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园种菜记 I.2: 咖啡渣的酸碱性 [2012/06]
- 被骗得差点倾家荡产 [2018/01]
- 美国学生的GPA(平均成绩点) [2012/08]
- 世界独一无二的哈佛玻璃花博物馆 [2013/12]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哈佛? [2012/08]
- 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原因——稚趣数则 [2011/05]
- 这样的老公还能不能要? [2012/12]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2012/10]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美国大学? [2012/08]
- 我送他几千美元,他为什么交给校长? [2012/12]
- 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也是“满脑子分数” [2012/06]
- 做中国人可耻吗? [2018/02]
- 一个人做弊,所有中国人背黑锅 [2012/12]
- 我把母亲看成一个不幸的女人(一) [2012/05]
- 起而行之,卫斯理华裔反歧视 [2021/03]
- 《夏令营》达人秀:融园种菜记 I.3: 融园积肥栏 [2012/07]
- Warrior Dash (骑士冲锋) [2011/06]
- 永远的地主和永远的雇农 [2012/02]
- 爱是芝麻——结婚十七年的感受 [2011/07]
- 融园今天的花 [2011/07]
- 白胖子拜年 [2013/02]
- 要不要敲锣打鼓来庆祝 一下啊? [2012/06]
- 一汪碧水一方天 [2012/11]
同很多中国的学校一样,这家私立高中分班的最基本标准是成绩。但与很多中国学校不同的是,在成绩之外,该校的任课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进行调整
每年秋季,这所高中都会安排一次入学考试,考试分成三个部分: 数学、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参加考试的是那些希望到这里上学的八年级在校学生,这次考试的成绩便是新生入学分班的基本依据之一。学生以前没学过的课程,如世界历史、中文等,都会按照这个成绩分班。
入学考试以外,考虑到有些课程,如数学、英语、西班牙语、中文等,有些学生在初中甚至更早就学过,不希望来这到所学校后从零开始,学校还会安排几次具体课程 的分班考试,考试的成绩,也是新生入学在某些具体课程中分班的基本依据。如果某个学生某门课程分班课程表现非常好,他会被直接分到该课程二年级甚至三年级 的快/精英班中。我的二年级中文快/精英班里最初就有两位这样的一年级新生,其中一位因为不太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很快便转到一年级中文快/精英班里,留下的那位学生,第一个分学期的前半段,似乎有些吃力,第一分学期期中的成绩是B+;但他很快便适应了这个班的进度,成绩也从B+ 提高到A范围里。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学生,因为以前在中国一直读国际学校,没有正式选修过中文,这里的老师经过他的同意,直接把他分到中文大学预修课程考试班里,参加中文是母语的大学预修课程考试。这种把一年级新生直接分到二年级或三年级甚至大学预修课程班的情况,在西班牙语的学生中更为普遍些,因为美国好多中小学都开西班牙语,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修过七八年的西班牙语了。
新生入学后,最初几周里,如果感到不适应所在的班级,分在快/精英班的学生,如果觉得跟不上,可申请转入慢/普通班;同样,在慢/普通班的学生如果感觉在慢/普通班吃不饱,也可申请转入快/精英班。
一年级过后,各门课程的分班便主要依照学生本学年在该课程中的表现了。那么,什么样的成绩决定一个学生在某个课程的什么班呢?我们再回到前面Kevin的申请,Kevin说他可以留在快/精英班,其理由是,他前面三个“分学期(Quarter)”的成绩都在B+以上(实际上是B,他说的有点不属实),第四个分学期目前的成绩是A-(实际上还是B),有资格和能力留在民/精英班里。无论Kevin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从他的申请来看,至少在他的印象里,似乎B+是一道分水线,似乎各个分学期的成绩在B+或以上,就可以分在快/精英班。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不完全是!尽管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觉得学校有统一的规定,但大家说法却不一,有的说是B,有的则说是B+,还有的说是A-。我翻遍了我能看到的这家学校所有的文件,发现该校对具体的分班成绩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分班的成绩标准由各个系(相当于中国中学的教研室)自行决定。各个系里的规定也不一样,就我所知,外语系一直强调要前三个分学期成绩均在A-以上,而历史系则有B+之说,很多系里甚至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有明确的说法,具体执行起来,任课老师也不一定完全遵行,成绩之外,任课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分班结果做个别调整。
以历史系为例,历史系从二年级便设有欧洲史的大学预修课程,通常一年级下半学年分班的时候,各任课老师就要决定谁能进入预修课程班。历史系曾有明文规定,只有那些在快/精英班前三个分学期的成绩在B+及以上或在慢/普通班A-以上的学生,才能分到欧洲史大学预修课程班。
但实际情况是,历史系开设的三个二年级欧洲史大学预修课程班,如果严格按照前面三个分学期的成绩分班,很多学生都会被排除在大学预修课程班之外,那三个大学预修课程班就可能没有足够的学生。因为这家学校对每门课的学生成绩分布有明确的规定,在快/精英班中,得A的学生应该在1/4到1/3之间,B+虽没有太多限制,但若三个分学期成绩都在B+及以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挺有难度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对于那些在本学年成绩不理想但又想进大学预修课程班的学生,历史系还要求任课老师考虑他们的基础学术能力测验(PSAT:Preliminary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成绩,同学术能力测验(SAT)一样,这个测验包括数学、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三种。历史系分班时主要考虑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两项成绩,如果这两项成绩比较好,也可以考虑把他们分到欧洲史大学预修课程班里。
这个分班标准的的确定和实施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校和很多老师都认为,新生入学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适应阶段,尤其是在第一、二个分学期,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成绩可能并不理想,如果第一学期的成绩低,而第二、三个学期成绩提高了,就可以考虑允许他进入大学预修课程班。
除了各种硬性的成绩之外,任课老师也可以凭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分班进行调整,这种了解主观的成分更多些。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中文快/精英班上有一个学生,人很聪明,但中文成绩有一段时间一直是班里最差的一名,有时会得到C,严格按成绩分班,他该分在慢/普通班中。但他接受能力快,阅读面比较广,成绩不好的原因,一是有时不按时完成作业,一是性格大大咧咧,考试时丢三落四。如果把他分到慢/普通班中,慢班的进度和难度显然跟不上他的智力水平,他一定会觉得非常无聊,并极有可能因此不太遵守课堂纪律,考虑再三,我一直坚持把他留在快/精英班中,他在快/精英班中的表现,特别是口语一直非常出色。
与之相对,我的二年级中文慢/普通班中有两个学生,人不是太聪明,但肯用功,时常会超额完成家庭作业,上课还算活跃,成绩有时是B+, 有时是B-,这样的成绩,在慢/普通班里算是很不错的了。这两个学生也为此感到骄傲,甚至申请转入快/精英班中,我一直没有同意。因为,这两个学生一年级时也在慢/普通班里,成绩平平。其中一个,不知是不是不太适应中文这样一种与字母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还是不适应学校环境,我接手时,他的词汇考试通常只能对30%左右,他也不是不用功,生词本上,写得比谁都多,为此我没少给他吃小灶。对他来说,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能成为普通班的好学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一个,有多动症,一年级时总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有一次被在门外巡视的教务长看到,还受了不小的惩罚;一年级时,成绩一直是B或B-,而他也一直很满足。不知什么原因,到了二年级,突然换了个人似的,上课小动作少了,成绩也上来了。因为成绩还不错,第二个分学期结束后,这两个学生就要求转到快/精英班里。可是,我认为,他们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快/精英班中大多数同学都有差距,慢/普通班的教课方式可能更适合他们,就一直没有同意他们的申请。
有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也可以申请换班,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于那些成绩和能力都可以在快/精英班,却希望在慢/普通班的学生来说的。对于那些在慢/普通班,成绩达不到快/精英班的要求,任课老师也认为其能力无法适应快/精英班的学生来说,换班是一件挺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