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道上摔跤 [2012/10]
- 灵异往事 (一) [2011/02]
- 回乡纪实 (四) [2011/06]
- 我治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 [2010/10]
- 澳洲的鹦鹉 [2011/02]
- 小狗报恩 [2010/10]
- 快看,我种的虫草收获了 [2011/01]
- 浪漫的相亲 [2010/12]
- 我要回国了 [2011/01]
- 滴血川康 47 [2010/09]
- 澳洲——老人的天堂 4 [2011/01]
- 快乐的聚会 [2010/10]
- 墨尔本的春节 [2011/02]
- 澳洲——老人的天堂 3 [2011/01]
- 真诚的感谢 [2010/09]
- 我新出版的书 [2011/07]
- 傻姑娘当了妈妈 [2011/01]
- 写完的话 [2010/10]
- 雪兰 [2010/12]
- 一幅如梦如幻的画 [2010/12]
- 澳洲生活点滴 [2010/10]
- 成都,你好。 [2011/01]
(二)
诗芸进了厂后,才知道这家工厂原来是一个小煤窑。当初政府在建这个煤矿时,勘探队在计算储煤量的时候出了错误,花了很多力气却没法建成个大矿,于是两个老矿工接下它,经区委批准组建起一个集体性质的小煤窑。这里煤层很薄,煤的储量也不多;但既然原来已经决定办矿开采了,地面建筑也搞了些,只好硬着头皮打算开采。准备工作拖了两年,开采正式进行时,特别需要年轻人来干活。
文化大革命中逐渐进来些年轻人,他们不满意这种没有前途的工作,不愿意大好的青春就在没有多少煤储量的小煤窑里混过。一个姓廖的年纪不大的工人带头提出改变项目的主意。几个青年对负责的老工人说:“这个小煤窑继续在搞不是长久之计,靠人爬进去挖煤,煤储量已维持不了多久,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地面建筑想办法寻找新出路。”
这个小煤窑办了几年,老人们从无到有经营到现在,对它感情很深,说什么都不同意改行。他们说:“你们这些毛头娃娃,进矿才几天,就想七想八的,没有我们办这个煤矿,你们早就喝西北风去了,还有资格在这里跟我们讲什么新主意?哼!全是些青勾子(青屁股)、嫩水水娃娃,才来几天就不安分,二天(以后)不犯错误才怪。有本事自己出去办个厂,不要在我们这里闹!”
老人们话虽这么说,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组长张大爷悄悄召集“元老”们开会,说:“这里挖煤肯定不能长久,但这个地盘是我们辛辛苦苦占稳的,地面建筑相当不错。以后改做其它项目,我们会做什么?眼看大家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今后的日子怎么办?我们如果不小心,拿给他们洗白(整光),就惨了。”朱大爷说:“我们先来个不同意,这些娃娃我了解,他们不会罢休的,等他们找到新项目,再和他们讲价钱。那个时候他们骑虎难下,我们就好和他们讨价还价了。”
这伙年轻人里,想要改变项目最来劲的是廖启明。他家成份是“地主”,他在妈妈肚子里时爸爸就去世了。家里有个七十多岁的外婆,妈妈在区医院的洗衣房干活,一家人住在医院附近的一间一楼一底的破小房里。
姐姐廖紫明是市中区一所中专的教师,为了方便辅导启明学习,廖启明上小学时就去了紫明那里。一九六六年春末他刚上初中二年级,因为户口不在市中区被查出来,不得已转学回渝东区。正好遇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还没有来得及去民办中学联系上学,学校就停课了。
外婆和周围的邻居关系很好,启明回来,外面那么乱,学校里学生成天打来打去;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该怎么办?万一跟着武斗队跑了,怎么得了!于是不敢去学校联系,成天多在家里。 妈妈和外婆每天唉声叹气,启明在家也待不住,又不愿出去闲逛,每天在家里把从姐姐那里拿回来的诗歌、散文、小说看了一遍又一遍,无奈地以打发时间。
一天外婆和邻居聊天,她脸愁容,说:“我们家启明的事真麻烦,学校不上课,他一个半大孩子留在家里不是办法,真是急死人。”
隔壁杨婆婆说:“是啊,这么大的孩子最麻烦,要是交上不好的朋友跟着变坏,这辈子就完蛋了。他妈妈那里有什么工作做吗?只要有工作把他拴住就行,不管什么工作都先干着,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再说。”
“哎呀,他妈是医院里的洗衣工,医院是国营单位,我们这种家庭的孩子哪里进得去?”
包婆婆说:“我儿子在区劳动局,他回来我帮你问一下,看他能不能帮你们解决一下。”
没想到几个老太婆的议论真起了作用,过了半个月,包婆婆晚饭后来到廖启明家,说:“我儿子想到办法了。他说:‘歌乐山脉过去有过煤矿,由于储藏量不大,煤层不厚,区政府停止了大规模开采。几个老工人接过去自己来采煤,他们认为不需要大型机器,投资不大,应该有所收获。他们办好了有关手续,利用已经修建好的井上建筑作管理场所,小煤窑就正式开工。可是,前一段开采已经把稍厚一些的煤层采了出来,井底车场还算好,大巷道的支撑也都结实。现在开采薄煤层,也还可以搞一阵子,大家在几年之内可以维持生活并有所积累。’我看,你们启明先去那里干,过了这一段再说”
启明的妈妈说:“有个工作做就烧高香了,哪里还敢挑肥拣瘦,好多人还进不去呢。不是你们帮忙,我们哪里敢想啊。我们谢谢了。”
启明说:“包婆婆,谢谢你,我只要有份工作做就求之不得,我妈一月才挣二十多元,我不怕苦,来回走路也没关系,有了工作,我高兴都来不及呢。何况我现在去,也算矿里的先到者了。”说完,向包婆婆深深地鞠了一躬。
“你也可以不用走路,有公交车,只是除了每天车费,工资就剩不下几个。”
外婆流着泪拉着包婆婆的手不停地摇,说:“老姊妹,你帮了我们大忙了,真不知怎么感谢你才好,以后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尽管说。”
第二天,启明去劳动局开好介绍信,去了煤矿。
小煤窑在离区中心七、八里的山坳里,启明甩开大步在小路上走了半个多小时。一路上层层梯田像一幅幅青绿山水画卷。顺着每一座山势,梯田从山脚一层一层盘绕到丘陵顶端,从下到上层次分明,十分秀丽。梯田与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弯弯曲曲的田埂像流动的曲线,盘来绕去,两层梯田之间是石板铺成的小径,梯田里种的多是稻子。现在正是稻子即将成熟的季节,谷穗沉甸甸地低着头,梯田上金浪滚滚。往上,田里种的多是红薯、荞麦等,那里一片翠绿,显得生动、灵秀,也让人感到一些凉意。山上有细细的泉水流下,山腰几间农家小屋藏在高大的树木间。他们用劈开成两半的楠竹一根根接起来,把泉水从山顶引进自己的院子,形成别具一格绿色流水道,那真如世外桃园一般。
远近的山脉,山峰起伏重叠,高低错落,全是深深浅浅的绿。
这正是夏末,太阳像一团火球,尽情地用热气把大地包裹起来,山间小路上也有些潮热。启明快步走在小路上,挥汗如雨,有时一条小溪穿过小路,清澈、明快而散着凉意,捧一口水喝下去,凉气跟着喉咙一路凉到肚里,舒服极了。启明的心境如这远近的绿色和泉水一样,轻松而舒畅。
小煤窑真是个好地方,除了下班回家,平时都在这山沟里,几乎和外面世界隔争争斗斗、打打杀杀完全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