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熙来的表演有没有脱稿? [2013/08]
- 中共高层与六四 [2014/05]
- 江山亦盘棋 [2023/10]
- 就文革研究致魏京生信 [2016/04]
- 2023-10-17 [2023/10]
- 论1966年毛泽东签名 [2016/04]
- 山寺 [2023/10]
- 2023-10-18 [2023/10]
- 隶书 [2023/10]
- 艾未未…… [2011/04]
- 2023-10-17 [2023/10]
- 简释香港的六四新语:“平反不如造反” [2011/06]
- 孔夫子躲猫猫 [2011/04]
- 1966年:“英雄”们的 [2016/08]
- 诗五首 武振荣 [2011/05]
- 六四:是一种思想 [2013/05]
- 庄子的自由观对现代人之启发(上)(下) [2010/07]
- “六•四”曲:二十二周年祭 [2011/06]
- 中国64与韩国518 [2012/06]
- 论毛三样 [2013/05]
- 茉莉花与六四 [2011/06]
- 强力即道德之力量 [2010/11]
- 茉莉花:民主的脸谱 [2011/02]
- 茉莉花诗(口占) [2011/02]
毛批《水浒》之批判
——网上论《水浒》(七)
武振荣
说明:本文只涉及在中国已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批《水浒》的文字。为了便于读者们理解我的文章,特把毛泽东批《水浒》的文字辑录如下:
1 毛泽东评《水浒》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 108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以上摘自《百度•水浒吧》)
(一) 总论毛泽东与《水浒》的关系:
毛泽东和《水浒》的关系要被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大体说来,毛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特别是在1949年之前,是一个视《水浒》为宝的人。不用说,在他的看法中,《水浒》是一部很好的正面教材,虽然我手头的资料有限不足以用它独立说明问题,但是,中国公开出版的一部名叫《毛泽东读‘水浒传’》(董志新著)书里所说的话,基本上可信。介绍这本书的文字如斯说:
“《水浒》几乎伴随了职业革命家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的全部革命生涯受到了《水浒》的巨大影响。毛泽东爱读《水浒》,善解《水浒》,这部描写古代江湖好汉造反起义的传奇小说,在他的精神锻造、意志磨砺和性格选择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也让这部反映古代家民革命的小说在现代革命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上述的话是一点都不假,中国曾经有人说,毛泽东用《水浒》打败了蒋介石。反正,我的观点是:在60年代前,人们好像没有听过毛挖苦《水浒》的话,可是到了60年代,毛泽东在务弄自己的“革命”时,弄出了一个由毛泽东个人冠名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这样的“革命”在当时世界共产主义领袖人物群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也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发飙中,毛泽东身上产生出了一种重大的变化;变化中,原来“革命”的、“正面”的“教科书”——《水浒》一下子变成为“反面教材”。如果说在这里,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那么,毛对于《水浒》的大翻版,的确有一种“文化”上的“革命”意义可纠。
这一场“革命”开始于1966年8月,毛号召中国的“红卫兵革命小将”“造”各级共产党组织的“反”。就这样,只3个月的时间,全国5个共产党中央局,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共产党党委以及它们下属的各级共产党组织都被红卫兵造反派的“炮”给轰“跨”了。1966年10月24日,连毛也惊呼:“各省都呜呼哀哉了!”分析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毛造成为了一个脱离党中央并且高居于党中央之上的人物了。事实上,他自己上到了一个在党中央内除他而外任何人也上不去的高度。立足于此,他鸟瞰自己统治下的“江山”,那非但不是“红”的,而且都是“黑”的,政治上是“反革命的资产阶级路线统治”,文化上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统治”,而本文所说的《水浒》,虽然当时还是没有被毛泽东点名批判,但是各地的“红卫兵小将”开始烧它了……。
在70年代伊始,毛泽东把他个人的“革命”在用“文化”圈点时,其思想如失控了的火箭一样的一个劲的向上冒,就使他对于自己在战争年代喜欢的《水浒》进行了新的“革命式”审查。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语)正面教材,变成了“反面教材”,“农民起义”的书变成为“搞修正主义”的书。
(二)《水浒》:毛摔出的一块“石头”
在70年代初,毛在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的斗争中,发明了“扔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战术,把个可怜的“林副主席”弄得人仰马翻,最后丧身于温都尔汗。在林彪事件之后,他又发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贯紧跟他的周恩来是一个两面三刀、口是心非人物,于是就想着要搞周。
到这个时候,毛泽东把和他一块儿“革命”的那一批老战友们全都打掉了,就剩下一个周恩来。1949年,朱德最先掉队,他用种南瓜的办法(和《三国演义》上的刘备灌园有异曲同工之妙)来逃避政治,自己给靠边站了;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打掉了彭德怀和“五员大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干掉了刘少奇,让邓小平靠边站;1971年9月,林彪“自我爆炸”;也就是在这要命的一年里,毛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周恩来的问题了。此年的8月14日,经毛本人审定,搞了一个“毛主席关于《水浒》的批示”。也在这个时候,善于揣摩毛的本意的那一帮子“狗男女”中,有人建议毛公开“批周”,但是精明过人的毛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说“批周必乱”,于是,周恩来在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总算是逃脱了被公开批判的命运,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层——政治局会议上,他却多次地接受了批判,并且也写了几遍检讨。
70年代中国的那些事情,特别是有关政治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以接受的,有的人甚至怀疑是不是真有某些事情。就说“批周”这一档子事情吧,毛对于周虽然没有“明批”,但是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暗批”,1975年8月,毛发动了一场“全党、全军、全国”的“评水浒运动”,周恩来被作为水浒中的宋江,拉了出来,叫人民“口诛笔伐”。毛在批《水浒》时说的“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那个“宋江”就是周恩来啊!
那个时候,我在解放军某部服役,当连队副指导员,对于连队中进行的“干部战士评《水浒》”运动留下了非常“好玩”的印象。我们团,有一个从来都没有读过《水浒》的文盲战士,竟然把宋江当成一个“中央领导”来批,批了半天,指导员纠正说“宋江是小说人物”时,他又改口说,“难怪他那么坏,反对毛主席,要搞修正主义!”弄得批《水浒》的会议上出现一片笑声。
议论至此,我可以说毛是一个很会制造“石头”的人,它把《水浒》揉成了一团,当成为一块“石头”,扔给了病魔缠身的周恩来。就是这一块“石头”,把刚刚进医院要做手术的周恩来打得痛苦不堪,连连地叫道:“我是忠于党的,我没有投降!”(1975年9月20日)。
好了,说到这里,我得作出一个结论:毛关于《水浒》的批示不是文学批评式的,是纯粹的政治式的。在此之前,他认为反革命分子“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那么他“利用”小说,把小说当成“石头”打人,也肯定是他的“一大发明”了。
(三)歪打正着
毛用《水浒》的“石头”打了周恩来,这是人都看见了的事情,可是呢?还有一个不被人看见的事情,就是毛用“石头”也打了红皮《水浒》。在此之前,红皮《水浒》是中国共产党官方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水浒》做出的包装,是一个以“党的形式”形成的“共产党集体”的东西。按理,毛泽东不应该反对它,可是呢?全世界都知道,1966年的毛泽东“革命化”了,因此,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的一切做出了“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判断,于是,此前中国社会上那许多以“毛泽东思想”名义做出来的东西也没有能够最后地幸免,几乎被他完全地作为“修正主义”的东西给“打倒”了。
如果说红皮《水浒》认为《水浒》是一部反映“农民阶级起义”的“阶级斗争”的小说,是“中国伟大的农民战争历史画卷”,是一部水平相当高的“反映农民革命题材的小说”,是共产党社会里的正面教科书,那么,毛扔过去的“石头”把这一切给砸烂了。面对人们都说《水浒》好的现实,毛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就毛的这一句话,顶了“一万句”,《水浒》一下子变成为铁板钉钉的“反面教材”了。于是乎,一眨眼间,《水浒》在中国的命运就发生了180度的大变化;此种变化所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是:周恩来是“当代的宋江”,要搞“搞修正主义”——而这一点,毛的本意是要叫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时军队上还搞了一个“都知道”的政治教育)。
我的看法是这样,毛的《水浒》之“石头”,在扔给周恩来时,不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是毛“搞阴谋诡计”的大爆料,但这一颗“石头”在“打烂”了红皮《水浒》时,我却要说:“扔得好,老毛!”
我的这一组文章也是要“打烂”红皮《水浒》的,因此,毛“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我倒是欣赏的。无论怎么说,毛对于红皮《水浒》说了“不”,就这一行为——我说是“歪打正着”。
(四)“修正主义说”、“地主阶级内部斗争说”之荒谬
对“歪打正着”的解释是:红皮《水浒》应该批判,但毛批判的方式和方法却是错误的或者不正确的。毛认为宋江“搞修正主义”就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我在上面论述晁盖和宋江的文章中,对于晁、宋关系做了许多的说明,借着它,我在批评毛的这一荒谬观点时,就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
在中国共产党那一帮子土包子中,毛是一位颇有“文化”造诣(这可能是他搞“文化大革命”的本钱)的人,也有着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文学批评行家,特别是对于古典小说《水浒》来说,毛算不上“批家”,大体只是一个别有用心的读者罢了。
说毛“别有用心”,是指他没有认真地对《水浒》进行研究,也许他在发表他的那些所谓的“批示”时,根本就没有系统的、从头到尾地阅读或者研究过《水浒》。他有关的《水浒》言论无边无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情形证明了他在发表高论时,仅仅是凭着他对于《水浒》的印象。就说“搞修正主义”固然可以成为一个论点,可是,他除了对于傻瓜都可以看出来的“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外,没有多说出一个句子。就《水浒》研究而论,这一改动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把什么改成了什么?却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争议的问题,毛对此亦无置喙。
按照上一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对于“修正主义”的理解,它是一个“坏”的东西,意思是把“好”的东西“修正”“坏”了,说宋江“搞修正主义”也是这个意思。把毛的有关《水浒》的全部批示统合起来看,毛认为宋江“修正主义”路线导致的恶果是“投降”,做了“投降派”。其实,这是毛对宋江妄加的罪名,和《水浒》中的宋江是对不上号的,同样,毛把晁盖理解为一个不投降的正确路线的代表,也是与书中的晁盖毫不相干的。
其实呢?“投降”这个词倒是出于《水浒》的宋江之口。在第31回,宋江对于将要上二龙山入伙的武松说:“入伙后,只戒酒,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辍鲁智深投降了……。”就抓住宋江说了“投降”的话,就给他戴上“投降派”的帽子,其实是毛的一贯的做法。他对于蒋介石是这样,对于他的战友们也是这样,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亦是这样。《水浒》中的宋江也就吃了这样的亏,谁叫他说出了“投降”二个字呢?。在此前,毛对于刘少奇、邓小平、林彪都是这样批的,这一次,他对于周恩来和宋江,也如此的批了。这样批时,毛连宋江是小说中的人物也好像没有给与区分,真人和假人,政治的人和文学的人,给煮在一个锅里了,弄了个毛式的“一锅煮”。这样的饭,按理是非常难吃的,可是,中国那种一帮子无耻小人却又吹着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
问题就在于,与其说毛对于宋江发生了误会,不如说他对晁盖也发生了误会,他以为晁盖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可根本就不是这样,我通过研究发现,晁盖是一个在山寨上只享“富贵”的人,在理想的第二社会中,他不思进取,也不谋出路,他没有像李逵那样说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话,也没有制定出梁山何时起义的计划,更没有自己如何替代“赵官家”坐皇帝之位的明确主张。就是说,他虽然是一寨之主,却没有发现山寨社会的临时性质,所以,在书中看不到他对于山寨建设的长远计划,也看不到他为梁山泊兄弟们提出的最终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一句话,在他那里,根本就不存在一种被“修正”了的东西。所以,给宋江扣上一顶“修正主义”的大帽子,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可能不符合晁盖生前的意愿,也就是说这一改动,在晁盖生前是不允许的——这一点毛倒是看到了,可是他没有看到的地方是这一改动,使原先不明确的事物明确起来了,使原先模糊的政治意象一下子明亮起来了,并且为没有目标的事情建立起了目标。
宋江带给山寨一个招安的政治,并且这个政治是在他还没有上山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的(前文已经说了),因此,他和晁盖比较起来,没有少的(在兴旺山寨的事业上) ,只有多的,而招安政治就是“多”出来的部分。自然,我们从书里如果可以推论出来晁盖不喜欢这“多”出的部分,那不失为一种研究《水浒》的方式,但是对于这一种方式有可能拿得到的价值,我们必须立一个限度,而毛的关于《水浒》的批示,显然是极大地超越了“限度”的言论 ,所以其价值性就难以成立。
毛对《水浒》倒是说出了一个头绪,他反对把《水浒》看成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所进行的阶级斗争 ”的官方观点,提出了他个人的意见:《水浒》“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为简单期间,我叫它“内部斗争说”或者“路线斗争说”。
如果我的这一篇论毛批《水浒》的文章不是写在这一组文章的最后面,那么,我对于《水浒》的阶级性问题肯定会作出长篇论述,可是,这一篇文章是写在了后面,所以,我只要点一下就可以了。我以为毛的“内部斗争说”不值一驳的原因就在于,傻瓜也能够看出《水浒》是一部描写下层社会造反、反抗的书,书里的主要人物不是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也不是中层,而是集中在下层。虽然我们可以把卢俊义、柴进等人可以看做是上层内部的人,但是一部《水浒》不只是为了他们立传的,而是为武松、鲁智深、李逵、晁盖、阮氏兄弟和宋江等下层人物立传的。换句话说,在一部下层人物的传记里,施耐庵不过是加了几页上层人物的传记而已。毛因此而得出“地主阶级内部斗争说”,岂不是显示出了他一贯的霸道;可是我要强调的是,在政治上,他的霸道可以置人于死地,威风八面;在文学上,此霸道只能引起人们的讨厌,试想,他可以置宋江于死地吗?
(五)《水浒》是怎样触动了毛的潜意识?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生前有一段相声,说的是“关公战秦琼”,非常的幽默,让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里的人在一段相声里打架。据说毛泽东也爱听相声,想必他也听过这一段,并且不由自主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评《水浒》里了,让宋江和周恩来交朋友(不是“打仗”),从而给我们中国人增添一点笑料。 因此,如果有人认为毛批《水浒》也有价值,我想当属于这一类。知道和懂得历史的人可以从中取乐;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一位文盲战士,他因为缺乏历史知识,就听不到里面的乐子。
话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我作为一个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过毛的人,却认为在毛泽东批《水浒》的幽默中隐藏着他一段鲜为人知的屈辱于烦恼。毛在批《水浒》的文字中,说到梁山好汉“让人招安了”的问题,这是毛不满意《水浒》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水浒》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没有给我们写作出宋江为什么要接受招安的理论问题,作家处理这样的事情是把宋江描写成为个具有招安情结的人,好像是掩盖了压迫宋江其所以接受招安的大背景。进一步说,宋江有可能认为不被招安的话,梁山好汉终逃脱不了被剿灭的命运(也是书里田虎、王庆和方腊的命运),好了,这就是说毛好像和“招安”有过瓜葛,因此,对于“招安”可能有着没有被招安的人一种特别感触。如果说接受“招安”对于被“招安者”来说意味着屈辱的话,那么,我就说到了正题,同时也戳到了毛泽东的要害处。
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好像很伟大,可是,毛在延安时期被国民党政府“招安”了,其手下的共产党军队取消了自己的番号,被收编成为“国军”,毛也自己矮了一等,承认蒋介石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并且表示对之“服从”,不是就走了“招安的路线”吗?不就是搞了“投降主义”吗?
不仅如此,毛在延安这一块“红色根据地”里,砍倒了“苏维埃”这一面“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大红旗”,升起了“新三民主义”的“杏黄旗”,放弃了“阶级斗争论”,拣起了“四阶级联合论”,宣布“共产党在中国得势后”“不搞苏俄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要走“第三条道路”(以上个问题详见《武振荣论毛》(1-14))等等说明了毛泽东是延安时代的“宋江”,他自己搞投降主义。关于这一点,最新的一份资料直白地说,“抗战开始后大家认为一个中国不能用两面旗子,于是共产党临时把红星旗收起来。所以抗战八年中国只有一面旗子,就是青天白日旗。”(引自2009-1-10搜狐网《历史回顾:国民党政府为什么给红军起名八路军?》一文)。造成毛泽东对于这一段历史产生屈辱感的还是,他在八路军中没有担任任何职位,正如上文所言:“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共产党的八路军只是国军的一部分,军饷和弹药都是国民政府发的,朱德是八路军总司令,毛泽东和八路军没有关系”。我相信,这种事情在毛的潜意识中,肯定形成了某种难以倾诉的压抑。在已经变成了“国军”的共产党军队中,毛是一个编外人啊!虽然在事实上,毛依然操纵着它,但是在理论上,毛失去了名正言顺对之发表命令的权力。
要知道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理论”上升到“顶峰”(林彪语)的时期,所以,在毛的意识中,古今中外一切不革命的东西都应当受到批判,若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毛的潜意识里,过去一切带有“招安”“投降”因素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历史在内)都应该接受批判就有着一种可以解读出来的意义了,毛不是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宝”吗?那么,我认为最好是把毛的批“宋江”“搞修正主义”,搞“招安”,搞“投降”——这一套视为毛无意识的对自己的批判岂不更好!
这样,我在本文行将结束时,也出示了一条辩证法:毛用以“打”周恩来的那块“石头”,到最后也还是“砸”了毛的“脚”。阿门!
2009-1-28脱稿于韩国首尔市 2009-3-1《自由圣火》首发
——网上论《水浒》(七)
武振荣
说明:本文只涉及在中国已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批《水浒》的文字。为了便于读者们理解我的文章,特把毛泽东批《水浒》的文字辑录如下:
1 毛泽东评《水浒》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 108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以上摘自《百度•水浒吧》)
(一) 总论毛泽东与《水浒》的关系:
毛泽东和《水浒》的关系要被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大体说来,毛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特别是在1949年之前,是一个视《水浒》为宝的人。不用说,在他的看法中,《水浒》是一部很好的正面教材,虽然我手头的资料有限不足以用它独立说明问题,但是,中国公开出版的一部名叫《毛泽东读‘水浒传’》(董志新著)书里所说的话,基本上可信。介绍这本书的文字如斯说:
“《水浒》几乎伴随了职业革命家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的全部革命生涯受到了《水浒》的巨大影响。毛泽东爱读《水浒》,善解《水浒》,这部描写古代江湖好汉造反起义的传奇小说,在他的精神锻造、意志磨砺和性格选择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也让这部反映古代家民革命的小说在现代革命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上述的话是一点都不假,中国曾经有人说,毛泽东用《水浒》打败了蒋介石。反正,我的观点是:在60年代前,人们好像没有听过毛挖苦《水浒》的话,可是到了60年代,毛泽东在务弄自己的“革命”时,弄出了一个由毛泽东个人冠名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这样的“革命”在当时世界共产主义领袖人物群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也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发飙中,毛泽东身上产生出了一种重大的变化;变化中,原来“革命”的、“正面”的“教科书”——《水浒》一下子变成为“反面教材”。如果说在这里,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那么,毛对于《水浒》的大翻版,的确有一种“文化”上的“革命”意义可纠。
这一场“革命”开始于1966年8月,毛号召中国的“红卫兵革命小将”“造”各级共产党组织的“反”。就这样,只3个月的时间,全国5个共产党中央局,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共产党党委以及它们下属的各级共产党组织都被红卫兵造反派的“炮”给轰“跨”了。1966年10月24日,连毛也惊呼:“各省都呜呼哀哉了!”分析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毛造成为了一个脱离党中央并且高居于党中央之上的人物了。事实上,他自己上到了一个在党中央内除他而外任何人也上不去的高度。立足于此,他鸟瞰自己统治下的“江山”,那非但不是“红”的,而且都是“黑”的,政治上是“反革命的资产阶级路线统治”,文化上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统治”,而本文所说的《水浒》,虽然当时还是没有被毛泽东点名批判,但是各地的“红卫兵小将”开始烧它了……。
在70年代伊始,毛泽东把他个人的“革命”在用“文化”圈点时,其思想如失控了的火箭一样的一个劲的向上冒,就使他对于自己在战争年代喜欢的《水浒》进行了新的“革命式”审查。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语)正面教材,变成了“反面教材”,“农民起义”的书变成为“搞修正主义”的书。
(二)《水浒》:毛摔出的一块“石头”
在70年代初,毛在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的斗争中,发明了“扔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战术,把个可怜的“林副主席”弄得人仰马翻,最后丧身于温都尔汗。在林彪事件之后,他又发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贯紧跟他的周恩来是一个两面三刀、口是心非人物,于是就想着要搞周。
到这个时候,毛泽东把和他一块儿“革命”的那一批老战友们全都打掉了,就剩下一个周恩来。1949年,朱德最先掉队,他用种南瓜的办法(和《三国演义》上的刘备灌园有异曲同工之妙)来逃避政治,自己给靠边站了;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打掉了彭德怀和“五员大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干掉了刘少奇,让邓小平靠边站;1971年9月,林彪“自我爆炸”;也就是在这要命的一年里,毛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周恩来的问题了。此年的8月14日,经毛本人审定,搞了一个“毛主席关于《水浒》的批示”。也在这个时候,善于揣摩毛的本意的那一帮子“狗男女”中,有人建议毛公开“批周”,但是精明过人的毛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说“批周必乱”,于是,周恩来在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总算是逃脱了被公开批判的命运,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层——政治局会议上,他却多次地接受了批判,并且也写了几遍检讨。
70年代中国的那些事情,特别是有关政治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以接受的,有的人甚至怀疑是不是真有某些事情。就说“批周”这一档子事情吧,毛对于周虽然没有“明批”,但是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暗批”,1975年8月,毛发动了一场“全党、全军、全国”的“评水浒运动”,周恩来被作为水浒中的宋江,拉了出来,叫人民“口诛笔伐”。毛在批《水浒》时说的“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那个“宋江”就是周恩来啊!
那个时候,我在解放军某部服役,当连队副指导员,对于连队中进行的“干部战士评《水浒》”运动留下了非常“好玩”的印象。我们团,有一个从来都没有读过《水浒》的文盲战士,竟然把宋江当成一个“中央领导”来批,批了半天,指导员纠正说“宋江是小说人物”时,他又改口说,“难怪他那么坏,反对毛主席,要搞修正主义!”弄得批《水浒》的会议上出现一片笑声。
议论至此,我可以说毛是一个很会制造“石头”的人,它把《水浒》揉成了一团,当成为一块“石头”,扔给了病魔缠身的周恩来。就是这一块“石头”,把刚刚进医院要做手术的周恩来打得痛苦不堪,连连地叫道:“我是忠于党的,我没有投降!”(1975年9月20日)。
好了,说到这里,我得作出一个结论:毛关于《水浒》的批示不是文学批评式的,是纯粹的政治式的。在此之前,他认为反革命分子“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那么他“利用”小说,把小说当成“石头”打人,也肯定是他的“一大发明”了。
(三)歪打正着
毛用《水浒》的“石头”打了周恩来,这是人都看见了的事情,可是呢?还有一个不被人看见的事情,就是毛用“石头”也打了红皮《水浒》。在此之前,红皮《水浒》是中国共产党官方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水浒》做出的包装,是一个以“党的形式”形成的“共产党集体”的东西。按理,毛泽东不应该反对它,可是呢?全世界都知道,1966年的毛泽东“革命化”了,因此,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的一切做出了“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判断,于是,此前中国社会上那许多以“毛泽东思想”名义做出来的东西也没有能够最后地幸免,几乎被他完全地作为“修正主义”的东西给“打倒”了。
如果说红皮《水浒》认为《水浒》是一部反映“农民阶级起义”的“阶级斗争”的小说,是“中国伟大的农民战争历史画卷”,是一部水平相当高的“反映农民革命题材的小说”,是共产党社会里的正面教科书,那么,毛扔过去的“石头”把这一切给砸烂了。面对人们都说《水浒》好的现实,毛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就毛的这一句话,顶了“一万句”,《水浒》一下子变成为铁板钉钉的“反面教材”了。于是乎,一眨眼间,《水浒》在中国的命运就发生了180度的大变化;此种变化所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是:周恩来是“当代的宋江”,要搞“搞修正主义”——而这一点,毛的本意是要叫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时军队上还搞了一个“都知道”的政治教育)。
我的看法是这样,毛的《水浒》之“石头”,在扔给周恩来时,不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是毛“搞阴谋诡计”的大爆料,但这一颗“石头”在“打烂”了红皮《水浒》时,我却要说:“扔得好,老毛!”
我的这一组文章也是要“打烂”红皮《水浒》的,因此,毛“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我倒是欣赏的。无论怎么说,毛对于红皮《水浒》说了“不”,就这一行为——我说是“歪打正着”。
(四)“修正主义说”、“地主阶级内部斗争说”之荒谬
对“歪打正着”的解释是:红皮《水浒》应该批判,但毛批判的方式和方法却是错误的或者不正确的。毛认为宋江“搞修正主义”就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我在上面论述晁盖和宋江的文章中,对于晁、宋关系做了许多的说明,借着它,我在批评毛的这一荒谬观点时,就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
在中国共产党那一帮子土包子中,毛是一位颇有“文化”造诣(这可能是他搞“文化大革命”的本钱)的人,也有着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文学批评行家,特别是对于古典小说《水浒》来说,毛算不上“批家”,大体只是一个别有用心的读者罢了。
说毛“别有用心”,是指他没有认真地对《水浒》进行研究,也许他在发表他的那些所谓的“批示”时,根本就没有系统的、从头到尾地阅读或者研究过《水浒》。他有关的《水浒》言论无边无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情形证明了他在发表高论时,仅仅是凭着他对于《水浒》的印象。就说“搞修正主义”固然可以成为一个论点,可是,他除了对于傻瓜都可以看出来的“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外,没有多说出一个句子。就《水浒》研究而论,这一改动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把什么改成了什么?却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争议的问题,毛对此亦无置喙。
按照上一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对于“修正主义”的理解,它是一个“坏”的东西,意思是把“好”的东西“修正”“坏”了,说宋江“搞修正主义”也是这个意思。把毛的有关《水浒》的全部批示统合起来看,毛认为宋江“修正主义”路线导致的恶果是“投降”,做了“投降派”。其实,这是毛对宋江妄加的罪名,和《水浒》中的宋江是对不上号的,同样,毛把晁盖理解为一个不投降的正确路线的代表,也是与书中的晁盖毫不相干的。
其实呢?“投降”这个词倒是出于《水浒》的宋江之口。在第31回,宋江对于将要上二龙山入伙的武松说:“入伙后,只戒酒,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辍鲁智深投降了……。”就抓住宋江说了“投降”的话,就给他戴上“投降派”的帽子,其实是毛的一贯的做法。他对于蒋介石是这样,对于他的战友们也是这样,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亦是这样。《水浒》中的宋江也就吃了这样的亏,谁叫他说出了“投降”二个字呢?。在此前,毛对于刘少奇、邓小平、林彪都是这样批的,这一次,他对于周恩来和宋江,也如此的批了。这样批时,毛连宋江是小说中的人物也好像没有给与区分,真人和假人,政治的人和文学的人,给煮在一个锅里了,弄了个毛式的“一锅煮”。这样的饭,按理是非常难吃的,可是,中国那种一帮子无耻小人却又吹着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
问题就在于,与其说毛对于宋江发生了误会,不如说他对晁盖也发生了误会,他以为晁盖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可根本就不是这样,我通过研究发现,晁盖是一个在山寨上只享“富贵”的人,在理想的第二社会中,他不思进取,也不谋出路,他没有像李逵那样说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话,也没有制定出梁山何时起义的计划,更没有自己如何替代“赵官家”坐皇帝之位的明确主张。就是说,他虽然是一寨之主,却没有发现山寨社会的临时性质,所以,在书中看不到他对于山寨建设的长远计划,也看不到他为梁山泊兄弟们提出的最终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一句话,在他那里,根本就不存在一种被“修正”了的东西。所以,给宋江扣上一顶“修正主义”的大帽子,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可能不符合晁盖生前的意愿,也就是说这一改动,在晁盖生前是不允许的——这一点毛倒是看到了,可是他没有看到的地方是这一改动,使原先不明确的事物明确起来了,使原先模糊的政治意象一下子明亮起来了,并且为没有目标的事情建立起了目标。
宋江带给山寨一个招安的政治,并且这个政治是在他还没有上山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的(前文已经说了),因此,他和晁盖比较起来,没有少的(在兴旺山寨的事业上) ,只有多的,而招安政治就是“多”出来的部分。自然,我们从书里如果可以推论出来晁盖不喜欢这“多”出的部分,那不失为一种研究《水浒》的方式,但是对于这一种方式有可能拿得到的价值,我们必须立一个限度,而毛的关于《水浒》的批示,显然是极大地超越了“限度”的言论 ,所以其价值性就难以成立。
毛对《水浒》倒是说出了一个头绪,他反对把《水浒》看成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所进行的阶级斗争 ”的官方观点,提出了他个人的意见:《水浒》“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为简单期间,我叫它“内部斗争说”或者“路线斗争说”。
如果我的这一篇论毛批《水浒》的文章不是写在这一组文章的最后面,那么,我对于《水浒》的阶级性问题肯定会作出长篇论述,可是,这一篇文章是写在了后面,所以,我只要点一下就可以了。我以为毛的“内部斗争说”不值一驳的原因就在于,傻瓜也能够看出《水浒》是一部描写下层社会造反、反抗的书,书里的主要人物不是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也不是中层,而是集中在下层。虽然我们可以把卢俊义、柴进等人可以看做是上层内部的人,但是一部《水浒》不只是为了他们立传的,而是为武松、鲁智深、李逵、晁盖、阮氏兄弟和宋江等下层人物立传的。换句话说,在一部下层人物的传记里,施耐庵不过是加了几页上层人物的传记而已。毛因此而得出“地主阶级内部斗争说”,岂不是显示出了他一贯的霸道;可是我要强调的是,在政治上,他的霸道可以置人于死地,威风八面;在文学上,此霸道只能引起人们的讨厌,试想,他可以置宋江于死地吗?
(五)《水浒》是怎样触动了毛的潜意识?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生前有一段相声,说的是“关公战秦琼”,非常的幽默,让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里的人在一段相声里打架。据说毛泽东也爱听相声,想必他也听过这一段,并且不由自主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评《水浒》里了,让宋江和周恩来交朋友(不是“打仗”),从而给我们中国人增添一点笑料。 因此,如果有人认为毛批《水浒》也有价值,我想当属于这一类。知道和懂得历史的人可以从中取乐;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一位文盲战士,他因为缺乏历史知识,就听不到里面的乐子。
话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我作为一个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过毛的人,却认为在毛泽东批《水浒》的幽默中隐藏着他一段鲜为人知的屈辱于烦恼。毛在批《水浒》的文字中,说到梁山好汉“让人招安了”的问题,这是毛不满意《水浒》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水浒》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没有给我们写作出宋江为什么要接受招安的理论问题,作家处理这样的事情是把宋江描写成为个具有招安情结的人,好像是掩盖了压迫宋江其所以接受招安的大背景。进一步说,宋江有可能认为不被招安的话,梁山好汉终逃脱不了被剿灭的命运(也是书里田虎、王庆和方腊的命运),好了,这就是说毛好像和“招安”有过瓜葛,因此,对于“招安”可能有着没有被招安的人一种特别感触。如果说接受“招安”对于被“招安者”来说意味着屈辱的话,那么,我就说到了正题,同时也戳到了毛泽东的要害处。
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好像很伟大,可是,毛在延安时期被国民党政府“招安”了,其手下的共产党军队取消了自己的番号,被收编成为“国军”,毛也自己矮了一等,承认蒋介石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并且表示对之“服从”,不是就走了“招安的路线”吗?不就是搞了“投降主义”吗?
不仅如此,毛在延安这一块“红色根据地”里,砍倒了“苏维埃”这一面“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大红旗”,升起了“新三民主义”的“杏黄旗”,放弃了“阶级斗争论”,拣起了“四阶级联合论”,宣布“共产党在中国得势后”“不搞苏俄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要走“第三条道路”(以上个问题详见《武振荣论毛》(1-14))等等说明了毛泽东是延安时代的“宋江”,他自己搞投降主义。关于这一点,最新的一份资料直白地说,“抗战开始后大家认为一个中国不能用两面旗子,于是共产党临时把红星旗收起来。所以抗战八年中国只有一面旗子,就是青天白日旗。”(引自2009-1-10搜狐网《历史回顾:国民党政府为什么给红军起名八路军?》一文)。造成毛泽东对于这一段历史产生屈辱感的还是,他在八路军中没有担任任何职位,正如上文所言:“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共产党的八路军只是国军的一部分,军饷和弹药都是国民政府发的,朱德是八路军总司令,毛泽东和八路军没有关系”。我相信,这种事情在毛的潜意识中,肯定形成了某种难以倾诉的压抑。在已经变成了“国军”的共产党军队中,毛是一个编外人啊!虽然在事实上,毛依然操纵着它,但是在理论上,毛失去了名正言顺对之发表命令的权力。
要知道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理论”上升到“顶峰”(林彪语)的时期,所以,在毛的意识中,古今中外一切不革命的东西都应当受到批判,若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毛的潜意识里,过去一切带有“招安”“投降”因素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历史在内)都应该接受批判就有着一种可以解读出来的意义了,毛不是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宝”吗?那么,我认为最好是把毛的批“宋江”“搞修正主义”,搞“招安”,搞“投降”——这一套视为毛无意识的对自己的批判岂不更好!
这样,我在本文行将结束时,也出示了一条辩证法:毛用以“打”周恩来的那块“石头”,到最后也还是“砸”了毛的“脚”。阿门!
2009-1-28脱稿于韩国首尔市 2009-3-1《自由圣火》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