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今早突然略有些失眠,尽管午夜才入的睡。
睡梦中竟然忆起上月中旬捧读过的《我现在很想念你》的文章。“我一直以为父亲孔另境从没有写信给我过。从出生起我一直在他身边,读小学时他在我的请假条、成绩单上签过字。父亲的字很好看,排列整齐,微微倾斜。我保留着一张父亲的报名照,背后有一个孔字,我以为那是他留给我仅有的墨宝...前两个月我们兄妹在四川北路老家碰面,三姐突然拿出一封信给我说,喏,爹爹写给你的。这让我有点心惊肉跳...不会是遗嘱那样的东西吧,怎么会隔四十多年才给我...这就是50岁时生我的老父亲写给我的唯一一封信。我把这封信放入包中,一路上紧紧地夹住它。回家后我再不敢打开,我很害怕这是一封假信,很害怕'我现在很想念你'那七个字逃走。父亲!”
泪水有些粘湿枕巾。
文章的作者是孔明珠,一位女性,作家,而于我来说,她就是_明珠姐姐。
记忆已经满溢,以至很多往事“巴山夜雨涨秋池”。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好象是80年代初期在上海绍兴路7号进修时的旧事。一次机关里的团组织活动,发现在文稿校对科的“冷美人”--诗人闻捷的女儿身边有一位面孔陌生的女孩。一脸玩事不恭的微妙表情,半似露笑,但是,矣确认,她又确实没有在笑。
“好象没有看见过你咓?”我问她。
“我也没有看见过你咓”,她脱口就是反唇而讥。
可是没有看见过我的人好象在这条小马路上还没有过咓,我对她说。
今天不就是让你给碰上了?她又回了我,这回,她是带了些笑,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笑,而是一种略似有些男性才有的脸皮笑,而肉不笑的笑。
我叫OOO,请教怎么称呼你呀?我开口自我介绍。
“明珠姐姐”,她答道。
嗨~有这么自我称呼的嘛?!
今天不就是让你给碰上了?她又复制了刚才的回话。
我说明珠姐姐哪,你有些油腔滑调了呵。
“呐~,没有的事,顶多有点'石它兮兮(不正经)'罢了”,她说。
从此,我平白无故地做了她明珠姐姐的晩辈。莫名其妙地见面便喊她明珠姐姐。
美食,也是一种乡愁--by 明珠jj
明珠姐姐与她的闺蜜相好--闻捷的女儿,完全是正相反的两种性格的女性。闻捷的女儿素有“六亲勿认”的名声,而明珠姐姐却像是扑克牌里的“百搭”。她在绍兴路7号的文稿校对科上班,可是,远开八只脚的70号里就是死了一只生病的老母鸡都可能让她明珠姐姐晓得死因与来龙去脈。
机关里有个业余英语班,参加的尽是些老阿姨,上課时根本缺少活力,乏味得不得了。我去动员她参加。
嗯,明珠姐姐我已经在学法语啰,她说。
其实,她完全在打趣。有一次与法国的一家大百科出版社有合作业务尝试,寄来的资料全是法文,请教她了,这才第一次看见了明珠姐姐也有的难为情的表情。“我在参加自学考试,帮帮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她贴近我的耳边说。
口译,阿弟我来记录也没有时间...我还没有说完,她拉我走到无人处轻声说,“我在自学,想考文凭,你知道的,没有文凭还能折腾甚么啦...”
你还想怎么折腾啊,我继续开她的玩笑。
这次要请你帮忙了,关于自学的事可不能传出去噢。
明珠姐姐在家里是排行老末。多年以后,在国内的微博里、在新民晩报的专辑里、甚至于在《文汇报 笔会》等等的媒体上,我慢慢地了解了珠姐姐明。
“我是1970届的,小学那会儿就已经开始文化大革命了,所以一直也就没有受到很好的系统教育。但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和父亲母亲一起生活的经历(我妈妈也很喜爱写作,并出版过《茅盾谈话录》),另一方面还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我还记得自己刚从农场调回上海的时候是顶替父亲在文艺出版社做一名校对,当时觉得做一名编辑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想。所以当后来每次我自己的书出版了以后,总也会不自觉地站到父亲的相片前,喃喃地告诉他:'我又出了一本书了。'也说不清楚是怎样的情绪,就觉得那样对父亲总算也是一种告慰...”
真心地流露,无保留的自白,我又读出了另外一个样子的明珠姐姐。
五年前,在倍可亲频道上我曾落笔过“扬州认识的女朋友” ,其实回忆的就是跟老领导奉上海市委宣传部之命专程去江苏的扬州为明珠姐姐的父亲、上海新闻出版界有名的编辑、作家、文史学家的孔令境先生补开追悼会的那段经历。
孔另境先生是桐乡乌镇人,原名令俊,字若君,笔名东方曦。其实又是沈雁冰、即茅盾先生的内弟,更是孔子第七十六代“令”字辈。孔先生本人更有一段可歌泣的跟随时代,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的经历。
明珠JJ-在台北夜市--于今年7月2日
明珠姐姐的努力没有辜负她父亲的期望。“我是1972年去了奉贤下乡,79年好不容易调回上海--要说命运一直不偏爱我似乎也是不对的,我调回上海后父亲平反并落实政策,我便进入了父亲退休前所在的文艺出版社,担任校对,5年以后调到理论编辑室,一直到1990年我随丈夫到日本陪读--说是陪读,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到了国外都是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那几年我在日本的居酒屋洗碗打工,也见识了很多当地中下层的普通百姓--但总体而言,那个时候的精神还是比较放松的,每天辛苦的劳动都能有所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萌发了想把身边的小人物的琐事记录下来的想法。
我写作真的是很晚的事情了。我还记得那个机缘特别有趣--当时我刚从日本回到上海,这是1990年代的事情。当时,我之前顶替父亲的出版社工作已经回不去了。正在家里看电视,演的是一个王朔的剧集,里面有个女孩得了肾病,无法工作了,不过她说了一句王朔式的'痞话':'大不了当作家呀。'--我想是啊,于是我就开始正式写作了...”
读到明珠姐姐的那段文字时,我的感慨真是非常高兴,那多符合“明珠姐姐”的性格与个性啊。
上月,在新民晚报上拜读到了明珠姐姐的新作--这种近在咫尺却又陌生的地方。她用“明珠JJ”的笔名,走笔如神地叙述了这些活灵活现的心情。我反复捧读:
“淮海中路复兴路口的棉花俱乐部关张了,3月25日最后一天去告别的客人挤爆了空间,乍暖还寒的晚上用上了冷气机降温。
我曾经在好几份时尚报刊,好几位时髦小说家的书里读到过棉花俱乐部,新闻照片也看过不少,这种在黑漆漆的地方喝酒、听歌、扭腰肢的场所原本不在我的娱乐休闲菜单上,可我就住在附近,难抑好奇心。傍晚申申面包房打折,我去买面包买枣泥卷与拿破仑蛋糕时,总要透过贴隔壁的门窗,望望尚无动静的俱乐部,想象这仿佛布满灰尘的屋内晚上坐满醉生梦死的老外,与妖艳女郎...
棉花俱乐部那么有名,很多朋友自称老客人,就没有人想到带我进去玩玩,我也年轻过,打扮打扮也不会坍人台。后来想想只能怪自己,进去可能会扫其他人的兴。如此,一辈子都没进过的棉花酒吧明明与我没有干系,关掉就关掉,为什么我要跟着别人瞎惆怅...”
真是好文笔!
还有更精彩的。
明珠姐姐是55年出生的新女性,在为忘年之交的老作家的新作写书评介绍时,她的文字竟然是如此有亲近感、然不失言之有物。
"那本大红色封面,裸书脊穿线装订,喜气洋洋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一书到今天已加印到第7次了,94岁高龄的作者饶平如老先生这三四年以来像做梦一样,突然在网上与平面媒体先后曝得大名,书畅销,人受访,像大熊猫一样被接到各地演讲,上台吹口琴、弹钢琴。平如在书中画的上百幅'民国式漫画',色彩浓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他与美棠之间的爱情故事见证了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与生俱来'既认真又天真'的性格特征..."
好一个明珠姐姐。
你明明知道对方是老长辈、是94岁高龄的老作家,有文化,又具底蕴。好家伙,你居然笔下毫不留情地把老先生描绘成“像大熊猫一样被接到各地...”
真是让人信服、又佩服。明珠姐姐,遥请您夏安,更祝您永远笔健。
标签 明珠JJ,上海,作家,孔明珠
明珠JJ的宝贝女儿妞妞在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