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杂记(5) 摇船的阿娇 [2019/12]
- 回国杂记(2) 偶尔相对饮几盅 [2019/12]
- 回国杂记(1) 归宿 [2019/12]
- 不要娶北京上海的女孩 [2016/03]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一) [2014/02]
- 审判薄熙来这出戏演的非常成功 [2013/08]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九) [2014/03]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二) [2014/02]
- 一杯碰倒的咖啡 [2013/12]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三) [2014/02]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四) [2014/03]
- 上海滩-冰火两重天 [2012/03]
- 雪花一样的女孩(小小说,纯属虚构) [2013/12]
- 刘晓波的骄傲,中国人的耻辱 [2010/10]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八) [2014/03]
- 农村计划生育中的一些问题 [2012/05]
- 明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授予陈光诚 [2012/05]
- 恨不相逢未嫁时 (小说,纯属虚构) [2011/09]
- 中国没有男人 [2011/02]
- 贝壳村,俺又回来了 [2012/05]
- 贝壳儿女赞-宜修朗诵版 [2011/05]
- 古韵诗社第十轮:黄公望子久不至--诗话篇 [2011/07]
- 周末盛筵:烟花的菜,若水的歌,夜蓝宫的酒! [2011/09]
- 广而告之:《贝壳文学》今天上午正式付诸印刷!!! [2013/12]
- 小小的书房(送给网恋的朋友,请对号入座,泡杯茶慢慢品味!) [2011/09]
- 贝壳夏令营《达人秀》--重在参与,唱支歌给你听 [2012/07]
- 梦里荷莲 [2011/07]
沽河中学共有九个年级,一二三四五年级小学,六七年级初中,八九年级高中。小学部是个很大的院子,中间一条石子砖头铺成的小路,将院子分成东西两部分:院子东边从南到北共五排房子,每排房子十间,五间一个教室,每个年级两个班;院子西边两排房子,一排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家属宿舍,一排是老师的办公室,房子南面是一个篮球场,篮球场再往南是几间猪舍,养了几头大肥猪。
小学部四周有院墙围起来,南大门雕梁画栋,很有气势,像古代宫殿庙宇的大门;北门是后来新开的一个小门,出小门往北是初中和高中部的校园。这个小学大院是沽河村解放前建造的,据说国共内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曾经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部,还在这个院里有过一次激烈战斗,白沙村唯一的一位革命烈士,村妇女主任桂香的大伯子,曾经指挥过这次战斗。
文革时期,沽河村在小学部的北面建了初中和高中,只有两排房子,没有院墙。初中六七年级各两个班,高中八九年级只有一个班,还有几间老师办公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沽河中学是沽河村条件最好设施最全的集体大院了。
我读中学的时候,学制已经改成十二年制,沽河中学的高中部早已取消,上大学后,沽河中学连初中部都没了,改名沽河小学。出国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那么贫穷,却可以有免费的教育,几乎所有孩子都可以免费读完高中,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国家富了很多,却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了整个民族最大的痛苦和悲哀。难道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党和伟大的领袖更爱百姓更爱孩子?
最近几年,看到北朝鲜这个国家,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何其相似,对这个问题突然有了答案。
北朝鲜老百姓现在虽说吃不饱穿不暖,但全国也普及义务教育,孩子都可以上学读书,金二世驾崩,朝鲜百姓嚎啕大哭痛不欲生;金三胖号称要用火炮将美国和南韩埋葬在火海之中,朝鲜的年轻人居然都相信他的疯话,个个挺身而出,要求当兵上前线保卫国家,保卫金三胖。当我在电视上网络里看到这一切,我突然明白了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当年为什么如此重视我们的教育?原来当年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是要培养我们做国家的主人,也不是培养我们能够独立思考,更不是党和领袖爱我们,刚好相反,那时的义务教育,以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名义,每天向我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的是彻底毁掉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义务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长大后,成为彻头彻尾的顺民奴才,永远听党的话,听领袖的话,随时为党和领袖挺身而出,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套句俗话,就是让党和领袖卖了,还幸福地帮着党和领袖数钱呢!
我如果没有上大学,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我想我和现在朝鲜的这些年轻人应该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如果说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还保留一些美好印象的话,沽河中学绝对是最好的一个。我那个时候真的相信,美帝国主义的劳动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家虽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却时时刻刻沐浴着共产党毛主席的阳光雨露,享受着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
作为沽河中学的一名老教师,大姐对我这些想法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我这些想法玷污了她当年的神圣职业,多次和我争辩,大哥也时不时在旁边插一句凑热闹,这是后话,暂且不写。
沽河中学秋季开学,大姐分在初中部,教初一初二的数学,每天走同样的路,过同一座桥,只是由学生变成了老师,由台下走到台上,由教室走进办公室,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老师还是那些老师,没有丝毫的陌生。最大的变化,是每天去学校的路上,以前和瑞芳作伴,领着大哥和瑞芳的妹妹瑞清去学校,现在瑞芳毕业了,每天和大姐作伴去沽河中学的人,变成了瑞芳的大哥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