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园种菜记 I.2: 咖啡渣的酸碱性 [2012/06]
- 被骗得差点倾家荡产 [2018/01]
- 美国学生的GPA(平均成绩点) [2012/08]
- 世界独一无二的哈佛玻璃花博物馆 [2013/12]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哈佛? [2012/08]
- 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原因——稚趣数则 [2011/05]
- 这样的老公还能不能要? [2012/12]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2012/10]
- 什么样的GPA可以上美国大学? [2012/08]
- 我送他几千美元,他为什么交给校长? [2012/12]
- 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也是“满脑子分数” [2012/06]
- 做中国人可耻吗? [2018/02]
- 一个人做弊,所有中国人背黑锅 [2012/12]
- 我把母亲看成一个不幸的女人(一) [2012/05]
- 起而行之,卫斯理华裔反歧视 [2021/03]
- 《夏令营》达人秀:融园种菜记 I.3: 融园积肥栏 [2012/07]
- Warrior Dash (骑士冲锋) [2011/06]
- 永远的地主和永远的雇农 [2012/02]
- 爱是芝麻——结婚十七年的感受 [2011/07]
- 融园今天的花 [2011/07]
- 白胖子拜年 [2013/02]
- 要不要敲锣打鼓来庆祝 一下啊? [2012/06]
- 一汪碧水一方天 [2012/11]
中国的高中生想上大学,凭的是高考成绩。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高考成绩就象高深莫测的命运之神,改变和决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尽管并不是所有高考成绩突出的人最终都能有所就,尽管高考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判,尽管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直接到海外留学,但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目前,高考依然是决定一个高中生通往大学的独木桥。这种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中国人在观察美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时,也情不自禁地要找出一个美国的高考来。于是乎,SAT 便被当成美国的高考引入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SAT越来越深入人心。
不过,SAT考试与中国的高考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有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在我看来,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SAT考试不是一锤定音式的考试,与这一本质上的不同相适应,SAT的考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小于中国的高考学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年多次SAT考试。
在美国本土,SAT一年有七次考试,分别在十、十一、十二、一、三或四、五、六月,考试通常在这几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其他国家,除了没有春季也就是三或四月份的那次考试外,其他考试的时间与美国本土相同。除了三或四月份的考试只有SAT I 考试以外,任何考生在任何一次考试中,都可以参加SATI 或最多三门的SAT分科考试SAT。任何考生都参加考试,只需提前三周报名即可,报名可以在网上,也可以通过电话或传统的邮寄的方式。
一年七次考试,对考生来说,不仅仅是方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心里压力大大减轻,至少考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唯恐考试那天出了什么差错,比如突然生病;女生可能还要考虑如何避开生理周期的问题,记得当年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一个宿舍二十几个人,每个人提前几个月就在算这个日期,那些最后没避开的,没入考场呢,斗志就少了一截。
考生不仅能自由选择何时考试,甚至能够选择在某一时间自己想考什么。他们可以针对某一门考试在某一段时间充分准备,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如果可以用军事术语来形容,考试制度本身就已经使考生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考生不会临四面受敌的窘境,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个个击破。甚至上了考场,考生仍然可以当场选择自己想考的科目。参加SAT分科考试的学生的考卷看起来更象厚厚的一本书,书中包涵了所有SAT 分科考试的题目,考试当天,不管报名时填写要参加哪门科目的考试,除了含有听力的语言考试以外,考生临场依然可以更改要考的科目,比如,考生报考的可能是数学一,但他忽然觉得数学二更容易,就当场改考数学二了,只要及时补交报名费,考卷评审和成绩发放的程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无论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在让考生放松之余,也都会让考生或多或少地培养考生的自主性吧?
第二,分数不满意,可以重考
在中国,通常只有高三毕业生可以参加高考,以前也听说过高二或高一的学生也有参加高考并考入比较理想的大学,我自己后来也常常用觉得自己在高二结束时状态极
好,如果那时参加高考,可能分数会更好亦未可知。但那个时候,高二参加高考是不合法的,学校和家长要伪造很多证件才行。另外,中国也很多复习生,但通常中
国的复习生多半都是高考失利,什么都没考上的学生,分数达不到理想大学的标准而重考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却是极少数。我上初中时的老师里,有几个都是考了几
年都考不上大学,最后被我们那里乡下中学招来作为民办老师,最少的一个,复习了四年,最多的一个复习了八年,还是一无所获。
美国的SAT考试,考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的时间,也可以选择随时重考SAT。因为SAT在高校录取中的的重要作用,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够以比较理想的分数申请大学,因此,如果一次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重考。美国高中四年制,很多学生高三的下半年就开参加SAT考试,高四的上半年再重考。
美国大学委员会有意无意中,也鼓励学生参加一次以上的SAT考试。从其官方网站所给出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倾向非常明显。比如从重考的成绩变化来说,大部分学生的分数会有所提高,少数会下降或不变,该网站显示,55%以上的高三学生在高四重考时,SAT成绩都有所提高,35%的人成绩有所下降,10%的成绩没有太大变化。平均下来,高四重考的总成绩比高三第一次考试成绩能提40分,越是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高的幅度越大;大约4%的学生批判阅读和数学会得100分或更多,只有1%的学生会丢100分或更多。
也许有人认为美国大学委员会设置一年多次考试,并鼓励学生重考,可能是出于商业的考虑,每多一次考试就多了一份收入,即便如此,考生仍不失为这种考试制度的受益者。因为可以重考,也因为很多人都重考,考生参加SAT考试的心理压力显然不会象国内的高考生那么大,考生可能把每一次考试看成一次练习,不用过于担心发挥不正常,就算一次发挥不正常,还有下次,考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参加考试或重考,也使得考生不会因为一次失利而产生十年寒窗付流水的绝望,甚至走上绝路。联想到近几年中国高考或中考后自杀频繁的现象,不知中国的教育改革者是否能从这项重考制度中得到些许启发。
SAT是美国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考生可以重考,但如果大学不承认其重考的成绩,这种重考也很难流行起来,也就难以起到缓解考生心里压力的作用。因此,与鼓励学生重考的实践相适应,美国大学委员会还制定了一项“分数选择”的政策,通过这项政策,尽管考试中心会把每一次的成绩都纪录下来,但学生有权选择向大学递交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大学委员会不会不经考生同意,向任何大学递交考生的任何成绩。这项政策,2008年以前,只得到了部分学校的认可和施行,允许学生不递交所有考试成绩,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者向该校递交所有SAT考试成绩。但2008下半年以后,要求大学接受并奉行“分数选择”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接受并奉行这一政策的大学越来越多很多高校都允许学生递交最好的SAT成绩。但因为目前仍然有些知名和热门的高校如康奈尔大学等,依然要求学生递交全部SAT成绩外,美国大学委员会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列出接受或拒绝这一政策的学校的名单,并继续声明决不违背学生的意愿递交任何成绩。
无论是否接受并奉行“分数选择”的政策与否,大多数高校都不会因为学生同是递交了好成绩和不好的成绩而对该生有所歧视,有些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则公开表示会忽略那些对申请者不利的分数,而把目光放在那些更能体现申请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学术潜力的分数上。
如果说能够灵活便利的考试和重考已经大大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应试心理压力的话,那么,“分数选择”便给考生轻松考试和重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只有当接受单位——高校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的考试失利而决定是否最终录取他,SAT才有可能摆脱象中国高考一样的一锤定音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