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园种菜记 I.2: 咖啡渣的酸碱性 [2012/06]
- 被骗得差点倾家荡产 [2018/01]
- 美国学生的GPA(平均成绩点) [2012/08]
- 世界独一无二的哈佛玻璃花博物馆 [2013/12]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哈佛? [2012/08]
- 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原因——稚趣数则 [2011/05]
- 这样的老公还能不能要? [2012/12]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2012/10]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美国大学? [2012/08]
- 我送他几千美元,他为什么交给校长? [2012/12]
- 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也是“满脑子分数” [2012/06]
- 做中国人可耻吗? [2018/02]
- 一个人做弊,所有中国人背黑锅 [2012/12]
- 我把母亲看成一个不幸的女人(一) [2012/05]
- 起而行之,卫斯理华裔反歧视 [2021/03]
- 《夏令营》达人秀:融园种菜记 I.3: 融园积肥栏 [2012/07]
- Warrior Dash (骑士冲锋) [2011/06]
- 永远的地主和永远的雇农 [2012/02]
- 爱是芝麻——结婚十七年的感受 [2011/07]
- 融园今天的花 [2011/07]
- 白胖子拜年 [2013/02]
- 要不要敲锣打鼓来庆祝 一下啊? [2012/06]
- 一汪碧水一方天 [2012/11]
(二)乾嘉时期
乾嘉时期指乾隆、嘉庆二朝(1736-1820)。此期基本上处于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诗坛更呈现出新格局。其最突出的表现是诗学观念多元, 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创作活跃。如浙派出现了代表人物厉鹗。锺骏声称“吾浙派诗,至樊榭(厉鹗:而极盛,亦至樊榭而一变”(《养自然斋诗话》)。厉氏出身 寒门,一生布衣,其诗求新求变,重学问根柢,于审美情趣追求“清”,即诗思清深恬淡,诗境清幽冷峭,语言清净雅致。诗作以山水诗为主,借山水之境寄托性 情,消解苦闷,正如张世进挽诗所谓“平生山水心”。于浙派朱彝尊、查慎行之后别树一帜。此时期学唐者则为格调派,其代表人物为台阁重臣沈德潜。沈德潜的诗 学观明显承袭明七子,摹仿盛唐宏声大音,旨在补救王士稹神韵诗之清音。其诗风格平稳,缺乏个性。由于他重视诗的教化作用,故能反映现实。此外还有肌理派代 表翁方纲,欲补救王士稹神韵诗之虚空,而于诗中大量堆积典故,被袁枚讥为“误把抄书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违背了“诗缘情”的本质特征。
乾嘉诗学主潮为性灵派的“性灵说”。“性灵说”是当时进步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性灵派”的主将是袁枚,副将为赵翼。他们于诗主真情,重个性,尚才 气,既反对格调派模拟盛唐,亦排斥“肌理派”卖弄学问,并反对浙派用僻典代字,为维护清诗走上正轨、推进清诗发展、使清诗独具面目作出了重要贡献。袁枚诗 多写真情实感,以情感感人,并推重情诗。其诗具有独创性,不受唐宋诗格调的束缚,惟情所适;意象清新活泼,富于生趣。赵翼诗亦抒写性灵,胸中有识,富于理 趣,善发议论,亦诙谐有趣。另外性灵派殿军张问陶,沉郁空灵,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性灵派诗人成就较著者还有孙原湘、舒位及袁枚女弟子席佩兰等。
乾嘉时期不属于诗派的诗人更多。其中佼佼者,有与袁枚、赵翼同称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他思想较正统,诗颇具风骨,没有“性灵派”诗纤佻之弊。有被誉为常州“二俊”的洪亮吉与黄景仁。洪亮吉诗重气,擅古体,奇思独造,笔力沉雄,特别是被贬新疆时 之作尤多奇境豪气,与其豪宕狂放的个陛相符。但风格较单一,缺乏隽永之致。黄景仁一生狷狭寡谐,自称诗多“幽苦语”。诗则风格多样,古近体兼善,或清新俊 逸,或典雅精工,亦不乏沉雄豪放之作,无愧为天才诗人。广东则有岭南二家黎简与宋湘。他们上承清初岭南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家之风,成为清中叶诗坛多 样化格局的重镇。大体上讲,黎以峭奇胜,宋以雄豪胜。黎简、宋湘与洪、黄一样,都受到袁枚性灵说影响,于诗皆抒写真情,独创求新。黎诗多写山水,风格以奇 峭深警为主体,又辅以幽秀、瑰丽、隽妙,拔戟自成一队。宋湘比黎简晚死27年,曾目睹嘉庆转衰的社会危机,诗中颇多“骚屑之音”。其诗早期“学杜写景言情 幽秀一路”(陈衍《石遗室诗话》),且明快平易。后期远仕云南,得江山之助,风格转为雄宕劲健。此外,桐城派姚鼐以及开晚清宋诗运动之先声的程恩泽等,虽 属于思想正统的诗人,但也有自己的成就与贡献。总之,乾嘉诗坛百花争艳,是清诗的繁荣阶段。
(三)鸦片战争前后时期
鸦片战争前后期指道光、咸丰二朝(1821-1861)。清朝于嘉庆后期即由盛转衰,日渐腐败,终,于导致帝国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面临民族危亡,一批忧国忧民之士抒写了大量反映时事政局、忧国伤怀的诗篇,从而使清诗思想上具有崭新的内涵。此期诗歌以龚自珍为先导。龚氏首先 是一位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改革家,力主更法革新,开康、梁“变法维新”之先声。他于诗主张“宥情”,表现个性,又是对袁枚“性灵说”思想的深化。其诗 既反映衰世之现实,又抒写追求自由的心曲,诗风上承浙派胡天游一脉,语言瑰丽,气势豪放,意境奇诡,情感充沛,学问根柢亦深厚,兼才人与学者之长,被柳亚 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诗“开拓了前代诗人未有之境,是真正独具面目的清诗,成为晚清‘诗界革命’的先导”。其后的林则徐、张维屏、魏源、贝青乔、 姚燮等人之反映鸦片战争、讴歌民族精神之作,亦是充溢爱国主义的诗篇,较之清初反映抗清复明的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价值,艺术上亦各具特色。此时宗宋一 脉诗风仍在发展,如程恩泽、祁寓藻、何绍基、郑珍等人,为晚清“同光体”之前驱。鸦片战争前后时期诗歌的特征是诗歌与时代政治关系极其紧密,诗歌成为表现 爱国热情的载体。艺术上亦有所开拓,如贝青乔《咄咄吟》以诗纪史、诗注结合即前所未见。
(四)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指同治、光绪至清亡(1862-1911)。此期政治上最重要的运动就是康、梁维新派的变法维新。维新派代表诗人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
超、丘逢甲、谭嗣同等。其中以黄遵宪为先导,黄少时即“别创诗界之论”(《与丘菽园书》),后则兴起“诗界革命”。此派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或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又反对钻研故纸、“沿习甘剽盗”,而倡导“我手写吾口”(黄遵宪
《杂感》),使诗为政治改良服务。他们颇多出国远游者,大大开拓了眼界,诗作亦多辟异境,康有为所谓“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与菽园论诗兼
寄任公孺博曼宣》)。黄古体乐府诗最出色,确实是“我手写我口”。台湾诗人丘逢甲反映甲午之战与台湾被割之耻辱的作品多震撼人心,慷慨悲凉,被梁启超称为
“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康有为诗语言瑰丽,富于浪漫色彩。梁启超诗激情澎湃,气势奔放,亦自成一格。清末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女侠之作,巾帼
不让须眉,以奔放豪迈之情抒写革命之志,慨当以慷,甚是难得。而南社诗人如柳亚子、苏曼殊等,均亦不乏佳作。晚清诗派林立,影响较著者还有“同光体”,其
中又可分以沈曾植、袁昶为代表的“浙派”,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陈三立为代表的“赣派”。同光体主要学韩愈、黄庭坚,以陈三立成就最大。他
早年也不乏感慨时事、忧国忧民之作,诗风虽生涩奥衍,“然其佳处,可以泣鬼神者,未尝不文从字顺也”(陈衍《近代诗钞》)。此外,尚有以王阊运、邓辅纶等
为代表的崇尚汉魏六朝盛唐的湖湘派,以张之洞、樊增祥为代表的兼学唐、宋一派,以李希圣、曾广钧为代表的宗尚李商隐的西昆体,等等。虽然多属复古派,并非
一无可取。
以前论者对清代诗歌一度评价甚低,如文廷式谓“国朝诗学凡数变,然发声清越,寄兴深徽,且未逮元、明,不论唐、宋也”(《闻尘偶记》);粱启超则称 清诗“真可谓衰落已极”(《清代学术概论》),只肯定诗界革命,于此前各派各家皆予否定。其偏激而有失公正不言而喻。事实证明,清诗确实是中国古典诗歌光 辉的结局。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五四后中国古体诗基本上已走完了自己的路程,而为白话诗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