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话明清

作者:对风忆尘  于 2010-7-23 14: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随笔|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1评论

关键词:

闲言碎语话明清

 

 

==========

 

前言: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自序中写道:中国士大夫好谈古事,足已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击柝相闻,朝发可以夕至,亦视之若海上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邹衍之谈九洲,一似六合之处,荒诞不足论议也者,可不谓狭隘欤?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

 

==========

 

正文一:

 

不太敢谈明清这个话题,原因是很难正常讨论。只要是谁夸了明朝几句,立马会被扣上顶破坏民族团结的帽子,赞扬清朝呢,也会被人骂成是辫子、满贼。尽管是在网上,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看了《明朝,小家子气的“汉人正统”》一文,随便闲扯几句。

 

明朝和清朝哪个更好?不知道,因为当时还太不发达,没什么录音、录像设备,因此也就没给后人留下什么影音资料,弄得今天的我们在讨论时只能从故纸堆中去找证据。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但这并不排除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出现历史的倒退。

 

我从不否认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民族融合和疆域的开拓曾经作出过很大贡献(疆域上指的是确保新疆没有分裂,至于东北,嘿嘿,早就是明朝领土,并不是清朝的嫁妆),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清朝入关后对汉族血腥而野蛮的屠杀,许多史料上都有明确的记载。如果放在今天的话,清初的满族统治者是犯了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应当被拉到法庭上去受审。

 

当然,除了这些,清朝还有其它的贡献,比如没有毁掉前朝留下的许多建筑,像故宫、十三陵等等;再比如清朝的皇帝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认可,能够虚心学习等等。

 

例举几段话,都是当时外国人写的,可能更符合实际吧。

 

按朝代先后,先明后清。

 

一是曾德昭。是个教士,明朝时他在中国整整呆了22年,当他于1636年返回欧洲时,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一书,他在书中写道:

 

“这个国家的财富值得称羡,从上述可以看出,除盛产各种谷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东西以外,他们还把所有东方最好最贵重的商品售卖给外国人。”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二是西班牙人门多萨。他在出版于1585年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中这样写道:

 

“他们第一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那里生产的绒、绸、缎及别的织品,价钱那样贱,说来令人惊异。特别跟已知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价钱相比。他们在那里不是按照尺码出售丝绸以及其他任何织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没有欺诈。”

 

“在全国,大道都认真尽力的修筑和保持平坦,城镇的入口很讲究,极其雄伟,有三座或四座门,用铁坚固地包覆。他们的街道铺得很好,宽到十五骑可以并行,而且很直,以致它们尽管很长,你仍可望到尽头。”

 

“他们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门外整齐的植树,显得美观,给街道生辉。房屋内部都白如奶汁,看来都像是光滑的纸,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铺成,天花板用一种幼稚的木料制作,结构良好并且涂色,看去象是锦缎,色彩金黄,显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个庭院和种满供观赏花草的院子。他们无人不备有鱼塘,尽管它只是小的。庭院的一方布置的很华丽,象是账房。”

 

“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总是客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这些人就居住在所说的房屋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给。他可以在上述的大馆舍中住到死,此外他们在这些地方养得有猪和鸡,因此穷人无须行乞而活下来”。

 

再看看外国人眼中的清朝。

 

英国人马戛尔尼作为英国特使曾于1793年来到中国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见。该使团的副使斯当东回国后曾这样回忆他在清国看到的景象: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马戛尔尼本人则在后来评价清朝说:“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再看看英国军官f·a·lindley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出版于1866年)一书中的记载:“太平军起义前,中国的情况是极其可悲的:两百年来的暴政压迫,显然消灭了这个国家的一切善良高贵的品德,满清人入侵的恶劣影响似乎完成了对于中国人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全部破坏。”

 

“中国人在满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优裕阶级的住屋舒适而坚固。现在中国人已没有多少显著的财产,稍露财产迹象就成为政府官吏的勒索对象......满洲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决定了三个方针:第一、强迫每个中国人剃发垂辫,违者以叛逆处死。第二、凡秘密结社者,作为叛国论。第三、清皇帝为了加深统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造反就以。”

 

“经过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每到一地,我总是尽量跟本地人相处在一起。我发现他们都深深痛恶当前的统治者......统治者的无穷迫害使他们麻木不仁,堕落退化;剃发的奴隶标记使他们带着不自然的烙印;横恣暴虐的专制制度摧毁了并贬抑了他们的精神......

 

当然,类似的例子网上还有很多,像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四库全书》变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里面的“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变成了“洙泗上,弦歌地,亦凋零”。

 

这些例子都是真实的,但很片面,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前者是我们血液中至今仍然残留的,而后者则是我们骨子里仍然缺乏的。

 

==========

 

正文二:

 

再举例子就没什么意思了,会使本来正常讨论的文章变成一较短长的口水贴。

 

明清之争的文章看了不少,很多看后也极有启发。很可惜,出发点无论好坏,均有一个通病:讨论者都是站在奴才的角度看问题,主题更多的是围绕谁更是个称职的主子来进行。

 

清朝是个很操蛋的朝代,其统治者的眼光没有一个具有世界性,都比较狭隘。但明朝就真的比清朝好吗?如果明朝不被清朝所代替,就一定会进由资本主义萌芽进而顺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明朝亡在谁的手中?还不是自己的腐败才导致满洲这个小部落乘势而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话糙理不糙。

 

翻开二十四史,士农工商的排序从来没变过,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又如何,恐怕赚了钱的明朝人买土地的还是会比开工厂的多吧?

 

掰开手指头数一数历朝历代,除了名称的差异和皇帝姓氏的差别,其它还有什么不同吗?没什么不同,完全一样。

 

美国人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变化只有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清朝应当负有责任,但其根子,早就注定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无论统治者姓朱还是爱新觉罗。

 

当欧洲的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国门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头顶的这片天空上不仅有玉帝,还有上帝。透过甲午海战的硝烟,我们才发现,堂堂的天朝上国竟然不敌蕞尔小帮日本。知耻而后勇,可惜的是,清王朝没有变革的勇气和决心,以致于最后只能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来苟延残喘。

 

清朝的失败,败在制度上。而这种制度,是整整延续了2000年的皇权专制,换做明朝,会胜吗?不会,因为这个制度清朝是从它征服的国度里学来的,它没有变革(更准确的说法是革命)的勇气-----它的老师也不会有。

 

今天谈论明清,很多人喜欢用“天崩地斥”来形容,其实,那不过是王朝的更替。真正的“天崩地斥”用来形容清末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更为恰当。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开始面对面的直接交锋,这时,我们才发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甚至精神层面,我们也处于守势。我们不仅船不坚,炮不利,连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有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竟然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对手。这使得原来知识分子为之立身处世的那一套价值、信仰和追求,趋于土崩瓦解而不知所措,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巨大的困惑之中。

 

此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这种转型,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成。

 

==========

 

结语:

 

过去:一部二十四史就是王朝更替史,变的是一家一姓,不变的是皇权专制。能称为革命的有二:其一,1911年辛亥革命。共和推翻帝制;其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种全新的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将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0 回复 笑臉書生 2010-7-25 14:44
非君之笔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7: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