婶婶聊天的时候,顺便帮朋友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对村里的一些信息有了一个较为确切地了解,结果更是让人郁闷,甚至,庆幸于自己的离开。回忆里的故乡,终于已经在现实里渐渐“故去”,那种渐渐苍老的悲壮,像一只被插了导管抽取胆汁的月熊。我不知道,当那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被当作身体上最膏腴的部分被吃掉之后,是否真有天使来反哺那满目疮痍?就算有,还来得及吗?

网络里又披露高层的言论,据说国人要承受更高的物价;而从去年甚至前年开始,同样是高层,就已经开始斥责大学生不本分不愿意接受更低工资的工作了。至于用还没有自杀的农民工为例子,去证明已自杀的民工属于心理脆弱,类似这种事情,则更是已司空见惯。有时候,看看那些年轻的面孔,就不由地想起98年抗洪的时候,娘看着电视里堵决口运沙包的士兵时说的话:“造孽啊,不过都是些孩子。”抛去了他们的士兵以及民工身份,那也不过是一群需要社会给予呵护的孩子,也是娘生父母养的。可是,谁在意呢?就连网络,我们看到网上盛传的,也多是他们多么的“颓废”与“脑残”。有些压力,不是坚强能解决的,这些,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就知道;要是能忍,何至于啊。

周四的午夜,却就下起了雨,沙沙的雨声中醒来,就再也睡不过去。于是打开电视,听着里面悠扬的大提琴声,默看窗外风中摇摆的枫林。楼下小小的旅馆大堂门前,灯光如豆,映照着廊畔零乱的玫瑰花,红色的,粉色的,满是帝国主义的味道。想起从旅馆通往公司的路上,某个小小的交叉路口,零散地插着几块带照片的牌子,上面是貌似慈祥的老太太,和貌似忠厚的中年男人,据说,是在竞选议员。长这么大,我终于没有见过选票的样子,据说某些地方村里选举,有人花钱收买这东西;又有人批判,这足以证明民主普选这东西不适合现在的中国。我不知道,只是,如果有那东西也不错,哪怕能卖几块钱呢,也可以稍微弥补一下正在上涨的物价。

这里的牛排味道不错,而且价格跟上海也差不多,没有更贵,也没有传说地更便宜。让我高兴地是,在这个不知道是镇还是县城的山沟里,竟然有很多家中餐馆。去吃了几次,味道蛮正宗的,除了饺子,其他菜肴的味道并没有改变很多。较为遗憾的是,中餐的价格,竟然比牛排便宜很多。老外终于还是不明白,能吃到一份可以放心食用的中餐,而不用担心地沟油之类的东西,该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单为这份幸运,也该多给几块美元……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2 回复 margo 2010-10-19 21:58
3 回复 xqw63 2010-10-19 22:19
内心的思考,好文
3 回复 smith_h2 2010-10-20 05:25
Sad feeling -- 回忆里的故乡,终于已经在现实里渐渐“故去”,那种渐渐苍老的悲壮,像一只被插了导管抽取胆汁的月熊。
2 回复 freewriter 2010-10-20 09:52
中国文化,就像中国文物,也像中国文化人(或可称中国知识分子),好像离开了中国才能得以保存。这对“文化有根论”是什么样的诠释呢?
1 回复 珍曼 2010-10-20 10:44
忧国忧民...
2 回复 nierdaye 2010-10-20 12:30
great article
2 回复 xoyuanfen 2010-10-20 13:20
非常触动人的文章。
3 回复 yulinw 2010-10-20 14:12
对寻常百姓来说,衣食住行安全可靠,就这么简单~~
3 回复 极目无穷之妙 2010-10-20 20:02
有秋天的味道。
2 回复 h1pan 2010-10-21 02:16
Coo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5: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