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胡松华展歌喉 夫人张曼如伴舞" 视频 引起的一段回忆
忙里抽闲,工作到凌晨,顺手的又溜吧一眼微信,点开了诗哥发的视频,“胡松华唱《赞歌》,老伴张曼茹伴舞, 最后大家都感动落泪了!”~~~得,这一下又了不得了,看完又是又哭了一大场…… 有很多东西藏在深深的记忆里,平日里没人提起,大概就尘封在记忆深处了,一旦不定是谁提起了哪一段,触动了哪根弦,那深层的记忆就会清清晰晰的浮现在眼前,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这话说起来,真是有一定的资历了…… 唉,说明白了吧就是年纪一大把了,提哪段儿都是回忆,说哪段儿都有故事,是因为身在海外的缘故?还是对青春的回忆?更是感触万分,跟着电视里的人物一起流泪…… 想起前一段也是听到贾作光老师去世的消息,竟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起来很多以前的往事,开车的路上下班去办事竟然pass过了出口,再折回来,绕来绕去,车子都抛锚了,结果叫了triple A,折腾到家都快夜里12点了……
说起胡松华、张曼如夫妇,我和张曼如的嫂子是同事,而且还是very close的那种,她就拿我就当小孩,我们开玩笑叫她妈妈 ~~~因为她是前歌舞团的歌唱演员,没事儿就对着墙壁吗吗吗~~~咪咪咪的吊嗓。张老师人很好,是个絮絮叨叨谨小慎微的老塔塔(我们背地里这样叫她),离过一次婚,后来就嫁给了张曼如的哥哥,老张,年龄很大了生了一个男孩,你就能想象出有多宝贝吧,儿子多动症,(是我们这样说他)可是让她们操了不少的心…… 张老师整天胡松华,老曼长老曼短的不离口。
老曼也是满族人,对胡松华可厉害了,胡松华怕老婆,老曼说一不二,胡松华那么有名,又在那种文艺团体,可就是被老曼制得服服帖帖的,看着这老夫妻一路走来到今天,相濡以沫,80多岁了,在舞台上还是夫唱妇随,相互扶持,实在是令人动容…… 借着张老师和老曼的关系,我还去北京老曼的家里和她学过舞蹈,目睹了这些名演员日常生活的一些琐碎,什么胡松华戴头套了~~中午必须午睡,谁也不能打扰了~~妻管严了~~老曼脾气很大了~~~那时老曼是在民族歌舞团(还是东方歌舞团?当老师)曾经在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做编舞和舞蹈演员,今天一看诗哥的视频,提到张曼茹脑袋瓜子一激灵~~~张曼如太熟悉了,二三十年没有提起来的事情了,一下子都浮现在眼前,可惜和我同事过的张老塔塔,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已退休,后来我出国就没有了消息 ……唉……看了这个视频又勾起一段前尘往事的回忆,看了夫妻俩的表演,好感动,又哭的稀里哗啦的了……
以下是微信里转播的内容,我做了编辑加了更多的图片,一起回忆老一代艺术家点点滴滴的艺术风采吧: 在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中,年过八旬的歌唱家胡松华与妻子张曼茹在舞台上共同演绎了一首《赞歌》。胡松华深情高歌,张曼茹尽情伴舞,这对共同走过五十多年婚姻生活的夫妻,感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和嘉宾。 
《赞歌》是一首经典的民歌,原曲取材于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胡松华经过修改,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歌曲的再创作。作为胡松华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在无数的场合被反复唱起。胡老师在现场动情地说:“多年来,对这首《赞歌》我是常唱常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回忆。”是啊,这样的歌曲,我们是怎么听也听不够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时代经典,因为歌声中有许多温暖的回忆。 
网络资料图:1980年胡松华和张曼茹在“独唱独舞”晚会上表演。 张曼茹奶奶的伴舞,让所有人为之感动。如此高龄,依然能像小姑娘一样,翩翩起舞。这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不离不弃,相爱,相知,相伴,相守……这不仅是在表演,更是胡松华与张曼茹五十多年幸福生活的缩影。 
这张1954年胡松华送别张曼茹的合影,被不少人误认为是《山楂树之恋》剧照。 一曲唱罢,胡松华老师哽咽着与大家道别,台下的观众和嘉宾都落泪了。一句“再见”,道出了对舞台的不舍,对青春的回忆,对人生的感慨。这种感觉,也许只有真正到了胡老师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胡松华老师和张曼茹奶奶,不仅带给了我们经典的艺术,更唤醒了许多温暖的回忆。谢谢所有留给我们感动的艺术家! 
1980年,胡松华和张曼茹在双人晚会后与著名电视导演谢添(右二)、青年演员斯琴高娃合影(右一)。 
胡松华喜欢画马,他更爱称自己是一匹“多情的老马”。 |
|
|
|
|
|
怎么贴腾讯视频呀? 文章没有校对,请朋友帮我纠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