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中国农村的社会调查:(1)河南农村的现状。

作者:宁静千年  于 2013-12-30 04:2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回国记录|已有8评论

关键词:中国目前, 社会调查, 河南, 初中, 高中

中国目前有9亿农民,按照有的人歌颂的中国农村: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
理由:几年前温家宝就宣布农民不用再交公粮了。免了千年交的皇粮!农民应该喊: 万岁!万万岁!真像相反!
农村实行有九年义务教育(到初中),高中以上农民还有交学费。
看一位河南籍的网友的调查:
“ 我的老家——王庄,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座落在豫东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全村实际人口二百四十来人,分地人口二百一十来人,每人接近一亩地。三十多个没地的人,一部分因为违反计划生育不该分地,一部分因为分地当年没有出生,还有一部分是外村嫁过来的新媳妇。  
   村庄土地质量尚可,为两合土。一年收成两季,夏季小麦秋季玉米。一般年成,小麦、玉米亩产各八百斤左右,丰年可达到千斤,灾年只有五六百斤或更少。   

 一、故乡的环境  

 

     环境总体来讲有好有坏。好的是村庄周围过去是菜园现在全是树林,坏的是村前的水坑过去清凌凌现在是臭水坑。  

 

    豫东农村有栽树的传统。每到春天,凡能够栽树的空地都要栽上树。到一个村庄去,首先看到的是繁茂的树林而不是房屋。这些环绕村庄的树林俗称“围村林”。近几年,“围村林”越发展越大,将本来是菜园的土地也侵占了。我们附近的一带村庄,过去大多种菜,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气。有一个顺口溜说:“前楼的芹菜后楼的葱,王庄的黄瓜绿盈盈,毕营的白菜垛成垛,孙庄的大蒜拧成绠。”在我的少年时代,夏天每到傍晚,酷热消退,大人从生产队大田里干活回来,小孩从学校放学回来,男女老少便聚集到菜园里——那时菜园是自留地。浇水、除草、绑秧、采摘等等。大人一边干活一边拉呱,小孩则在黄瓜、豆角架间钻来钻去。谁家的香白瓜熟了,大人会把那些长得不周正的、小的或者认为到集市上卖不上价钱的,随手扔给玩耍的小孩吃,这时,小孩子们便欢呼和踊跃起来。傍晚时分故乡的菜园,避暑乘凉其乐融融。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人们自愿从事的快乐行为。我觉得,那时菜园的劳作,就达到了共产主义的境界。  

 

    生产队被强行解散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自留地”这个名称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但菜园没有消失,傍晚时分热闹欢快地劳作场面仍在继续。随后的日子,不知哪一家首先在菜园里栽上了树,他两边的地邻觉得自己不栽树就要吃亏,树荫旁能长出什么好菜?就也栽上了树。于是连锁反应,菜园全部栽上了树。清脆欲滴五颜六色的菜园变成了黑压压的树林。菜园里的愉快傍晚当然也不复存在。不仅仅是我们庄,其它庄也大都如此。我这次在老家,从集市上买来的菜竟然来自50公里之外的农贸批发市场。“集体散了,人心也散了。谁爱干啥谁干啥,谁能管住谁呀?”当我对菜园消失表示惋惜时,一个长辈长叹一声对我说。  

 

    村前的水坑是我十分怀念的地方。我至今仍十分骄傲的游泳水平,就是从这个坑里起步的。在附近的村庄中,我们庄的水坑最大。坑边的湿地,生长着芦苇;再往里面的浅水处,是一大片莲藕。芦苇深处,不知名的水鸟一天到晚“叽叽喳喳”地叫。从夏到秋,那儿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夏天,头顶着荷叶采荷花摘莲蓬;秋天,在芦苇丛中撅芦花玩游戏。坑中的水,除暴雨过后的十来天是混浊的,其余时间都清澈透明。夏天正午前后,人们在坑中洗澡游泳,比赛扎猛子时谁扎得深扎得远。在我的印象里,这个水坑从没干涸过,只不过在冬天水位稍微下降。这次回家,我特意到坑边转转,想找回一点儿时的美好回忆,结果大失所望。只见坑底残存着些许臭哄哄的污水。坑半坡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原来,分田单干后,只有这个坑因无法分配而成为公共财产。人们需要用土时,不舍得在自己的地里起,便集中到这里挖土。慢慢地,坑越来越深。终于有一天,有人将隔水的胶泥层挖掉,坑再也保不水了。即使暴雨时坑被下满,不到两天便很快渗入地下。生产队没了,集体的大粪坑也没了,各家各户的垃圾都往这里倒,这坑便成了垃圾坑臭水坑。  

 

    二、农村的收入  

 

    受宣传的影响,大家一定以为农村一片欣欣向荣,农民过的都是天堂一般的生活。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少得可怜。  

 

    一次和几个堂兄弟闲谈,我问一亩地一年能收入多少,回答是连麦带秋700多块钱。我感到诧异,说不至于吧,现在粮食这么贵,一斤都一块钱了。几个堂兄弟说,别不相信,算算账你就知道了。他们七嘴八舌地给我算了一笔账。夏季小麦、秋季玉米亩产都按800斤,每斤价格国家收购价1.02元,化肥、农药、种子、电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按现行价格。一亩小麦年收入816元,支出530元,年纯收入286元。一亩玉米年收入816元,支出467元,年纯收入349元。国家每亩地补帖81元。夏季加秋季加国家补贴一亩地年纯收入为716元。丰收年景年纯收入可达近千元,歉收年景则刚够本甚至赔本。就像今年秋季,玉米正需要阳光的时候却连阴天一个多月,玉米不长面,造成减产,亩产只有500斤,一亩地纯收入才40来块钱。“指望种地发不了财”,一个堂兄弟长叹一声。“粮食不涨价,化肥、农药死劲涨,种地咋能赚钱呢?化肥过去20块钱一袋,现在一袋都180了。”这种算法,投入的劳动还不算价值。如果把劳动力的价值计入成本,种地基本上不赚钱甚至还要亏损。  

 

    我感到非常震惊,也感到非常内疚。有时候我们喝的一瓶酒,就是农民一亩地全年的收入啊!我们吃的一顿饭,就是农民几亩地全年的收入啊!昔日白居易目睹农民收割的艰辛,曾发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慨。当时学习《观刈麦》这篇课文时,对这句话只有泛泛的理解,觉得白居易非常同情农民。现在听了村民的述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觉得白居易不仅有强烈的同情,还有强烈的自责。我又想起以前的一位同事,他老家也是农村的,有一次闲谈时,他对我说:“每当我想吸好烟喝好酒,不把钱当钱时,我就赶紧回一趟老家。为啥?农村困难。百把十块,对咱不算啥,对农民却是好大一笔钱!回一趟老家,让我受一回教育。花钱再也不大手大脚。”更进一步想,我觉得政府官员不应该只呆在办公室里,而应该深入到基层去,像毛泽东时代的干部一样,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抓农业的深入到农村和农民中间,抓工业的深入到企业和工人中间,抓教育的深入到学校和教师中间,了解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什么愿望有什么困难。充分调查、了解以后再做决策,是不是更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该把胡锦涛的要求落到实处而不要只喊在嘴上。  

 

    “那还种地干啥?出去打工也比这挣得多。”我说。  

 

    “不种地吃啥?”堂兄弟反问我。“打工是年轻人的事,也不是人人都能打上工。像俺这45岁以上的,到外地打工没人要了。”他说的是实情。村里面从18岁到45岁年龄段的壮劳力,约50人,在江苏昆山、广东东莞、山东荷泽等地长期打工的只有一半。其余的则在附近村庄打零工。比方盖房子、垒墙头、下粉条、装粮食等。长期打工的月收入1000到2000块钱不等,年收入约15000元左右。打零工的按天计资,每天30到60元不等。打零工没保障,有活干没活就闲着,晴天干阴天就闲着,今天干明天不干是常有的事。年收入约5000来块钱。其他因年老或年少打工没人要的,只要不农忙,大家就在村中晒太阳、唠磕、打牌或闲逛。农民日常生活花销靠打工赚钱维持,而吃饭全靠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花销可多可少,肚皮吃不饱可不中。”这是农民不舍土地的主要原因。  

 

    土地是农民的靠山和主心骨。有了土地,农民就活得安稳踏实,就无后顾之忧,土地里有

他们不朽的希望,泥土里埋藏着他们祖祖辈辈的感情。1949年,人民为什么把共产党推上国家最高权力的宝座?那是因为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共产党正确地处理了土地问题。今天,如果不处理好土地问题,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由此我想起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即土地集中到一起由个别人种,其余的人出去打工。说老实话,对此我不看好。主要是因为农民不愿意。打工有风险,而属于自己的土地没有风险。工厂倒闭了,员工就要失业。“在外面打工,是脚面上支锅,说踢就踢了。”村民们说。土地只要还在手里,土地的主人就能活下去。“一亩三分地在,至少饿不死。”这是农民的普遍心理。除非给农民找出离开土地也能生存下去的可靠保证,否则,农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土地。  

 

    (以下是种地成本计算,都是一些枯燥的数字。为了准确,我调查了将近三十位村民。读者如没兴趣,可以跳过去不看。  

 

    账单如下:  

 

    亩产均按一般年成,小麦、玉米各800公斤,价格按国家收购价格1.02元/斤计算,化肥、种子和农药等生产资料按现行价格计算。。  

 

    小麦:  

 

    每亩收入:800*1.02=816元  

 

    每亩支出:  

 

    1、犁地:60元  

 

    2、底肥:一袋二铵(50公斤),180元  

 

    3、种子:25斤,每斤3元,75元  

 

    4、种子拌药:10元  

 

    5、播种:15元  

 

    6、追肥:80元  

 

    7、浇水:一次15元,一般两次,30元  

 

    8、打农药:一次10元,一般两次,20元  

 

    9、除草剂:10元  

 

    10、收割:50元  

 

    共530元。  

 

    每亩小麦收入816,每亩支出530,每亩小麦纯收入286元。  

 

    玉米:  

 

    每亩收入:800*1.02=816元  

 

    每亩支出:  

 

    1、种子:40元  

 

    2、播种:15元  

 

    3、底肥:二铵40公斤146元  

 

    4、追肥:二铵40公斤146元  

 

    5、浇水:一次15元,一般两次,30元  

 

    6、农药:打两遍药,丢一次砂子药共25元  

 

    7、除草剂:15元  

 

    7、收割:50元  

 

    共467元  

 

    每亩玉米收入816元,每亩支出467元,每亩玉米纯收入349元。  

 

    每亩地国家补贴81元。  

 

    夏秋两季纯收入为:286+349+81=716元  

 

    小麦的盈亏平衡点为530/1.02=520斤;  

 

    玉米的盈亏平衡点为467/1.02=458斤;  

 

    也就是说,小麦亩产高于520斤盈利;低于520斤亏损。玉米亩产高于458斤盈利;低于458斤亏损。  

 

    以上计算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尚未计算在内。比如:劳动力的价格;水泵、水管、电线和农用车辆等生产器械的折旧。)  

 

    三、农村的人  

 

    有人说,农村现在是“386199”部队驻守。意思是全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其实不尽然。农村人口为分三部分:长期打工的;短期打工的;常在农村的。常在农村的除妇女、儿童和老人外,还有极个别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那些打短工的,也是白天在外村干活,晚上回本村睡觉。  

 

    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多为90后,也有部分80年代末出生的人。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大部分是弟兄一人。农村干部在搞计划工作时很有人情味。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生第二胎就眼睁眼闭装看不见。只要生了男孩,对不起,计划吧。这样既干了工作又照顾了中国传统习惯。这些独苗男孩,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夏天怕热着冬天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小就娇生惯养,根本谈不上吃苦耐劳。这些人也曾入加过打工大军的行列,因受不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严格纪律的约束,花光盘缠后,不长时间就回来了。回村以后,他们无所事事,整天凑在一起打牌赌博,喝酒聊天。高兴了偶尔也去邻村打两天零工。没有钱花,就伸手向爹娘要。  

 

    那些长期在外打工的,多是18岁到45岁年龄段的男女壮劳力。已婚的多未婚的少。未婚的多是80后。他们带着对外部世界的热烈向往,带着改变命运的美好梦想,带着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走出黄土地,奔向大都市。已成家立业的,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为了家庭幸福,为了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为了小孩能够不再像他们一样艰辛劳作,他们将孩子、土地扔给父母照看和耕种,自己一人——有的是夫妻两人——常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时才回家看看。他们付出的是劳动、汗水、泪水甚至自己的肢体,带回的是金钱、喜悦、物质或者部分虚荣。在城市高楼大厦所形成的森林中间,在工厂各种机器的轰鸣吼叫中,他们奔忙穿梭,像树叶在树林中漂荡。他们中的有些人,因长期受城市生活的浸濡,不愿意再回到家乡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个别人甚至发生了婚姻危机。“现在打工的男人,烧得很,花得很。在外面碰上对眼的,就要和家里的老婆离婚。”一位留守妇女苦笑着对我说。并举例说,某某就差一点没离婚,亏了他爹坚决反对,说他敢和家里的媳妇离婚,就敢打断他的腿,就敢永远不让他进这个家,才算死活没有离成。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旧心系着家乡的黄土地,心系着故乡父老,心系着老婆孩子。那些未婚的年轻人,满以为离开农村能找到让他们幸福生活的快乐天地,到大都市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奇妙和美好。和已婚的打工者比较起来,他们更不愿意回到故土,他们非常想在城市取得一席之地而城市又不接纳他们,总是把他们当作农民工看待。因而他们非常无奈、苦闷、焦虑和沮丧。打工的意义是什么?未来在哪里?前途在何方?除了打工还能干什么?在失望和迷茫中,在花花世界的诱惑下,在思想不健康人的教唆下,极个别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次在老家,一个长辈本来说好请我吃饭,到约定的时间又取消了。因为他在江苏昆山打工的独子,因抢劫被当地公安抓了起来。他要火速赶到昆山去。他的家属得知儿子被抓,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说要知道这样咋着也不会让儿子去打工。他们的儿子我认识,是一个非常腼腆老实的年轻人。如果在农村,会是一个老实巴脚的农民。村里人都说,这么一个老实的孩子,想一万回也不会想到他能犯这样的事。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在打工者聚集的地方,各种思想的相互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因忍受不了打工生活的空虚、迷茫和被歧视,有人在打工几年后,毅然离开打工的城市回到家乡。“还是家里好啊,城市的楼再高再漂亮它不属于咱,家里的房子再孬再破可它是咱的。在外面,觉得自己是个零件是个程序,只能听别人指使呵斥。只有在家,才觉得自己是个有思想的人,才有归属感,才能找回自我。”一个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打工者这样对我说。他去年离开打工几年的昆山,决定回家乡创业,建塑料大棚种蘑菇。  

 

    农村留守人员中,最辛苦的是那些父母。这些人多为六十岁左右。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后,他们固守着世代居住的家园,带孙子、种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他们所在的家,是全家的根据地、生活的主心骨和儿女返航归来的港湾。虽然知道种地不太划算,但也要种。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土地是命根子。尽管他们也经常抱怨,抱怨化肥、柴油、农药又涨价了,抱怨老天爷不下雨了;抱怨老胳膊老腿干不动了;特别是抱怨儿女只管自己享福,让自己在家里替他们受罪,上辈子欠了他们的债了等等。这种抱怨是幸福的抱怨。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地里长着粮食,树头结着果实,墙头爬满豆角,身旁有孙子嬉闹,花钱由儿女供给,他们还怕什么呢?  

 

    还有一种人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那就是名为打工实为卖淫的妇女。这种人大部分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属于长期在外打工者。按说,农村是传统观念的堡垒,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道德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卖淫和偷情同是婚姻外性关系,同样为人所不耻,但卖淫和偷情比较起来,卖淫可以得到些许宽容,也许是“笑贫不笑娼”观念的重新泛起吧。这次在家去拜访邻村一位初中同学,见到他们村中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式的两层小楼,“好漂亮!”我赞叹道。同学对我笑笑,神秘地说了句“看着怪好看实际不干净”,走到无人处,他对我说,这都是小楼主人两个姑娘当“小姐”挣的。这两个姑娘,对外说是在东莞的一个工厂打工,实际上是在卖淫。全村人心知肚明,只不过为了主人的尊严,谁也不点破罢了。 ”

 农村里教育、医疗  

 

    我所说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初中以下的教育,亦即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基本上全在县城,且高中不属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范围,在这里不列入农村教育的范围。  

 

    学校布点是这样的:一个乡一到两所初中,几个村一所小学。按要求,每所小学,学生数不得少于150人。如果不少于150人,该学校要被撤掉。  

 

    农村教育状况实在不敢恭维,学校的在校学生越来越少。一个四十人的班级,只有一半的学生上课,最少的只有六七名学生。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  

 

    “读书无用”是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读书无用论”,在文革期间是大批特批的话题。记得我小时候的一篇作文题目就叫:“狠批读书无用论,作好革命接班人”。那时,作父母的如果不让孩子读书,要受到大队和公社干部的批评。可以这样说,那时的儿童,除了白痴和呆傻,没有不上学的。现在的农村,“读书无用”的说法却大有市场。我的一个爱开玩笑的堂兄弟说:“识字识字,只要识俩字就够了。一个‘男’,一个‘女’,到城里打工进厕所不走错门就中了。这俩字要不认识,走错门被人家当成流氓打出来咋办?”。  

 

    不是农民目光短浅,更不是他们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这种认识,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得出来的。他们觉得读书的确没用。与其花钱费时读书,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小学和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上学不拿学费;高中和大学不属于,上学要自己拿钱。从上高中开始,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等,一年要一万元左右。高中花费少些,低于一万元,上大学则需要一万大多。从高中到大学七年时间,要花费八九万块钱。过去上大学国家发给助学金,读书期间基本上不需要家庭拿钱供应。而且毕业之后,国家包分配包工作。尽管个别人觉得分配的地方和工作不理想,但毕竟有个职业有个饭碗。现在呢,从理论上讲,你就是北大清华毕业,也没人保证你有工作。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不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即使考上了,毕业后因没有各种关系,又找到工作。附近村庄就有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在家养猪的。这样一比较一算账,农民就觉得上学不合算。高中到大学这七年时间,如果外出打工,怎么也能挣个十来万块钱。一正一反,要有十七八万块钱的差距。所以,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读书,有的甚至初中也不读完,就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南方打工去了。除非孩子成绩十分优秀,或者孩子本人愿意继续读高中。  

 

    学生越来越少,除了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村民们认为,还和学校管理混乱有一定的关系。 “在学校学不到啥东西”、“上学也是白上”、“ 孩子在学校就是一天混三晌”。学校管理松懈表现为:1、教师的心思没用在教学上。农村老师多半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解散生产队搞单干时,他们都分有地。尽管后来民办老师转正了公办教师,但他们的土地并没抽回来。他们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用在自己的土地上,什么时间该自己上课才什么时间到学校去。反正自己的家离学校很近。2、师资质量差。个别老师自己初中都没毕业,因为有关系而进入了教师队伍。试想:以其昏昏怎么能够使人昭昭?老百姓的话说,一个只能称半斤的秤砣,硬件想称一斤重的东西,能称起来吗?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位女教师,小学学历,是某位官员的儿媳。该教拼音课了,她自己却不会拼音。为了应付差事,便在家里向自己的儿子学习,然后再去教学生。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大批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因无法进入教师队伍去打工,而不称职的老师,用老百姓的话说,却“占着茅坑不拉屎”。3,学生迟到、早退、课堂中间溜出去玩,甚至不来上学,学校老师一概不管。除非这个学生故意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了,老师才对他轻描淡写的批评两句。  

 

    对于村民的这种说法,学校方面觉得很委屈,说这能全怪学校吗?有些事也得怪村民们自己。我的高中同学,许多人在学校当老师,有几个还是校长。说起这个话题,他们唉声叹气,说你不知道现在教学有多难,学生有多难管。作为老师,谁不想把学教好把事业干好?有些事有些学生,不是你不管而是你不敢管。现在的学生,大多弟兄一个,在家看得娇得很,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疙瘩。老师要是批评了学生,懂道理的家长还好说,知道老师批评学生是为学生好,不说什么。不懂道理的就跑到学校大吵大闹,有的甚至要打老师。说你们只管上你们的课,俺的小孩爱学不学不叫你们管。老师也是人,谁愿干操心费力不讨好的事?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老师因为批评了学生,那个被批评的学生就招集同学,把老师家正在拔节的几亩玉米,一棵一棵全部踩倒。还有一件事,后来证实是传闻。说乡中学校长因为批评学生,晚上回家时,被几个学生埋伏截住,捆起来装进麻袋扔在路旁。我问起这件事时,几位同学说,捆起来是假的,用砖头砸他是真的。那位校长还以为碰到歹徒了呢,把自行车蹬得飞快,拼命跑掉了。我对他们说,这样的学生和家长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还是通情达理的。老师们叹气说,这样的学生,碰见一个你就够八辈子了,要是人人都这样,教师就不要活了。正是因为这些,学校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好的,让他们坐在前面;不好好学习故意捣乱的,让他们坐在最后排。他们爱干什么干什么,只要不影响别的学生学习就行。有一个老师对我说,上课时,有的学生从课桌中间像蛇一样贴着地皮偷偷爬到教室外,他也装看不见,爱咋着就咋着吧。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如果学生少于150人,则这个学校要撤掉,和其它学校合并。这给各个小学带来很大压力。教师的家都在学校附近,如果学校撤掉,他们就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去,那时照顾家庭就不那么方便了。为了不被合并,学校上报学生数时往往弄虚作假。上级来检查,就去别的学校借学生过来,让教室坐得满满的,反正总是让学生人数超过150。  

 

    和公立学校学生人数的递减相反,私立学校在校生却直线上升。有的私立学校甚至达到两三千人。我问村民,公立学校不收学费,私立学校一年要收四千块钱,为什么不上公立学校却要上私立学校呢?难道钱多得没地方花了?他们回答说,私立学校管得严,平常吃住在学校,不到周末不准回家。在校时,学生不准走出大门一步,只能在校园里活动。那些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放心,全当学校给照看孩子了。  

 

    就像更愿意到国有企业就业一样,人们实际上对公立学校有一种天然的相信。如果公立学校加强管理,也能做到让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放心,学生还是愿意到公立学校来。公立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下一步也要搞寄宿制,让学生吃住在学校。相信那时农村教育状况会有所改观。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愿上学的问题,仅靠改变学校硬件和管理是不够的。要让广大农民真正相信,读书有用而不是无用。这牵涉到学有所用、就业保证等等。那已是笔者所力不能及的了。  

 

    农村的教育状况使我心里很沉重。人的不平等,从教育起跑线上就开始了。作为农村孩子,在将来中国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怎么可能竞争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孩子呢?  

 

     农村的几种现象 : 

 

    金钱渗透的邻里关系 

 

 农村的邻里和人际关系,历来是非常纯朴的。一家有事,四邻会主动站出来帮忙。像婚丧嫁娶啦、盖房打墙啦、有人重病送医院啦以及大人外出不在家小孩委托照看啦等等。我有事儿你帮忙,你有事儿我帮忙。虽然具有换工性质,但从没人计较过我给你干得多你给我干得少这样的事儿。对没有劳力的困难户,大家照顾得更多。——这被认为是一种美德。通过这种相互帮忙,密切了邻里关系,使大家伙儿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近几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无偿帮忙的纯朴关系也打上了金钱的印记。这让我感到迷惑和吃惊:这还是我以前那个可爱的故乡吗?  

 

    这次回乡,亲眼见到一件事,一个年轻人准备建一个塑料大棚种蘑菇。搭建大棚这种活不是一个人能干了的,需要几个人联手。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零工去了,不是到邻村盖房子,就是到粉条锅上下细粉。他只好出同等价格的工资才找到几个帮手。像这种事情,在过去只需要向别人打个招呼,就会有人过来无偿帮忙。但现在不行了,要用别人的劳力,就要付给别人工资。“不好意思白使人家”,这个年轻人说。任何使用劳动力的地方,都要付给劳动者工资。——劳动标标准准地成了一种商品,那种融合邻里感情的作用日渐退化。表明大家还是邻居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如果本村的人请你帮忙,外村的活你就不好意思再去干了,哪怕外村给的工钱比本村的高。 

猪、羊、鸡少了狗多了  

 

    我记忆中的农村是田园牧歌式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傍晚:太阳落进西边的地平线,天空残留一抹金黄;家家户户响起“呼哒呼哒”的风车声,做饭炊烟形成的暮霭环绕在村庄四周;牛“哞哞”地长叫着,羊“咩咩”地短叫着,从田野急匆匆返回村庄;猪一边“哼哼”一边在圈里打转转要求进食;习惯住窝的鸡纷纷钻进鸡窝,习惯在树上过夜的鸡呼啦啦飞上树梢。这种难忘的景象,至今还时时在我梦中出现。  

 

    如今,这种景象不见了。除了饲养专业户外,家家不再喂家禽家畜。问他们为什么不喂了?回答一是费事二是操心。猪羊和人一样,一天要吃三顿。人都早出晚归打工去了,哪有时间伺候它们?再说,操心费力一年下来也赚不几个钱。如果不喂专门的饲料,像以前那样自然喂养,一头二百斤的猪要将近一年时间,出圈后卖上一千来块钱,除掉成本才赚二三百块钱,太不合算了,随便出去打工也比这挣钱多。要是万一得个什么病死掉,那就什么也没有了。另外,现在社会治安不好,小偷儿太多太厉害。晚上没听到猪牛羊叫一声,天明起来看就没有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偷走的。家畜家禽不喂了,也省得费力操心了。  

因为盗贼多,狗的数量空前的多起来。家家户户都养狗,有的户甚至养两三只。和城市养宠物狗不同,农村养狗主要是为了看家护院保证安全。人如果白天在村里行走还略微放心些,晚上往往被吓得胆颤心惊。即使在白天,也要提防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的狗,呲牙咧嘴对你示威性的狂吼。特别要提防那些头伏在前爪上,一声不叫,但眼珠却随着你走动而转动的狗。这样的狗,只要你敢越雷池一步,它准会毫不客气地扑上来。晚上没和主人联系好,千万不敢到别人家去串门。否则迎接你的很可能是狂扑乱撕。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夜里,只要一只狗带头叫一声,全村的狗便都跟着叫起来。狗叫声此起彼伏,互相应和,四面八方全是“汪汪”声,就像狂风卷起巨浪一样汹涌澎湃。在静静的夜里,听来十分惊心动魄。有时,甚至引得邻近村庄的狗也跟着叫起来。  

 

    人民公社时期,为了方便下乡干部和邮递员的工作,农村是不让养狗的。说句实话,那时社会治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不需要养狗。“现在不养狗不中啊,第一小偷太多,第二家里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光剩些老人小孩妇女在家,万一坏人来了咋办?有个狗好得多。起码狗一叫能报信,还能叫坏蛋害怕。”当我问道喂这么多狗干啥,村里人解释说。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男孩,从呱呱落地到结婚,不算衣食住行,仅上学和结婚这两项,就需要三十多万块钱。这个数字,对于大款大腕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农民来讲,却是天文数字。上面我给大家计算过农民一年的收入,仅靠种地,几辈子也攒不够盖房子的钱。现在农村盖新房都是两层楼。如果不是楼房,女方就不同意结婚。所以,男方父母就是咬紧牙关,东挪西借也要把楼房撑起来。可以这么说,现在农村盖房,几乎没有不借钱的。有好几次,家乡人大老远跑到我这儿错钱。他们那种困难和窘境,不由得你不动恻隐之心。有些父母,在万般无奈和气急地时候,往往骂孩子是“前世作的孽”,“上辈子该你们欠你们的。”  

 

    在什么都要花钱的今天,既然多生孩子养不起,那就只好少生了。所以,计划生育这个老大难现在不那么难了。目前在农村,如果头胎是儿子,一般不再要第二胎;如果头胎是女孩,可能会再要一个。只要不是封建思想特别严重非要儿子不可的人,三孩户四孩户在年轻人中间不多见。  “

  作为农业大国,却有2亿4000万农村劳动力入城打工,最新调查显示,河北、山西、湖南、内蒙等农业大省区已出现严重的农民荒,直接导致愈来愈多田地丢荒,部分村庄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居然是60岁。光明日报报导,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全中国平均每天消失20个村庄,专家直言农民荒比城市民工荒更甚,「十年后谁来种地?」国家粮食安全堪虞。

    「如果不算儿童,村裡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夫妇。」河北崇礼县西毛克岭村,登记人口为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0余人,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在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目前种粟米、核桃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

       据报导,今年6月,当局发起的「百村调研」发现,多个农业大省的大部分农村均出现类似情况。农村劳动力缺乏,老人们每人平均耕种近30亩农地,加上仍沿用牛耕人力操作,已远超体能负荷,导致大批农地被荒废。其中湖北省滨湖村,2008年有逾四成耕地被抛荒,另外本来可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只种单季稻。

分析认为,五至十年后,这批老人无力劳作时,主要产粮区将后继无人,最终引爆缺粮危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早在2006年的一项全国调查亦显示,七成四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二成半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情况堪忧。
      《中国统计摘要2010》更显示,城市化也在蚕食农地,全国村民委员会数目正逐年骤降,平均每年减少7000余个,即平均每日消失20个村庄。报导指出,专家和舆论指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城市发展,对叁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漠不关心。
      据报导,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万3000 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13

难过

拍砖
1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6 回复 jc0473 2013-12-30 05:43
关注,谢谢分享。新年愉快!!
2 回复 猪扒戒 2013-12-30 06:08
难啊。
6 回复 bluedreamhd 2013-12-30 06:50
中国农业呼唤机械化,再过二十年有望可以实现。
3 回复 徽不啦叽 2013-12-30 07:20
中国的农民,难
3 回复 yulinw 2013-12-30 12:18
    上面都知道~·
4 回复 霜天红叶 2013-12-30 14:40
好文!是你写的吗?所以现在掠夺出卖耕地的人是在犯罪。。。
谢谢分享!
5 回复 嘻哈:) 2013-12-31 00:38
是的,中国农民还是最苦的
4 回复 ymliu 2014-1-5 00:32
好像毛太祖近百年前也作过这类的调查,不知长宁兄此举意在何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宁静千年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洛杉矶的华人公公杀儿媳的重大`命案、哥居然是知情者、震惊又惋惜红颜薄命。 ... [2014/01]
  2. 婚前体检、脱裤子的故事!(真实的情景) [2013/12]
  3. 50岁以下的中国女人都是那个德行!一次都不能少!(原创) [2011/11]
  4. 男子汉也有被性骚扰的时候,真实的故事(原创(结婚的朋友专辑,80后谢绝阅读 [2011/01]
  5. 惨!儿媳对公公讲错了一句,引来了杀身之祸!杀儿媳命案的社会反思! [2016/03]
  6. 大大咧咧的虎妈把三万美金放在托运的行李里被美国海关查获、全部被海关没收了!真实的 ... [2011/06]
  7. 被人淡忘的历史:北京使馆区偷窃、吴文北判死刑!!法国总统求情都未果!! ... ... [2013/10]
  8. 我这大半辈子:我是38军军营里长大的,38军是64戒严的主力军! [2014/05]
  9. 25年前、不悔的选择:破釜沉舟、我炒了我的老板:中央党校的鱿鱼。 ... ... ... ... [2014/12]
  10. 中年女人最大的本钱是神马?:闭月羞花的脸?富可敌国的财产?或是神马东东?(原创) [2011/06]
  11. 人活着图什么?(1)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为什么不状告美国的麦当劳!(原创) [2011/05]
  12. 骚扰电话:一个无聊的美国流氓给我的餐馆打电话说要买那个东西,还要外送! [2010/10]
  13. 中国人幸福吗?大丈夫因祸得福、能亲眼在北京见证中国人的幸福生活(1) ... ... [2012/11]
  14. 千年前的宋代炫富女比郭美美还要拉风 (zt) [2011/07]
  15. 我和她大学同窗四年,大学毕业时我们仍是25岁的童男童女! [2010/06]
  16. 壮士纽约断腿,焉知祸福(1)(原创) [2011/03]
  17. 宁静千年正式向平凡往事道歉!包括平凡的粉丝团(原创) [2010/10]
  18. 一封写了30年的情书:给我初恋的情人,一位女军人,燕子中尉的情书! [2010/08]
  19. 中国男人最缺什么?!(原创) [2011/04]
  20.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原创) [2010/12]
  21. 给一位海外八零后的公开信:如有来世,我同你的父亲、母亲再相见,我定会出手,绝不让 [2010/08]
  22. 贝壳村藏龙卧虎!昨晚欢迎老阿姨聚餐花絮!! [2013/01]
  23. 中医是瑰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013/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22: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