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游记(一)北京 京华旧迹 [2015/05]
- 谁的荣耀?谁的笑话? [2015/10]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2015/06]
- 四月游记(十二)杭州 西湖灵隐 [2015/07]
- 四月游记(十) 南京 金陵王气 秦淮粉黛 [2015/07]
- 四月游记(二)张家界 [2015/05]
- 四月游记 (九)苏州 书画之城 [2015/06]
- 关于中医,你知道多少? [2015/10]
- 从章子怡说起 [2015/02]
- 四月游记(七) 水乡周庄, 西塘 [2015/06]
- 美军即将丧失作战能力 [2012/05]
- 四月游记(十一) 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5/07]
- 四月游记(三)湘西,凤凰 [2015/06]
- 四月游记(五)长沙 岳麓 湘江北去 [2015/06]
- 四月游记(六)上海,百年梦幻 [2015/06]
- 世风之叹说乳房 [2011/12]
- 古韵诗社第九轮 城中城 [2011/06]
- 声声慢 秋 (诗社第十四轮作业) [2011/08]
- 我看朗朗和《我的祖国》 [2011/01]
- (夏令营美食)秀色可餐-昙花一现 [2012/08]
- 事茗图 和司徒恭平 并诗友唱和 [2011/05]
- 辛苦一天的成果 [2012/06]
- 西江月 大雁归 [2011/08]
- 冬日 [2015/01]
- 贝壳金钗会 [2011/12]
- 端午寄情 诗社第六轮作业 [2011/05]
- 伊人归来 [2012/06]
- 哥哥 (六) [2011/07]
- 静室吟 [2012/06]
我的母亲就生长在老黄县。现在到网上去查,还能断断续续查出一点,清末民初老黄县的四大家族,一丁二王三姜四庞,那名列第二的王家就是我母亲的家,只是由于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令黄县丁家的故事广为传播,而王家因为人丁凋零,现在所知的资料甚少。
民间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王家到了我母亲这一代,就是第三代。这一代人丁不旺,王家有三女二男,我母亲在女孩里最小,可能我的两个舅舅在她之后。其中,小舅舅好像是成年前夭折了,大舅舅后来去了安徽,听说积极追随共产党。因为我出生在家族的尾声,这些亲戚都没见过。
小时候听我父亲讲,黄县城里你妈妈家的房子,占了整整一条街。这也可能是后来我喜欢读《红楼梦》的初衷,书中故事在两府一条街展开,而那“一条街”令我有某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我的母亲,就生长在黄县城里那属于她们家的一条街。那条街现在肯定不复存在了,厚墙深院、重瓦高檐,曾经有我母亲怎样的童年和少女时光,已无人能够告诉我,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在那个时代,多半都是悲惨的命运。
在王家三姐妹里,我母亲最小。看过照片的印象,三姐妹中,大姨长得最好,皮肤白皙,五官端庄秀丽、气质古典婉约。我母亲长的很像大姨,看到大姨的相片我们会以为是母亲,但是细看,还是大姨漂亮。相比之下,二姨不大好看,但是二姨似乎跟我母亲关系更近,来往也多,当然那都是在我出生之前。王家三姐妹,嫁得都不太好,好像除了二姨,都是嫁作继室,二姨生了好几个孩子,三姐妹中最早因病去世,大姨活的最久,上世纪80年代听说还在世。还有一个奇怪之处,就是那时胶东地方的女孩子,十八九岁就嫁人了,可他们王家的女孩子,都是二十好几岁才出阁,好像就是等着要找死了原配的人家。
我父亲与母亲结婚时,可能是他一生最得意的阶段。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家庭兴旺,他是长房长子,从小缀学谋生养家,在他的巅峰时期,养活家中三十多口人,直到抗战前大家族分家解体。如果不是原配病逝,一介平民商贾的他,也不会有机会与王家这个颓败的旧贵族结缘。现在活着的人,没有人见过当年那场辉煌的婚礼,王家最小的女儿出嫁了,那样的排场,那份记忆,似乎只珍藏在我父亲的记忆里,印证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很多年以后,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七八岁的我,曾见到过一条长长的大红绸带,好奇的拿起来,却被父亲一把夺了去收起来,说:别动,这是你妈妈的腰带。我妈妈的腰带?大红的绸带!一直到父亲去世,我再也没见过那条绸带。又过了很多年,我再想起的时候,总是会跟母亲的婚礼联系起来。
女人习性就是家长里短,三姑六婆,有女人的地方,必有是非。在这一点上,我母亲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闺秀。她的性情、德行和修养,体现了良好的教养和大家风范,可能,生活在普通家庭的人,不太能够理解这种教养的可贵之处,会认为她的性格有些冷傲,洁身自好,不喜与人扎堆,也不会“不分你我”的与别人结成小圈子。须知近则狎,人与人唯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有尊重,这是大家庭传统的特征。我母亲一生沉静寡言,在一大家子婆婆、二个婶婆婆、同门和同宗好几个妯娌以及年龄相仿的儿媳之间,她从来不背地里传话,从来不挑别人的理,从来不讲别人的是非,以至于在她生前死后,人们对她的回忆,都强烈的指向一点:她是个不生是非的好人。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家中已经有五个子女,大哥已经结婚,大姐闺中待字,二哥十二岁,二姐九岁,三哥尚在襁褓之中。母亲一过门就当上婆婆和妈妈。一年以后,她的儿子也接二连三面世,加上大哥的孩子们,这个家的规模可谓壮观。我们这个家,有二十年的时间,都是叔叔姑姑侄子侄女间或花插着出生,叔侄姑侄彼此年龄非常近,互为玩伴。这样不同辈分、相近年龄、众多人口齐集一堂的大家庭,是非常不容易协调的,主人主妇需要相当的教养,来维系这个家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长幼有序,和和睦睦,这些都是因为我的母亲啊!如果不是后来的政治运动,导致大哥大嫂在我三岁的时候搬离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