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道上摔跤 [2012/10]
- 灵异往事 (一) [2011/02]
- 回乡纪实 (四) [2011/06]
- 我治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 [2010/10]
- 澳洲的鹦鹉 [2011/02]
- 小狗报恩 [2010/10]
- 快看,我种的虫草收获了 [2011/01]
- 浪漫的相亲 [2010/12]
- 我要回国了 [2011/01]
- 滴血川康 47 [2010/09]
- 澳洲——老人的天堂 4 [2011/01]
- 快乐的聚会 [2010/10]
- 墨尔本的春节 [2011/02]
- 澳洲——老人的天堂 3 [2011/01]
- 真诚的感谢 [2010/09]
- 我新出版的书 [2011/07]
- 傻姑娘当了妈妈 [2011/01]
- 写完的话 [2010/10]
- 雪兰 [2010/12]
- 一幅如梦如幻的画 [2010/12]
- 澳洲生活点滴 [2010/10]
- 成都,你好。 [2011/01]
赵洁如家就只有母女俩,家里好多重活都无法做。建新回家告诉了妈妈,爸爸妈妈说:“你是个十九岁的大崽儿了,赵老师过去对你那么好,你现在没有事的时候多去帮帮忙。别长大了就不认人。”
建新对洁如说:“赵老师,我爸爸妈妈都说我小时候你对我好,现在我长大了,你家里的重活我包了,有事尽管叫我做。”从此,建新经常到洁如家,家里搬煤球、维修屋子、水管等重活和收拾房子,都由他包揽。有时他也帮赵老师做做家务。洁如很感动,说:“建新,你常常来帮我们,真是比儿子还想得周到。”
建新傻傻地笑了,说:“我爸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 为...”他说不下去,脸涨得通红。
洁如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可以说终生为母嘛。”话一出口,顿觉尴尬。这要是让别人想歪了,才真麻烦。她只好自我解嘲,接着说:“为父和为母,都是过去的说法,现在不讲究这些了。”
建新心里暗喜,老师有这么漂亮的女儿,要是能和这女孩接近接近,或许终有一天能叫老师“妈妈”。
但是,诗芸坚决不同意建新整理她的睡房,不要他做这房间的清洁,因为那里是她的地盘,外人不可以进去;何况她非常爱清洁,任何人打扫她都不满意。
诗芸很少和建新说话,遇上了,不过点点头罢了。她喜欢看书,有空就去找两个妹妹。见了面三姊妹有说不完的话,女孩子大了,有她们自己的心事:头发应该怎么梳,衣服应该怎么配颜色;旧衣服怎么改一改就变成新样式,裤子烂了,把前面和背后没有磨破的四片裁一下,就可以做一条式样新颖裙子。这些事占了她大部分时间,她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建新这个人。
瑞琦走后,建新却留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他是农村户口,学校在乡下。周围的人看到这么个大小伙子成天在眼前转悠,心里不平衡,有人悄悄地议论:“这个大崽儿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不动员他下农村,我们的孩子比他小那么多,学校天天来逼。以后我们就和他比,看知青办怎么说。”当他们知道了建新的情况,只好闭嘴不再说什么。
建新很幸运,在下乡潮过去之后两年,政府开始解决留城年轻人的工作问题,为了他的前途。父亲对母亲说:“我们这种小工人,孩子能分配得到什么好工作,何况他是农村户口。他都二十多岁了,要等到哪一天才能有工作?不如让孩子接我的班,这是技术活,我的本事都可以传给他,你觉得怎样?”
孩子他妈习惯了听老头的,于是,父亲给建新办了接班手续,户口从农村迁了出来。建新从此有了份正式工作,晚上更爱和兄弟伙一起游荡。父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仍留在工厂上班,不过他变成了临时工。这样的改变,收入没有什么太大增加,只是解决了孩子的工作和户口问题,已是大幸。尽管结交了各色朋友,建新周末还去赵老师家帮忙,而且一直坚持下去, 每次一进门眼光就寻找诗芸。
诗芸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她填了申请工作的表格,每天盼望好消息,工作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
洁如安慰女儿说:“芸儿,你本来可以去我的学校接班,但那是个偏僻的农村小学,你去了,学校能分给你什么好工作?大不了当厨工或勤杂工,和当知青有什么区别?与其一辈子在那里苦熬,还不如留在城里等等,总有一天能等到一份好工作。”
诗芸觉得母亲说得有道理,也就一直等下去,这一等,就等到成了二十一岁的大姑娘。
瑞琦在广阔天地的天地里大大“作为”了一番, 一九七二年瑞琦办了接父亲的班回城。她被分配到外贸部门“出口转内销”的店里当售货员,这是赵玉刚的功劳。过去他帮了好多领导干部,现在这些人一个结一个返回领导岗位,瑞琦的工作安排自然比较容易。但诗芸一直等到第二年才得到通知,叫她到集体性质的蓝光金属材料加工厂报到。诗芸兴奋了一个晚上,去报到那天特别把长发梳成辫子盘在头上,穿一身旧衣服,她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工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