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
午间起来,从网络上得知没获香港特区续发签证的香港外国记者会副主席、英媒金融时报亚洲编辑马凯昨天(周四)欲以游客身份来港,结果遭香港入境处职员问话数小时后,最终被拒绝入境香港。马凯曾主持过外国记者会主办、邀请香港民族党人士演讲的讲座,香港记者媒体界相信马凯此前被拒绝续证,此次被拒绝入境香港都与此事有关。好在港首林郑月娥指此说法纯属揣测,强调港府不会容忍任何鼓吹港独、危害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事;并指《基本法》保障言论及新闻自由,作为特首及政府均会捍卫。年前林郑月娥亦曾扬言可以不准彭定康入境。
记者节,出现记者遇截,此事稍稍不吉。
今年是第19个中国记者节,昨天央视网推出微视频《真实的力量》。要求记者们探寻真相的脚步,追赶时光的身影,挥洒汗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行动挺起民族脊梁、中国力量。使命与忠诚...记者,这个镜头背后的记录者,坚守新闻理想,牢记职责...
然而,腾讯网上却刊发了“后新闻时代我们还需要记者吗?”
百度上所见也是些杂乱的报道,甚至于还有百家号网的“且末县举办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且末县?在哪啦?不过,随即我就忆起,中国上至省委员,下至村官,大小都揣有记者证。昨天,我在写博“港媒圆滑报道联合国第三次审议中国人权”时,资料中,中国外交部分管日常外交业务的副部长乐玉成那天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11月6日的第三轮审议会上宣布说,当前中国拥有1900份报纸、9000多家杂志,也就是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记者群体。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四个行业性节日之一。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此后,记者节就成了是一个不放假的行业性的工作节日了。
刚才阅读了作者西岛的文章,不禁联系中国记者节,感慨风雨19年,感想不少。
记者节成立之初的20年前,新世纪前的风雨之年,可能是中国传统纸媒的记者们最为辉煌的年代,《南方周末》、《成都商报》等的记者们,捧万元月薪,不计那时的北京房价不过三千一平米,孙志刚一篇深度报导,竟然推动国家废除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南方周末》一则新年贺词,就能吸引广大热血青年纷纷南下投身南方系阵营。
当记者,做新闻,满腔热血兼顾了月亮和六便士,是那时的大热门职业之一。于是2000年的11月8日,当代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应运而生。新千年前后的记者们,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
十年前的2008年是新闻大年,又是为当时的温总理谓之多难兴邦的多事之秋。金融海啸、汶川地震、奥运火炬海外传递,振奋民族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一件接着一件接踵而至的大事件,喷薄而出的,又也是无数的记者与新闻。
宣传机器的体制内,赵普落泪播报汶川地震,一举成名;柴静大灾面前的勇气与冷静、顶着余震跑去绵阳采访,无形中推她成了新一代记者的代表;张泉灵登上珠穆朗玛峰,现场记录奥运圣火传递,俨然已是央视一姐派头;芮成钢离开英语频道, 加盟经济频道大展拳脚,即将开启他“为亚洲青年代言”的宏图大志...
19年过去了。当时的记者们绝大多数没想到,短短十几年逝后,月薪万元不过成了挣扎着迈过温饱线的糊口钱,北京房价一路攀到了六万。他们的绝大多数没想到,短短十几年后,《南方周末》、《成都商报》被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和层层的自我审核杀得片甲不留。现在,谁还敢想像江艺平,这位昔年曾经的《南方周末》主编,顶住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让手下的记者们爆发出了极大的才华与力量。"让混混干部也下岗"、"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谁是地下'组织部长'的后台",这些光是标题看着都够"触目惊心"的文章,全是江艺平任时《南方周末》的产品。
再回首过去了的10年。如今看来,2008年那一代百花齐放的新闻媒体人,大多选了两条出路。投身娱乐的大潮。如今风云的四君子已全不在了央视。赵普去了安徽台,在一堆不知名的娱乐综艺节目中混脸熟;柴静拍了惨淡的《穹顶之下》,随后开始了相夫教女的安静生活;张泉灵转身做起了投资人,赚没赚钱不知道,要不是上回露了两回脸,大家真快要忘了这个人。自不必说踉跄入狱的芮成钢了。
如今,捧读中国之声的人民日报,从头版至二版,你除了看主席的身影还想如何,全国号称1900份新闻报纸那又如何,还不是得照样搬来新华社独家的通稿。
打开新媒体的腾讯、百度新闻和今日头条、秒拍等,清一色的明星八卦和网红、自己娱乐,还有加过包装的谣言谎话,连上3、4个世纪都敢穿越的荒堂文字。当时的记者们绝大多数没想到,短短十几年后,深度报导完全失去了市场。超过两千字看官们便嚷嚷太长看不下去。大家兴趣的话题,不再是收容制度是否合理,PX项目是否有害,转而为男人是不是也该碰C,双11是不是拼摔货,结婚了要不要孩子这样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当然了,深度报导遇到了姓党的大前提,要不难产也不能只怪记者们了。
如今的主编,文字水平如何自不必说,是博士或许必然,还有,自我审查和自我阉割也是一等的好手。当时的记者们绝大多数没想到,短短十几年后,那些资历深厚,曾高山仰止的资深记者、编辑、媒体人们,纷纷转行去做了商人、创投或自媒体,并在一次次的成功或失败中惨淡经营。他们多半没有想到,短短十几年后,记者脱掉了光鲜华丽的外套,成了低收入、高强度的文字搬运工。虽人不在新闻业,身边却不乏从业的朋友们。严肃点儿的开大会,跑主管活动,照搬上头发来的通稿例文;通俗点儿,蹲明星,上娱乐现场,洗稿点击率高的同业新闻,日复一日,千篇一律。
当时的记者们绝大多数没想到...记者节又到了,大家还拿什么过这个记者行业的节呢?
标签 记者,媒体,没想到,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