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昨天在贴博文时,又遇到了网络不予显示的障碍。全文连图片带字都处理好后,按下“发表”的键盘,只显示了11行。记得七・一前后也碰到过一次。印象里,毎逢月初、月半会有这样的苦恼。
好在不是第一次被网络的软件折騰了,码字时没有底稿,自然也没有习惯保留原稿,结果,这种沮殇与不快可想而知。
现在学乖了。敲打Enter键之前,先留下原稿的副本。
说到原稿,不免想起现在籍以谋五斗米的报社。对报社来说,原稿算是它的“财产”了。尽管现在原稿大都直接由作者完成后通过网络等方式传送到编辑部,但是、保存原稿还是编辑的第一项工作。听前辈编辑讲,日本报社在17、8年前,保存原稿的方式还是以MO载体为主,其后,才改变为现在流行的HD硬盘形式。
一般,当天的报面原稿截止在开机印刷的23时前后。滚筒机一转,我们夜班的人便将当天的版面编号、加码,下载进原稿库里。同时,由专人加密后正式存储,至此,原则上无人有权再另行接触,当然,更没有改动的可能了。
毎月的第一周后,管理原稿数据库的编务室会定期将毎个月30天的报纸版面原稿的合订本输入USB载体,既可以供编辑参考、也对外销售、接受爱好者的预订。当然,这些爱好者据考证多为报业同仁。正式的合订本,大都是一年一合订的年度本了。
报纸版面矣开印后,不再允许改动。再严重的误差,最可悲的结局是次日的版面上公开声明订正纠误。
所以,例如“地方报不跟队 头版标题习核心惨遭删除” -- 这种中国媒体界方可能遇到的痛心疾首的政治差错,可以说,我是非常同情,也是极容易理解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以外的媒体没有这种“麻烦”或“苦恼”。我听说《日本农业新闻》也常遇到抗议的电话、或者踩上门来要求报社追回报纸,订正内容以正视听。
这种现象,不是《农业新闻》的读者没有文化修养,而是“小农意识”被长期宠惯了的日本农民中的一部分人,他、她们的利益绝对崇高而不可侵犯。报道、记事中,误差一点,冒犯一点都会惹出几十点的烦恼。
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学校毕业前,曾在上海西区新华路上的一家专业周报实习过2个月。那时候上海的报纸同全国的所有报纸一样都是“捉铅字”、打纸型、浇铅板、然后上印刷厂风尘仆仆后与读者、作者见面。实习期间,天天埋头“校对”原稿,唯一不知道的是,那时候报社的原稿是如何经过层层审批、审读、甚至于审核后千苍百孔地被送进了铅字间。当然,也不知道,既使被辛辛苦苦地排成铅字后,还要经过多少次脱胎換骨的不容易。
后来,我如愿进了当时被抬举为“上层建筑”的媒体单位。若干年后在实习编辑业务时,方才第一次接触也被冠名为“上层建筑”领域单位的“固定资财”的图书原稿。其时,一度我到了机关里最无人问津的纸型库实习。
记得当时的书籍、期刊原稿都存放在阴暗的一大间纸型库里。管纸型的老职工天天在唯一的一扇朝南窗戸下焐太阳。纸型,只有在需要重版再印刷时才有分管总编辑签字的调度单来,再会搬出来重见天日。
纸型倉库的后面有一部楼梯。上面常年上锁的那间大间里就是原稿库。终于,在与那老职工关系搞熟了之后,我得以一窥这个国家事业机关的“固定资财”--图书原稿的难得的机会。
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捆高60公分、15公斤左右的原稿,用的是一般不太常见的8开500字的大原稿纸。毎枚大稿纸上又左右分別贴着两张16开300字的常用原稿纸。红笔线、蓝色线左右交差,不同的笔迹纷纷呈现。嗨!那就是知名作家刘知侠的一部当代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原稿。可是,当我仔细翻阅后,我才第一次明了,这部轰动当时文坛的有革命意义的时代巨篇,其背景设定、故事概要,到章节、回合的什么 2.1 --血洗洋行; 2.2 --飞车夺枪; 2.3 --夜袭临城;...等,都是出于不是原作者的手。甚至于书的灵魂的书名。
这本描述了活跃在鲁南地区临枣铁路线上的抗日英雄故事,乃至多次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著名小说的原稿告诉了我,它的作者是挂名原作者的、因为时代之必需而凝聚了无数才气、心血的无名的编辑。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的军旅作家吴强1957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日》,中国的出版史上说,它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红日”还曾经长期成为了中国小学6年级第3单元的一个教材之一部分。《红日》的原稿,同样让有机会看见的人不胜唏嘘。
还有曲波,百度上介绍: 曲波,(1923年2月~2002年6月27日)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曲波只念过五年半私塾,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15岁时入八路军胶东公学(今鲁东大学),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他的传世名著《林海雪原》的原稿有人看见过吗?
在调至上海的一家报社后,我从巴金的同胞弟弟、资深文学编辑的李济生先生那里得到了很多有关巴老文学创作活动的议軼事。巴老后期创作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原稿留下来的。特別是出版巴老作品的出版社,也无幸拥有巴老的手迹。
巴老后期的作品全部由巴老的女儿李小林交给向巴老约稿的出版社。有不少使用的是“上海文学”的专用稿纸,字迹时而秀丽、时而惶如小学生般地满溢稚气。毎次,巴老的女儿李小林都会惯例性地关照负责编辑巴老文章的责任编辑说,马上找人抄好文稿,原稿在两天后退还给我,出版时注意,一个字也不要擅自改动,包括标点符号的毎一个...
涉及纸媒出版物原稿的故事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我知道的、和我可以说出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如今,数码媒体、或者是网络媒体成了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主流。在这些日新月异的领域里,媒体编辑处置发表作品后的原稿,就是更加难以为人所知晓的、带有更多无限任意性的、甚至于可以毫不夸大其辞地说是为所欲为的了。在全新的媒体载体上,作者、或者通俗地说,涂鸦者的原稿惟有自我保存了。因为,网络媒体的版页在滚动変幻,有定时更新,也会因为审核随时辙载、換版,甚至于“晒版”,不及其余了。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倍可亲的版面了,如果你不截图留下,你在版面上的“原稿”便会瞬间不复存在。
再比如在国内的网络媒体上,经常会有“本网正在调整”的通知出现。这些“调整”,你听得懂滴,有候会不幸地永远地调整下去的,在那里,原稿的意义就是没有任何象征的意义了,因为,原稿既无所谓是媒体的财产,当然也轮不到算是你作者的财产了。僅此杂议,是以自重。
标签 媒体,作者,原稿
上图片为Yahoo, Japan 的部分编辑部 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