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语言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更无疑问的是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日文同宗于中文的方块字,自然相似处无数。
日本俳(句文)人中原道夫曾例举数例同音异义词或曰同形异义词来举证语言的社会现象。印象极甚。
我的日文得归功于出国之前在上海受到的日语学习班的“强训”。上世纪80年代末,在沪上康平路的上海老干部局里的小灶日语班,讲师中有台盟上海市委员会主委的林田烈先生。90年代初在吴兴路一处的小人数日语班时,聆听过林丽韫女史的讲課,当时,林丽韫还不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局长、部核心小组成员,介绍她当时是中日友协理事、全国台胞联谊会会长、党组书记。
日语班的教育,给我理解日语同音异义词的微妙打下了底基。如,日文发同音Kan-Shi 中的竟然有監視、看視、環視、冠詞、諫止、漢詩等。
而賛歌、酸化、傘下、惨禍、産科等也同声同音。然而,其义却相去甚远,几近风马牛。
其实,我们的中国文字语言也有甚多同音异义词或同形异义词的巧妙运用,林丽韫女史的讲課中例举过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外文出版社的语法系列词典。记得她随口说出了“权力与权利”等语例。
日本的《同語辞典》则收入了更诡异的同音异义词语例,例褒美与放屁读法完全相同。新郎、心劳、与佛语中烦恼之意的塵劳等也等同发音。这让不懂日语的普通人也难免一目了然。
如果从语言学延伸出来,恐怕大家肯定会耳熟目详地自然冒出那个号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朝鲜,与金家三代“世袭”权力的封建王朝。这也是不失为绝妙的同音异义词或同形异义词。
远的就不说了。
日前,随着这个皇家家族成员之一金正男的离奇去世,这个家族又成为了外界议论的话题。
进入了新的2017年,阅读我们新华社的国际热点 -中国驻朝鲜使馆举办新年活动,气氛热烈,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与朝鲜的盟友关系云云。然报道的纸香油墨未散,朝鲜便就又进行了一轮中国一贯强烈反对的导弹发射。
前几天金正男刚刚莫名死去,疑云层层,新华社北京昨天16日电文提及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就金正男遇害事答问时表示,中方没有掌握消息,对事件进展保持关注。
有记者问:金正男遇害事将对中朝关系产生多大影响?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你提到的事件,我们注意到媒体有关报道。”耿爽说,“我们对事件进展保持关注”。“至于你提到的中朝关系,”他表示,中朝是友好近邻,两国有着友好交往的传统。
在今晨的新闻节目里,人们从外媒的报道中瞪大眼目睹了位于北京建国门外日坛北路的朝鲜驻中国使馆门前,参加纪念金正日诞辰75周年活动的中国高级官员乗坐的黒色座驾悄悄地魚贯驶入。
“中朝是友好近邻,两国有着友好交往的传统”,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话音当然犹在。然而,诚如国内的中国爱网人所指出的,中朝进一步确认了盟友的关系,朝鲜的这种盟友游戏屡试不爽!
中国和朝鲜是互为“盟友”、还是相互“蒙友”,这,又是同音异义词或同形异义词在实际政治文化中的巧妙运用了。
标签 同音异义词,台盟,朝鲜,盟友
His profile suggests he studi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Geneva and at the Lycée français de Mos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