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熙来的表演有没有脱稿? [2013/08]
- 中共高层与六四 [2014/05]
- 江山亦盘棋 [2023/10]
- 就文革研究致魏京生信 [2016/04]
- 2023-10-17 [2023/10]
- 论1966年毛泽东签名 [2016/04]
- 山寺 [2023/10]
- 2023-10-18 [2023/10]
- 隶书 [2023/10]
- 艾未未…… [2011/04]
- 2023-10-17 [2023/10]
- 简释香港的六四新语:“平反不如造反” [2011/06]
- 孔夫子躲猫猫 [2011/04]
- 1966年:“英雄”们的 [2016/08]
- 诗五首 武振荣 [2011/05]
- 六四:是一种思想 [2013/05]
- 庄子的自由观对现代人之启发(上)(下) [2010/07]
- “六•四”曲:二十二周年祭 [2011/06]
- 中国64与韩国518 [2012/06]
- 论毛三样 [2013/05]
- 茉莉花与六四 [2011/06]
- 强力即道德之力量 [2010/11]
- 茉莉花:民主的脸谱 [2011/02]
- 茉莉花诗(口占) [2011/02]
论前民主
民主日记(5)
武振荣
公元2010-10-19 星期二
所谓的前民主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它是纯粹理想式的,由特别有实力的个人或者政党塑造,有一个终极的目标;正是为此一目标奋进,民主过程才被超越了,体现民主本身之形式(如投票选举)也被当成“形式主义的东西”而弃之不用,于是,民主就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导入专制主义的途径。我们中国人目前所遭遇到的专制主义压迫几乎都是前民主的蜕变。因此,我们的批判能否有效,就取决于我们对于蜕变中的前民主与专制主义的关系能否理清?若是理清了,我们的批判就一定有效;若是没有理清或者根本理不清,我们即使花了20、30的年的时间搞批判,也是没有成效的,说轻一点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说重一点,是适得其反。
民主必须由一个当下的指标在现时内实现,其手段也必须是极其形式的,正因为这样,民主才表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主的追求就可以由“理想的”转化为“实践的”。可见,民主虽然也长着一双理想的翅膀,但是它因为每每要到一个人为的、特定时间做成的目标上歇脚,所以就“飞”不起来。于是,民主的历程就表现为一个又一个的过程。
前民主不把民主当成过程,而是当成“过渡”,于是,民主的性质就从“此岸”变成了“彼岸”,而真正的民主就在此而被消磨了。因此,我们中国人们若是只骂毛泽东、邓小平不搞民主,却没有看到比此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民主的那种因教育而得来之理解与期盼需要改变,我们即使骂娘骂了一百年,也是成不了民主的人的。你只骂别人不给你民主,你永远拿不到民主,你只有认识到了你在一个“民主革命”的大环境中你个人在追求方面的不足,寻找出你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你才有资格成为民主的人,哪怕你目前身陷囹圄。
解读前面我对前民主的定义,我们便可以知道,前民主并不是“不民主”,也不是“纯粹的专制”或“绝对的专制”(许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一种民主,只是在归类上它属于不完全民主;而我们中国人的民主化任务,就是要由不完全民主过渡到完全的民主。
其所以说前民主是不完全民主,主要原因在于,此一种民主加不进个人的意见,非但如此,它以阶级性(所谓的无产阶级)绝对的排斥个人意见,于是,当阶级的意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变成为极少数人或者(一个人)意见时,它就不是民主了。
当民主的意识在非常优秀的人物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个人意见时,此优秀个人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意见加诸于民主,他们就成为民主的“另类”了。正因为是“个人”对抗“集体”,于是,民主本性中的多数原则就被在不正当的场合和不正确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了。其实,正常的民主过程不应该表现出“个人”于“集体”的对抗,但是,当民主被视之为要通向一个终极目标时,它就不得不“甩掉”“个人”,至于说被“甩掉”的个人被加上什么罪名,那不是研究方面的问题,中国人早就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议论至此,如果有人因为我的议论不切目前民主之题目,那一定是误会,我的议论无非是说,在我们中国人追求民主的历史中,前民主“甩掉”了个人这样的现象对于人们而言,可以说是洞若观火,所以,任何纠正前民主时期的错误,人们不费吹灰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被“甩掉”了的个人而言,恢复民主的本来面目就是为“他们”这些人平反,于是,一个正当的民主行为在这里又一次地发展成为一种错误,好像民主关乎的是个人的事情,于是,民主是谁的故事——这个完全属于常识的问题被我们给颠倒了;在这一颠倒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决定性作用,可是,“知识”在这里没有服务于民主,反倒为专制主义者们帮了腔。
民主一旦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叙述它的人本身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具有相当于知识分子背景的人,而且发表此一类民主的言论,又大都在网上,所以互联网极大增加了个人力量的功能就支持了民主的个人定位。非常明显,对个人关注之容易程度远远地大过对于“民族”、“人民”这一类集体的关注。无论怎么说,对前者的关注只要有“文学”方面的兴趣和知识即可,而关注后者,至少需要“哲学”或者“社会学”方面的修养。
这一下,我们应该明白了,近30年一来,搞民主的人都炒民主,但是,民主的豆子为什么总是炒不熟,照样又生又硬,原因该清楚了吗?
民主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故事,是7亿、13亿中国人民的故事,可是呢?这样的故事被甩掉了,经人们讲述的民主故事是一个又一个的遭遇不幸的悲惨个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无论怎么说都是在一百年“民主革命”和民主运动历史的大背景中存在的——这好像又是怪事。
我的结论是:前民主既然是民主,就有着一种民主的价值;可是,今天我们没有人可以淘出此一种价值,就把它一杆子打成是“错误的”,于是,在中国“民主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们似乎只可以纪念“错误”的东西了,呜呼哀哉!
《民主论坛》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