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空气之中,处处有新闻 2014-11-22 香港一报职工协会。
记者中,有的专门采访警方部署,有的专门往占区里钻。
雨伞运动迄今50多天,但于我(此指执笔者)而言,这场「伞聚」已占领我生活200多天了。
港大学者戴耀廷去年初提出和平占中,其实警方已密切部署,只是当时行动高度保密,没有泄露半点风声。直至今年4月,才有杂志指警方有一个「S计划」应付占中。专门跟进纪律部队新闻的我看到报道后,遂和上司商量,决定一起跟进,得知所谓「S计划」全称Operation Solarpeak,警队内部有一个有趣俗称叫「光明顶」。于是,我在4月底写了第一篇警方部署占中的新闻,反应不错。
此后,整个2014年的三分之二时间,我也在留意警方的部署。
由于学联发起七一游行后「预演占中」,警方会如何应对,成为焦点。我和同事在6月时可谓「碌尽人情卡」,战战兢兢地把自己通讯录上的所有电话也差不多打了一遍,得知更多警方部署,包括警力、指挥架构、将警校变成临时羁押中心等,甚至连其他纪律部队部署,港铁、银行的应急安排我们也不放过。
后来,为了找高位拍摄警方在黄竹坑警校演练占中,我曾和摄记冒险攀爬附近的护土墙,又登上大厦天台,为的是要让市民大众了解警方清场时的武力使用情况。
然而,往后的种种发展以至警方的应对,已超出我们预计,但不代表先前的报道没有参考价值。由占领中环到雨伞运动,我们依旧继续跟进,Solarpeak被指内部操作混乱、警队千万元超时补水,以至大家最关心的「一哥」动向、何时清场等;我们亦要把握有限的发问机会,向警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要求助理处长提供施放催泪弹的数字。数字不能说谎,87枚催泪弹,是多是少公众自有判断。
撇除传媒的社会责任,在竞争层面,传媒之间的竞争也引人入胜。今天我写成独家报道,明天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同样地,今天我「甩了故仔」,不代表我明天会继续输。传媒就是如此「过瘾」,每天也像玩showhand,一份报纸将记者每天的心血「晒冷」,是赢是输,明天也是新的牌局。占领至今,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开牌」,看看自己和别人的报道,有时为了第一时间得知报道内容,更会等待清晨网上版的更新。「开牌」后,时而兴奋,时而消沉,很自虐,但很享受,然后又是新的一天。
港大学者戴耀廷去年初提出和平占中,其实警方已密切部署,只是当时行动高度保密,没有泄露半点风声。直至今年4月,才有杂志指警方有一个「S计划」应付占中。专门跟进纪律部队新闻的我看到报道后,遂和上司商量,决定一起跟进,得知所谓「S计划」全称Operation Solarpeak,警队内部有一个有趣俗称叫「光明顶」。于是,我在4月底写了第一篇警方部署占中的新闻,反应不错。
此后,整个2014年的三分之二时间,我也在留意警方的部署。
由于学联发起七一游行后「预演占中」,警方会如何应对,成为焦点。我和同事在6月时可谓「碌尽人情卡」,战战兢兢地把自己通讯录上的所有电话也差不多打了一遍,得知更多警方部署,包括警力、指挥架构、将警校变成临时羁押中心等,甚至连其他纪律部队部署,港铁、银行的应急安排我们也不放过。
后来,为了找高位拍摄警方在黄竹坑警校演练占中,我曾和摄记冒险攀爬附近的护土墙,又登上大厦天台,为的是要让市民大众了解警方清场时的武力使用情况。
然而,往后的种种发展以至警方的应对,已超出我们预计,但不代表先前的报道没有参考价值。由占领中环到雨伞运动,我们依旧继续跟进,Solarpeak被指内部操作混乱、警队千万元超时补水,以至大家最关心的「一哥」动向、何时清场等;我们亦要把握有限的发问机会,向警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要求助理处长提供施放催泪弹的数字。数字不能说谎,87枚催泪弹,是多是少公众自有判断。
撇除传媒的社会责任,在竞争层面,传媒之间的竞争也引人入胜。今天我写成独家报道,明天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同样地,今天我「甩了故仔」,不代表我明天会继续输。传媒就是如此「过瘾」,每天也像玩showhand,一份报纸将记者每天的心血「晒冷」,是赢是输,明天也是新的牌局。占领至今,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开牌」,看看自己和别人的报道,有时为了第一时间得知报道内容,更会等待清晨网上版的更新。「开牌」后,时而兴奋,时而消沉,很自虐,但很享受,然后又是新的一天。
谈到警权和民权,我想起美国开国元老Benjamin Franklin一句名言:「Those who give up essential liberty to purchase a little temporary safety, deserve neither liberty nor safety.」 个人自由和社会安全,向来都是give and take ;市民行使个人自由,警方保障社会安全,永远也是一场博奕。大众有知情权,监察公权力的运用;但警方往往基于行动需要,不会透露太多安排细节。
警方也有需要找传媒放风或报道正面讯息的时候(如破到大案),那时记者不愁没有东西写;但更多时候,记者需要主动与消息人士联系,寻找大众想知道而警察公共关系科无法提供的答案。为免和警察相处时予人不公的印象,平日我虽然会到占领区观察,但我告诉自己,绝不能参与其中,必须按捺感情,不能在街上过夜、一起叫喊口号等,亦要从社会一片仇警气氛中抽身,和警务人员谈及个人意见时亦会小心谨慎。记者和警方相濡以沫的微妙关系,和当中的相处技巧,我仍在摸索中。
香港人,30年来什么卡也碌尽,现在来一铺「晒冷」。但这次,是赢是输,我看不清。
放了一个长假期后,月底得返回报社工作岗位,准备采访多时的占领中环。上司安排我在原本的和平占中行动中,连续负责两晚通宵更。但不用说,后来连串事态发展,令大批市民占领街头,演变为雨伞运动,遍地开花。由学生冲入公民广场那晚开始约两星期,我大部分日子是在各占领区当通宵更采访和报道,感受过旗海下的温柔,雨伞下的暴烈,也可能因为月夜的关系,有时好感动,更多时候好茫然。或许在许多年之后回看,这段时期是我采访生涯中,经历最多,感受最深的日子。
群众运动从来是复杂多变,今次占领运动就更甚,采访过程中,发觉许多事物都超出自己的认知。好像那个傍晚放过催泪弹后,当晚激起全港很多市民,男男女女走到金钟抗争和声援,那晚人潮占据长长的夏慤道,许多OL、西装友就坐在马路上,以前哪会这样?当晚在铜锣湾,几位十来岁少女从北区坐车出来看能帮点什么,但没有装备,有人递给保鲜纸给她们,她们全然不知保鲜纸有何用,犹疑地接下说「点用?」
群众运动从来是复杂多变,今次占领运动就更甚,采访过程中,发觉许多事物都超出自己的认知。好像那个傍晚放过催泪弹后,当晚激起全港很多市民,男男女女走到金钟抗争和声援,那晚人潮占据长长的夏慤道,许多OL、西装友就坐在马路上,以前哪会这样?当晚在铜锣湾,几位十来岁少女从北区坐车出来看能帮点什么,但没有装备,有人递给保鲜纸给她们,她们全然不知保鲜纸有何用,犹疑地接下说「点用?」
这个晚上,许多市民第一次学习用索带绑铁马砌防线,第一次戴上头盔和眼罩戒备,第一次闻到催泪弹和尝过胡椒喷雾⋯⋯
当记者多年,做过好多冲突场面,05年韩农示威也初尝催泪弹和水炮,但今次长达个多月的运动,许多旧有的技巧是未必应付得到,做记者也要不断学习和评估新形势。雨伞运动由学生和占中三子发起,许多人以为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其实不尽然,黄之锋等被捕加上警方放催泪弹,令许多来自五湖四海、基层市民,总之就是一颗好纯粹的赤子之心,要出来撑学生、保护学生。
有些风平浪静,没有冲突的晚上,我有多些时间与金钟留守者吹水,较深感受,是有机会跟一些驻守防线的朋友有较多认识。他们发展了四条防线,与占领区各大小物资站、或叫「地主」,以无线电对讲机联系,我坐在防线,经常会听到例如「4个军装响海富行紧过大台,各单位留意」 、「有两个人刚刚走埋嚟防线想拆铁马,请支援」之类的讯息。这些留守者都有一份信念,就是要守住金钟占领区不被反占中人士冲击,不被警方清场。他们有地盘判头、侍应生、食肆老板、文凭试重读生,他们未必清楚当时的落闸方案,更遑论懂得分左翼、右翼,左胶和左派的分别,就是默默在远离大台、远离领导核心的边疆位置,24小时轮更守着。
还有纠察、救伤站的工作人员,运动中有好多这样的小人物默默付出,而且他们不少还会在占领期间恶补知识,了解普选的争论点和现时制度不民主和不公义之处等,看在眼内,我经常都觉得好感动,一场争取民主的群众运动,提高了人同人之间的合作,创造出许多新的价值。
我们当记者,又何尝不是要不断恶补。什么本土、城邦、左翼、「八楼」等组织、意识形态和行动策略要重新认识;文化政治到空间政治;撤与不撤、清场与否、冲与守之间的政治博奕,违反禁制令对冲击法治的关系,诸如此类,还有,后期才知的腐女文化⋯⋯做记者从来是不断学习,只是这段时间,吸收资讯占去太多时间,好多时想去思考问题已经太累了。
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也是挑战。报社在占领运动前终于开始认真发展网上和流动平台,大做即时新闻和影片,后勤同事发展出一套好劲好快的制度和工艺,报道速度之快狠准,图辑之美,往往令我目瞪口呆。我们在前线,也努力在突发现场拍片,即时传返公司,希望新闻做到最快最准。一对眼一对耳很有限,但集合同事之力和各部组合作,呈现整个运动的全貌,这种快感和满足感,即使睡得少,也觉得好值得。
我们当记者,又何尝不是要不断恶补。什么本土、城邦、左翼、「八楼」等组织、意识形态和行动策略要重新认识;文化政治到空间政治;撤与不撤、清场与否、冲与守之间的政治博奕,违反禁制令对冲击法治的关系,诸如此类,还有,后期才知的腐女文化⋯⋯做记者从来是不断学习,只是这段时间,吸收资讯占去太多时间,好多时想去思考问题已经太累了。
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也是挑战。报社在占领运动前终于开始认真发展网上和流动平台,大做即时新闻和影片,后勤同事发展出一套好劲好快的制度和工艺,报道速度之快狠准,图辑之美,往往令我目瞪口呆。我们在前线,也努力在突发现场拍片,即时传返公司,希望新闻做到最快最准。一对眼一对耳很有限,但集合同事之力和各部组合作,呈现整个运动的全貌,这种快感和满足感,即使睡得少,也觉得好值得。
在如此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中,新闻自由正受到严峻考验。我想起挂在中信桥那幅激荡人心的鲁迅名言的横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这句话,同样也是对我们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