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虎男’的一篇文章: 有感于“秦”(祝贺小说“白鹿原”成功拍成电影) ...

作者:何米娅  于 2012-12-30 12:2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1评论

关键词:, 河南, 甘肃, 文章, 陕西

“秦”意指秦岭,也指陕西和甘肃以及河南近秦岭地区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其核心是指陕西中部这块沃土;“秦”也代表着数千年来这一中华民族发祥地雄宏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所以,“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让人魂牵梦绕和值得骄傲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瑰宝,难怪有地理和历史文化学者把她称之为“中华民族的DNA”。

秦岭在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南部拔地而起,这个世界上相对海拔高度最高的大山以她特有的雍容雄伟、气势磅礴的特质孕育着、呵护着秦地及其世世代代的儿女和他们的文化——秦文化。正所谓“生于斯,源于斯,而承于斯”, “秦”所承载的人文瑰宝也如其伟大母亲——秦岭一样,具有绝对突出的别样的特质,以至于她的儿女们千百年来喜欢依偎母亲而少有恋居别地;具有“秦”热血的异乡儿女是世界上最能体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千古绝唱的意境的人群!

作为“中华民族的DNA”中的核心区域,关中平原南偎秦岭,北依高原,母亲河——渭河滋润着这片沃土。站在她的岸边,你会南望巍巍秦岭主峰的“六月积雪”,北眺雄浑质朴的“黄土高坡”,感受空气中弥散着母亲乳香般的自然气息和那秦岭气势般苍凉的音乐——秦腔。此时此刻,你能不浮想?能不爱恋?能不愿把你的灵魂和这大地母亲的美丽和慈祥融为一体吗?

可是我们当前的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给予了“秦”,我们伟大母亲太多的“误解”和“亵渎”。这里仅以“秦”的典型代表秦腔所受到的遭遇为例做一说明。

秦腔音乐以她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苍凉悲壮而又委婉悦耳、悠扬飘逸、意境合一的“大秦”特色在秦地这片中华民族的孵育地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她时而如激流瀑布,时而如潺潺流水,又时而如静静湖面,让世代秦人像享用佳肴和美酒般地痴迷和陶醉,培育了秦人秦岭一样豪放、坚韧、洒脱、质朴的性格特质。当你看到万人空巷、远山回荡的演出景象,当你发现美女帅哥、男女老少争相演唱的群众基础,或者当你在古城墙下、古宝塔下看着、听着白发苍苍的老艺人如泣如诉的秦腔唱腔和伴随的苍凉优美、穿胸沁肺的秦腔音乐时,你还能简单地、情绪化地说她“土气”吗?你难道还不能体会到她与这山、这水、这地、以及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的“秦”历史、文化如此绝妙的合而尔一吗?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忠实反映自己伟大母亲在过去那不幸历史中一段50年变迁历史画卷的当代唯一一部不朽力作!其中关于皑皑白雪之夜、巍巍秦岭脚下、莽莽白鹿原上、凛凛寒风之中麻子红戏班苍凉的秦腔音乐回荡在那漆黑而寂静的夜空中的精彩描写,是不在此时不到此地的人难以领略的!是对大“秦”之所以“大”、她所承载的厚重内涵之所以“厚重”从一个特色角度向读者的艺术呈现!可是曾经播红的舞台剧《白鹿原》给我们的艺术主旋律印象却是不伦不类、卖傻发癫、土得掉渣的疯狂,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难于接受!这样的瞎编乱造把雄浑质朴、悠扬飘逸,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秦文化精髓搞得面目全非!是编导缺乏常识吗?还是有意的歪曲?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我们对CCTV某大型直播节目中某些文艺创作或文艺评论界的“大腕”们连什么是秦腔音乐都搞不清楚的窘态记忆忧新!据说《白鹿原》电影拍摄已经完成,但笔者未曾观看。以电影形式呈现这一中国DNA地区近代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具有很大难度,如果主创人员没有那个时期或者至少没有改革开放以前秦地人文生活经历并至少把《白鹿原》小说精读理解5遍以上,很难想象该片能把陈忠实先生成功的入木三分刻画的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以及白嘉轩母亲等活灵活现的那个时期秦人的精彩形象搬上银幕,拍出“秦”之所以是“秦”的精髓,即“秦魂”!对她的精确刻画取决于小到一个动作、服饰、语言、表情,大到贯穿秦地旧时的人文地貌和价值追求!她本身绝对应该是朴实无华中透露着雄浑悲壮的历史史诗,如果像这几年影片那样追求华而无实的镜头虚幻美,绝对会给当前中国已经够糟的影坛再添一记败笔!

秦腔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戏曲的鼻祖,远比京剧等“国粹”源远流长。可是她为什么被CCTV等代表“当代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传媒”的平台一再地抛弃、卑视呢?是他们无知?是他们无视现实?还是他们执意就是要拿“国粹”反复强奸中国文化、愚弄大中华范围的广大戏曲观众呢?!一个真正有品位、有造诣的学者、专家、或者文化人,对一种文艺形式的感情侧重于她所据有的群众基础、所代表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艺术魅力。秦腔音乐曾是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具有艺术创新的当代成功影视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音乐宝库,她在中国戏曲和音乐领域的地位和贡献曾得到了许多伟人、艺术家的肯定,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传人梅葆玖就多次对秦腔给与了很崇高的评价并表示了很大的兴趣,被传为戏曲界的佳话。

秦腔为什么会在中央媒体以及某些特殊人群、特殊场合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秦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尽人意,这包括着有关政府部门的策略和努力问题,也包含着秦腔艺术团体自己的经营、创新和人才培育问题。这些年秦腔专业团体培育出了几个像马有仙、贠宗汉那样的杰出艺术家呢?有的秦腔高层次专业人员竟然说“秦腔之所以善于表现悲凉、凄苦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关中人民过去太苦了”,笔者不禁要问,泱泱中华大地那个时候那里的人民幸福呢?难道所有中国戏曲都是仅善于表现悲凉凄苦的艺术手段吗?而且,谁说秦腔只善于表现悲凉凄苦情调呢?稍有艺术历史知识的人也不会推出这样的理论和结论,所以,我们秦腔专业队伍的知识、文化素质有待于全面提高。这些年,许多观众感到陕西电视台亮相的广大基层业余秦腔演员中许多人的演唱水平要远远好于目前的专业秦腔演员。这正常吗?还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吗?更重要的是数十年来,继《洪湖赤卫队》、《祝福》以后,秦腔界就再也没有创作出主旋律优美、气势磅礴、极具作品自己特色的优秀秦腔音乐作品,这严重影响了这一古老剧种的发展!不创作新作品,特别是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创作新的音乐旋律和音乐形式(这里只是指音乐,不是说古服装剧不能发展),任何音乐形式都会走进死胡同!设想一下,如果今天的秦腔仍然使用50年前那种单调的乐队伴奏(质量和声音穿透力都很差的板胡、二胡、三弦等),还能有人看吗?如果不是引入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加入伴奏,能有后来的具有优秀旋律的成功的现代剧的创作吗?如果不是马友仙等杰出艺术家创造的现代秦腔发声唱法,现代秦腔演唱能达到目前的水平吗?年轻人会喜欢吗?

笔者认为,加大人才发现和培育力度的同时,要把秦腔音乐的特色在各种可能的大型历史文化活动中与我们“秦土地”承载着的从周、秦以来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展演结合起来,赋予秦腔音乐本来应有的内涵特色和发展地位,各专业院、团应加大投入并集中人才创作让人耳目一新的优秀秦腔音乐作品,才能使“振兴秦腔”与祖国“西部开发振兴”一道获得发展。

以上是笔者以秦腔为例对“秦”的理解和诠释。其实,“秦”所包涵的意境极其广阔,从秦地亘古天地山河地貌特色到她的儿女——秦人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文化秉性以及历史长卷,都无一例外地贯穿着和印记着雄浑、豪放、质朴、坚韧、率直、洒脱的“秦魂”主旋律和“秦”字烙印!

我们这代人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转折时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秦”发扬和传承给后代儿女,使他们能够继续秉承“秦人”祖先豪放、坚韧、洒脱、质朴的性格特质和“秦”辉煌的历史文化!笔者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决不排斥西洋文化,但设想一下如果在“秦地”上充斥着类似于美国黑人那种疯狂冥顽的摇滚乐舞,会是什么样的情景?秦岭,我们的母亲山都会羞于抬起她那高昂的面颊而伤心地落泪!因为,这绝不是她的乳汁孵育的儿女的特色!中华民族的崛起绝不是把自己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优良的根本特质部分掘丢!如果这样,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愚蠢和失职!相信这也就是目前中央号召建立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远见卓识之所在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老君岩 2012-12-30 17:50
连舞都不让跳了?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文化沙文主义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其它[网络文摘]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0 19: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