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杂记(5) 摇船的阿娇 [2019/12]
- 回国杂记(2) 偶尔相对饮几盅 [2019/12]
- 回国杂记(1) 归宿 [2019/12]
- 不要娶北京上海的女孩 [2016/03]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一) [2014/02]
- 审判薄熙来这出戏演的非常成功 [2013/08]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九) [2014/03]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二) [2014/02]
- 一杯碰倒的咖啡 [2013/12]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三) [2014/02]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四) [2014/03]
- 上海滩-冰火两重天 [2012/03]
- 雪花一样的女孩(小小说,纯属虚构) [2013/12]
- 刘晓波的骄傲,中国人的耻辱 [2010/10]
- 天上掉下的姻缘(春节回国纪实)(八) [2014/03]
- 农村计划生育中的一些问题 [2012/05]
- 明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授予陈光诚 [2012/05]
- 恨不相逢未嫁时 (小说,纯属虚构) [2011/09]
- 中国没有男人 [2011/02]
- 贝壳村,俺又回来了 [2012/05]
- 贝壳儿女赞-宜修朗诵版 [2011/05]
- 古韵诗社第十轮:黄公望子久不至--诗话篇 [2011/07]
- 周末盛筵:烟花的菜,若水的歌,夜蓝宫的酒! [2011/09]
- 广而告之:《贝壳文学》今天上午正式付诸印刷!!! [2013/12]
- 小小的书房(送给网恋的朋友,请对号入座,泡杯茶慢慢品味!) [2011/09]
- 贝壳夏令营《达人秀》--重在参与,唱支歌给你听 [2012/07]
- 梦里荷莲 [2011/07]
爆竹一声天地新,提蓝携酒访姑亲
村烟袅袅鹅鸭叫,野麦青青杨柳颦
十分满盏琉璃液,万里微醺游子心
但求邪瘟牛岁去,围炉共醉虎年春
老家农村,以前正月里走亲戚,那一天去那一家都有一定讲究。推本溯源,是以前通讯不发达,就算只离个三里五里,不亲自登门也无法提前联系告知,于是大家约定一个日期,到了约定那一天,被访的亲人在家等待亲戚到来,亲戚不会扑空。
现在通讯发达了,人人都有手机,这些约定日期不再那么重要。老家除了初三出嫁闺女回娘家,人们依然遵守这个日子,其他走亲访友,只要双方都方便就可以,那一天无所谓。
小孩子正月里出门,两家亲戚必须要去:姑姑家,舅舅家。
古人言:姑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父亲的姐妹与母亲的姐妹待遇完全不同,“姑父”的父是父亲的“父”,而“姨夫”的夫是丈夫的“夫”,姑父更似父亲,姨夫则完全是外人。
以前每次回老家过年,正月初二哥几个一定要去拜访姑父,虽说姑姑已经不在多年,父母眼里姑父像是亲兄弟,逢年过节子女去看望姑父跟看望自己父母一样重要。
现在老一辈的人多数不在了,我们这一辈初二要留在家里招待小孩子。昨天侄儿侄女们都到我姐家,几个孩子在野地里放鞭炮,喝酒时跟我视频,我也对着镜头干一杯,热闹非凡。
记得有一年初二,我带着侄儿侄女们去我姐家, 姐一大早到集上买来新鲜茄子和土豆,一片一片切好,塞上馅的茄饼和土豆饼裹上一层稠面,放到油锅里开炸,浓浓的香味很快飘满整间屋子,茄饼刚出锅,孩子们也不客气,站在锅台边就开吃,那种刚出锅又鲜又香的味道,那种家人在一起暖融融的感觉,大概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
写到老家过年习俗,不能不提老家过年的压轴传统-磕头。
过年磕头在农村非常重要,标志一个家族的强大与兴旺。凡不出五服的本族,一家也不能漏,就算平日十竿子打不着也要去。年三十傍晚到祖坟放完鞭炮,叫几声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便开始商量磕头路线,以免走弯路。这第一遍头是给祖宗磕的,不管到了谁家,冲着这家供奉的祖先牌位先磕头,磕完了经常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走人,实在有敷衍应付之嫌。
除夕夜里十二点,刚煮好的饺子盛两碗放在木制小饭桌上,父亲带领,子孙跟在后面,一边烧纸一边磕头,由正屋大堂开始,然后是天井,然后到街门口,如果家住在胡同里,则要走到胡同口,一路磕来,拜天拜地拜祖宗,最后在街门口燃放爆竹。
爆竹放完后回到正屋大堂,第一件事是给父母磕头,只有这个头磕得真心诚意,实实在在。给父母磕完头,几代同堂围在暖烘烘的大炕上,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数着自己吃到了几个硬币,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给小孩子发压岁钱,没结婚的叔叔姑姑也拿几毛钱逗弄小孩子给自己磕头,几代人乐乐呵呵热热闹闹,才算正式过年了。
磕头和拜年是男人的事,女人无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都不磕头,也不会挨家挨户去拜年。抖音和快手里有些视频,大姑娘小媳妇跪在父母公婆面前猛磕头要红包,磕头不像磕头,像是趴在地上学狗爬,不伦不类纯属娱乐搞笑,不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