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道上摔跤 [2012/10]
- 灵异往事 (一) [2011/02]
- 回乡纪实 (四) [2011/06]
- 我治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 [2010/10]
- 澳洲的鹦鹉 [2011/02]
- 小狗报恩 [2010/10]
- 快看,我种的虫草收获了 [2011/01]
- 浪漫的相亲 [2010/12]
- 我要回国了 [2011/01]
- 滴血川康 47 [2010/09]
- 澳洲——老人的天堂 4 [2011/01]
- 快乐的聚会 [2010/10]
- 墨尔本的春节 [2011/02]
- 澳洲——老人的天堂 3 [2011/01]
- 真诚的感谢 [2010/09]
- 我新出版的书 [2011/07]
- 傻姑娘当了妈妈 [2011/01]
- 写完的话 [2010/10]
- 雪兰 [2010/12]
- 一幅如梦如幻的画 [2010/12]
- 澳洲生活点滴 [2010/10]
- 成都,你好。 [2011/01]
今日《新京报》消息称:“昨天,国家质检总局在官方网站公布对瓶(桶)装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18种饮用水产品质量不过关上黑榜,哈药“纯中纯” 弱碱性饮用水、“景友”鄂尔多斯天然沙漠水被检出潜在致癌物溴酸盐超标。此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等211家企业生产的220种瓶(桶)装饮用水产 品,包括186种瓶装饮用水和34种桶装饮用水,结果发现有18种产品不符合标准,涉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溴酸盐、电导率、界限指标(锶含 量)、游离氯等多个项目。”
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这则消息本身并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因为在食品中检出含致癌物的食品在中国市场绝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消费者对此类新闻早 已习以为常了。尽管“哈药”在巨额广告的轰炸下早已成为一家知名企业,而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企业”只能说明其做了很多广告,除此之外就不能说明什么问 题,更不能因为企业知名就代表其产品质量可靠,从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丑闻来看,大恶皆是大企业所为。只是此次问题的发现不是什么消费者举报和媒体暗访,而是 主管部门的主动“抽查”,这种发现问题的方式在众多的食品安全丑闻中并不多见。
食品安全问题的丑闻不断发生,消费者的神经总在不断地接受刺激,但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得继续忍耐,忍耐多久也是个未知数,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愤 怒,但我们无奈。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真的无法解决?从长期以来的事实来看,似乎答案只有肯定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国政府所无能为力了,但从每次食品安全丑闻爆 出后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快速行动”来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又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如此次“抽查”瓶装和桶装饮用水企业211家,产品220种产品, 发现18种产品不符合标准,“抽查”过程应该没有遇上什么技术难题,得出结论也没有受到质疑。
从“抽查”的结果来看,近10%的产品不合格,中国有数千家饮用水生产企业,此次仅“抽查”211家,按此次“抽查”结果的比例来看,市场上还有多少不合 格饮用水在销售?如果此次“抽查”结果为依据,饮用水市场存在的问题值不值得政府主管部门去重视?我们常见主管部门“抽查”的新闻,“抽查”过后又能怎 样?再说我们的主管部门编制上有完整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关的主管部门,为什么我们不能多一些“普查”,少一些“抽查”呢?我们得知政府的“抽查” 结果之后,我们能做什么选择?暂时不予消费被“抽查”检出含致癌物的饮用水,但时间一久我们又忘记了哪些饮用水是不能喝的,我们没有看到“抽查”后的“严 肃处理”结果,我们知道了“抽查”结果有什么意义?
从以往的食品安全丑闻来看,我们的主管部门对食品企业都很仁慈,给予把不合格食品召回整改的机会,给予罚款从轻发落的象征性处罚,此次“抽查”的“善后”处理也无非是老调重弹,“纯中纯”等产品也将依旧在市场销售,市场依旧是食品企业的市场,依旧是造假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