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道上摔跤 [2012/10]
- 灵异往事 (一) [2011/02]
- 回乡纪实 (四) [2011/06]
- 我治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 [2010/10]
- 澳洲的鹦鹉 [2011/02]
- 小狗报恩 [2010/10]
- 快看,我种的虫草收获了 [2011/01]
- 浪漫的相亲 [2010/12]
- 我要回国了 [2011/01]
- 滴血川康 47 [2010/09]
- 澳洲——老人的天堂 4 [2011/01]
- 快乐的聚会 [2010/10]
- 墨尔本的春节 [2011/02]
- 澳洲——老人的天堂 3 [2011/01]
- 真诚的感谢 [2010/09]
- 我新出版的书 [2011/07]
- 傻姑娘当了妈妈 [2011/01]
- 写完的话 [2010/10]
- 雪兰 [2010/12]
- 一幅如梦如幻的画 [2010/12]
- 澳洲生活点滴 [2010/10]
- 成都,你好。 [2011/01]
五十年代中期, 我考进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才听说吴宓教授的大名. 首先知道的是他曾是学衡杂志的主编, 与鲁迅先生大打过笔墨官司。 当时, 已读过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 对先生笔锋之尖锐和锋利, 有些了解. 一个敢于和鲁迅先生对阵叫板的人, 令我十分崇拜. 仅凭这一点, 我就觉得吴宓教授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当时,吴宓教授在历史系教西洋史,无法接近教授,颇感无奈;后来, 知道吴宓教授要调来教我们外国文学, 同学们都非常高兴。我这个不太爱听讲的学生, 决定要认真听课, 绝不辜负这大好的向名人学习的机会。吴宓教授穿着俭朴, 态度随和, 要不是事先知道是他, 你一定不相信这个穿旧长衫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吴宓。他上课从不写教案, 拿一张背面写了些字的信封, 讲起来却常是兴之所至,滔滔不绝。他学识之渊博让人吃惊,他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讲过"红楼梦研究", 是中国的国学大师, 上课时我们问他什么问题, 他随口就说: 你在哪本书的那一页就可以找到答案. 只有上他的课, 我才会聚精会神地写笔记, 一点也不敢马虎, 半学期下来, 笔记记了一大本. 一天吴宓教授收我们的笔记看, 当发还给我时, 我看到到处都有他修改过的红笔字迹, 就是英语的拼写错误, 他也一一改正. 这本笔记我一直保存着, 文化大革命中不幸丢失.
作为国学大师和西洋文学大师的吴宓本是一级教授, 但当时西师的院长兼党委书记的工资和二级教授相同, 为此, 吴宓教授坚决要求自己降为二级教授.
出于对他的崇拜, 我们曾去他家拜访. 如此有名的教授的家却十分简陋, 特吸引我的, 是桌上整齐地放着一大堆冷馒头。原来, 有学生知道吴宓教授很慷慨, 去向他借钱, 借了就不还, 吴宓教授也记不住, 也不讨还, 月底, 只能靠馒头度日. 此事被学校领导知道后, 把他的生活费管理起来, 剩下的才由他自己处理.
吴宓教授曾对我们说过: 他在文学上主张古典主义, 在感情上主张浪漫主义, 在道德上主张人文主义.
后来, 他又调去教过古汉语, 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听说, 他在讲语气词时曾举了一个例句:"三两尚不足, 何况二两乎?"
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双料”大师的他当然逃不掉被斗争的命运,何况他对简化汉字有异议, 再加上他那叫古汉语时的例句,就更被斗得很惨。那时,西南师院已搬到梁平,造反派把他从桌子上推下来,摔断了腿,。后来,“批林批孔”尽管吴宓教授遭到残酷斗争,他始终坚持只批林、不批孔。我最后一次看到他, 他已是八十岁多的老人, 他一人抓着树干颤颤巍巍站在学校商店门口, 满脸的落寞和无奈, 看来没有人照顾他的生活。 不久, 听说他老家的侄儿来接走了他, 每月领他的工资, 对他却不好。没多久, 传来他的死讯. 一代大师就此凄凉地告别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