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中国的驻法退休大使吴建民先生罹难车祸斯人已去,引发了话题。
尽管实属意外,但为悼念吴建民,中国学界、社会界、媒界都作了强烈反应。
6月18日,中国《解放军报》法人微博“@军报记者”发布微博:“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
然而其后不知何故“@军报记者”的微博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名为“戴旭”的个人微博于6月19日上午9时11分发布微博讲述了他和吴建民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感受,“总体感觉是很无知且傲慢无礼,心胸狭隘。”
注意到一个有点意外的态势。近期据闻受到不遇的团派媒体《中国青年报》仅在6月18日一天中就刊发了有关悼念吴建民话题的文章11篇之巨,从“外交学院院长忆吴建民:他的外交大局观让人敬佩”,到“吴建民:中日需珍视当前局面 努力扩大互信”,罗列于“一代外交儒将吴建民”的悼念专辑内,具体文章标题可见本文末的截图。
《中国青年报》的诸多文章中,最具话外音的当属“哀悼吴建民,留住他睿智冷静的声音”一文。文章直呼"失去这样一个可尊敬的重磅人物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在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
中青报的这篇署名文章说,本报曾与吴大使频繁亲密接触,他接受过本报多次采访,给校媒学生做过讲座,给本报评论版写“中国与世界系列谈”,向年轻人传递在外交事务上的冷静声音。认为“吴建民大使突然去世的消息在舆论场引发很大的震动,朋友圈刷屏,媒体头条关注――对一个外交官的去世,如此大的关注和悼念是罕见的,因为吴建民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其外交官身份,更是一个在思想和舆论界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一个因其对中国外交很多睿智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思想家,一个在公共事务上常常发出冷静声音的政论家,一个在外交事务上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外交家。”
中青报的文章说,吴建民在国际事务上的观点常常引发讨论,甚至引发争议。他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后“最怕头脑发昏”,强调必须保持对外开放合作的势头。开放的势头中断了,我们发展的势头肯定中断。他一直反对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那种“我们国家要抖一抖了!为什么咱们的态度不硬一点”的偏狭主张。
文章还引用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的回忆说:他(吴建民)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不赞成“鹰派鸽派”分法。然而,无论吴大使本人赞不赞成,很多人都给他贴上了“鸽派”的标签,这次突然的变故,让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失去了一个重量级鸽派,失去了一个对强硬立场的制衡力量。也许确不存在界限分明的鹰鸽之分,但大使去世引起社会这么强烈的震动,受到舆论场如此大的纪念,传递的是一种民意,表现了他的观点有着很大的舆论支持,人们支持他那些看待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观点,认为强大对应的态度不应是骄傲,而是谦虚。中国崛起了不是获得了“抖一抖”的机会,而是终于有资格谦虚了,谦虚不是软弱,而是真正的强大。
中国需要多元的声音,舆论场对吴大使的去世如此盛大的悼念,也正是无比珍视他的这些声音。昔日的批评者纷纷发声,表达了他们的哀悼和惋惜:失去这样一个可尊敬的重磅人物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在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中青报这样写道。
中青报的文章在结尾时更是话外音缭绕、意犹未尽,“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悼念吴建民,更是表达对这种冷静声音的珍视。听吴建民对国际事务、中国外交、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看待世界的观点,不会让你有'很过瘾'、'太爽了'的感觉,不能令你义愤填膺和热血沸腾,但能让你冷静下来去思考,...在一片狂躁之中,在充斥着极端思维和各式嘴炮的舆论场上,你更能体会到他那些冷静声音的可贵。悼念吴建民,留住他那些睿智冷静的声音。”
标签 吴建民,外交,中国青年报,团派,媒体
“在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中国需要多元的声音,舆论场对吴大使的去世如此盛大的悼念,也正是无比珍视他的这些声音”,中青报的文字是不是在暗示现在听不到多元的声音了呜呢?
《中国青年报》仅在6月18日一天中就刊发了有关悼念吴建民话题的文章11篇之巨,从“外交学院院长忆吴建民:他的外交大局观让人敬佩”,到“吴建民:中日需珍视当前局面 努力扩大互信”,罗列于“一代外交儒将吴建民”的悼念专辑内
6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又在一天内刊发了有关悼念吴建民的文章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