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游记(一)北京 京华旧迹 [2015/05]
- 谁的荣耀?谁的笑话? [2015/10]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2015/06]
- 四月游记(十二)杭州 西湖灵隐 [2015/07]
- 四月游记(十) 南京 金陵王气 秦淮粉黛 [2015/07]
- 四月游记(二)张家界 [2015/05]
- 四月游记 (九)苏州 书画之城 [2015/06]
- 关于中医,你知道多少? [2015/10]
- 从章子怡说起 [2015/02]
- 四月游记(七) 水乡周庄, 西塘 [2015/06]
- 美军即将丧失作战能力 [2012/05]
- 四月游记(十一) 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5/07]
- 四月游记(三)湘西,凤凰 [2015/06]
- 四月游记(五)长沙 岳麓 湘江北去 [2015/06]
- 四月游记(六)上海,百年梦幻 [2015/06]
- 世风之叹说乳房 [2011/12]
- 古韵诗社第九轮 城中城 [2011/06]
- 声声慢 秋 (诗社第十四轮作业) [2011/08]
- 我看朗朗和《我的祖国》 [2011/01]
- (夏令营美食)秀色可餐-昙花一现 [2012/08]
- 事茗图 和司徒恭平 并诗友唱和 [2011/05]
- 辛苦一天的成果 [2012/06]
- 西江月 大雁归 [2011/08]
- 冬日 [2015/01]
- 贝壳金钗会 [2011/12]
- 端午寄情 诗社第六轮作业 [2011/05]
- 伊人归来 [2012/06]
- 哥哥 (六) [2011/07]
- 静室吟 [2012/06]
对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期待已久,前几天找个时间看了一遍(半)。之所以有了这个“半”,只因为我自己先看了一半,又跟家人一起从头看。我一开始看,就莫名其妙掉眼泪,怎么跟看我自己似地,那装束,神态,半长的小辫子。看到一半,也可能不到一半,就是他们跳舞的时候,那个舞台幕一拉开,歌声响起:“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我的眼泪如决堤洪水,稀里哗啦,直到后来反正什么都看不清了,只好停下来。那个场景,不知道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有没有共鸣。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好像又看到自己在舞台上投入地唱啊跳啊,那时候每个歌舞最后,必有一个雄壮的造型,一如电影里所见。张艺谋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他拍这个电影至少不失真。
《山楂树》这个电影,对我而言,就是青春的胶卷回放,一边看一边止不住的落泪,从来没有一个电影,让我如此震撼地感到是在看自己,真的是自己!只是缺少一段那样的罗曼史。家庭出身不好,除了学习好,其他方面一无是处。想要表现好,就得能吃苦,可是,因为青春期过于瘦弱,劳动怎么也比不过别的孩子,看那瘦弱的静秋,拖着架子车,真替她吃力,想起自己当年的样子,也曾像静秋那样逞强去拉架子车,但结果却是让同学们笑翻了,因为连空车都拉的吃力,更遑论装上沙石。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学生而言,让你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唱歌跳舞,就是对你政治表现的最大肯定。清纯的岁月,心里却装满苦涩。
看过原著《山楂树之恋》,感觉原著的故事情节挺丰满,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有很贴切的了解和描述。虽然有一点说不太过去,就是出身不好的人,应该也是很难毕业留校的,不知静秋怎么是个例外。相比而言,电影有画面的视觉震撼,尤其是张艺谋选的演员,让人好亲切。但是电影在情节上的取舍,令这个故事显得苍白。复杂一点的情节,并不会影响那个年代单纯的人性,和干净的爱情。由于情节的删减,令故事少了些精彩,多了些平淡。至少老三为了静秋把那个老流氓臭揍一顿,还是很“男人”的,突出老三性格的阳刚一面。没了那一段,老三就显得只是缠缠绵绵,婆婆妈妈的。我看原著,虽然通篇用的第三人称讲述这个故事,但是明显的,这个故事的视角,是从静秋的眼睛,看自己,看老三,看里面的一切人。把里面的静秋换成第一人称,一点都不改变故事结构,和叙述的流畅性,只不过那些赞美的词句,就有了“自夸”之嫌,这是为什么作者用第三人称。尽管如此,读来仍感到那是一个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我奇怪的是,张艺谋应该有很强大的编剧班底,拍这个片子,肯定要吃透这个故事。但是,显然的,他囿于原著作者的第三人称,而没有充分利用电影的特长,以一个更好的视角直接切入这个故事,里面用字幕交代一些情节,完全可以融进故事里自然叙述。以我这个外行人来看,都觉得他本来可以拍的更美更好!
不管怎样,感谢张艺谋拍了这样一个电影,为我这一代人逝去的青春,留下一个美丽的影像。我更感激他选演员的目光,没有眼荡秋波,没有矫揉造作,就那么朴朴素素、平平常常,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儿,就像当年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和我的同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