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西湖还是游人头? [2013/10]
- 邱会作和吴法宪回忆录比较 [2012/07]
- 饿死数千万人是个反科学的大谎言! [2015/10]
- 劝君遇事多思考,勤用脑 (1) [2011/12]
- 不要买 Extended Warranty! [2011/11]
- 李天一被判10年冤吗 [2013/09]
- 深圳女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猫猫为何? [2011/11]
- “百鱼宴” 记实 [2010/11]
- 愚蠢的 AT&T [2011/12]
- 63的幸福生活 5 [2012/03]
- 西雅图一夫妇住豪宅领补助 [2011/12]
- “毛泽东承认长津湖之战惨痛失败的亲笔信”是伪造的 [2021/10]
- 白宫高官也行窃(和63的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中医凭什么一枝独秀? [2011/12]
- 大多数人的权益哪里去了? [2012/05]
- 63的幸福生活 [2012/03]
- 贝壳村里的夜蓝宫(外传) [2011/10]
- 情愿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 [2011/10]
- “百鱼宴” 后记 2 [2011/01]
- 63的幸福生活 4 [2012/03]
- 大牌的63 [2011/08]
- 63的幸福生活 3 [2012/03]
- 韩寒的支持者看过来,代笔的铁证找到了! [2012/03]
- 民族大英雄! [2012/10]
- 63的幸福生活 6 [2012/03]
- 63的幸福生活 8 [2012/04]
编者按: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中华诗词宝库中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其传诵之广,遍及中外。今年是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六十五周
年。我市长期致力于重庆地方史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专家周永林撰写了《毛泽东〈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的传诵及其论争》一文。该文揭秘了《沁园
春·雪》在重庆的传诵经过以及进步人士与国民党御用文人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今日本报节选刊发周永林老先生的文章,为读者再现《沁园春·雪》发表和传诵的那段历史。
《沁园春·雪》在重庆传诵经过
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中华诗词宝库中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该词写于1936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在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期间,将《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而传诵于世。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山城。9月6日,他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挚友柳亚子。当
时,柳为完成老友林庚白遗愿,正选编一本《民国诗选》。因林庚白原稿取材有限,柳亚子接编后,决定把诗选范围扩大。他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
征》。柳亚子根据世上流传的版本,抄了一份,请毛泽东校正有无错误。毛泽东当即在柳亚子的纪念册上题写《沁园春·雪》。柳亚子对毛词《沁园春·雪》十分推
崇,收到后立即和了一首,连同毛泽东原词一起送请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报社考虑到发表毛泽东原词须请示延安,只是将柳的和词在11月11日《新华日报》
上刊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都把1945年9月6日理解为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时间。实际上,《沁园春·雪》写成于1936年2月。1983年
12月《毛泽东书信选集》出版,内载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前夕(即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信称:初到陕北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
审正。该书编者对“填过一首词”一句,注明:“指毛泽东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
柳亚子与画家尹瘦石十分友好。11月10日柳亚子曾将毛泽东书赠他的《沁园春·雪》和他自己的和词一起,让尹观阅。尹瘦石索求毛词手迹,柳亚子慷慨赠与,并题跋文:毛润之《沁园春·雪》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其后,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主编吴祖光从黄苗子处抄得毛词《沁园春·雪》,决定在《西方夜谭》上刊出。标题:《毛词沁园春》:
毛词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尽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共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
妖娆。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欠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新民报晚刊》刊出的《毛词沁园春》在个别字句上与毛泽东书赠柳亚子的手迹略有出入。
12月28日重庆《大公报》将毛泽东《沁园春·雪》和柳亚子的《沁园春》一并发表。从此,《沁园春·雪》不胫而走,在重庆和全国各地广为传诵。
作者简介
周永林:1920年4月生于重庆,1936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期从事党的工商统战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之后,调重庆市政协负责文史资料工作,致力于重庆地方史研究。承担过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有:《重庆文史资料》第1~30辑、《重庆地方史
资料丛刊》第1~12集、《第二次国共合作纪实丛书》、《邹容文集》、《重庆“三三一”惨案纪实》、《卢作孚追思录》等多种文集,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项目
优秀成果奖,四川省和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03年被授予重庆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共产党员称号。
钻研毛主席诗词九旬老人用了43年
今年正值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六十五周年,我市长期致力于重庆地方史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专家周永林于日前发表了《毛泽东〈沁园春·
雪〉1945年在重庆的传诵经过及其论争》一文。看着这长达41页的文稿,很难想象这出自于一个90岁老人之手。在探访周老的时候,他侃侃而谈、声情并茂
地讲述了他花了近43年研究《沁园春·雪》的来龙去脉,用他的原话来说,“我就是一根筋,下决心要去做的事,就要去钻”!
契机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研究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周老:1967年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家整理收藏的毛主席像章,由于眼睛昏花,把杂物和几枚已经破损的小型像章混在一起倒入垃圾桶里,结果遭人
检举,解送市公安局法办,羁押在留待审查室。在审查室,我让妻子给我带来一部《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讲解》之类的小册子消磨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我
发现,那些讲解毛主席诗词的小册子,在对《沁园春·雪》一词的解说中,大都千篇一律地写着‘毛主席这首光辉词章,书赠柳亚子先生后,第二天就在重庆《新华
日报》上发表了。’凭我多年地下工作的经验,深知《新华日报》当时根本不可能发表毛主席的原词,所以,我暗自下定决心,出去之后一定要把毛泽东这首词章在
重庆的传诵经过考查清楚,弄个水落石出。
过程
记者:那后来是如何开展对毛主席《沁园春·雪》的研究的呢?
周老:虽然那次我在公安局被关了40多天后就给放了出来,但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被分配工作,成天无所事事。在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杨松青老
部长的启迪下,我决定到重庆市图书馆去读书度日。就在这一两年的时间,我研读了图书馆馆藏的有关毛主席诗词研究的专著,通读考查了1945~1949年在
重庆出版发行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和于斌的《益世报》,为后来从事毛泽东
《沁园春·雪》的有关史实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10月,我被调到重庆市政协,主要从事文史资料工作,从而认识了重庆师范
学院的一位老师,专攻重庆抗战文史的他和我谈到《沁园春·雪》这首词章当年在重庆的传诵和斗争,彼此非常契合,并合力完成了《沁园春·词话》一文,并在
1983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我又发表了《忆〈沁园春·雪〉的发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回忆〈沁园春〉咏雪词在重庆传诵时的一场斗
争》。1983年,随着国内先后出版了《毛泽东书信选集》、《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等有关图书,台北也公布了一些有关资料,进一步拓展了我对《沁
园春·雪》的研究视野,更加丰富了研究内容。
心得
记者:这么多年来一直研究这首词章,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周老: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年是《沁园春·雪》发表65周年,希望借由我的钻研,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首词章背后的真实故事,而且也希望年轻人能多读多看毛泽东的诗词,启迪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一代伟人及那个时代的正确认识。记者夏洪玲
志士仁人步韵唱和《沁园春》
毛泽东《沁园春·雪》见报后,在广大志士仁人中拉开了以《沁园春》为题,针砭时弊、步韵唱和的帷幕。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重庆地区总共刊出“唱和”词
章10首,外地刊出3首,总共13首。这些词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区大好形势的歌颂,对“蒋管区大后方”的揭露;表达了人民群众在“重庆谈判”之
后,要求国内和平,反对美国当局支持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发动内战的强烈愿望。
首先出来唱和的是崔敬伯。11月29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刊出崔敬伯的和词。12月11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刊出郭沫若和词。
沁园春崔敬伯
一夕风横,八年血浴,万里萍飘。看旌旗到处,惟余榛莽;衣冠重见,仍是滔滔。米共珠殊,薪同桂贵,早与天公试比高。抬望眼,盼山河收复,忍见
妖娆。名城依旧多娇,引无数雄儿尽折腰。惜蒿里鹑衣,无情点缀;泥犁沟壑,不解风骚。千载良时,稍纵即逝,岂是颓梁不可雕?天醉也,看今朝如此,还看明
朝。
沁园春郭沫若
国步艰难,寒暑相推,风雨所飘。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血浪天滔。遍野哀鸿,排空呜咽,海样仇深日样高。和平到,望肃清敌伪,解除
苛绕。西方彼美多娇,振千纫金衣裹细腰。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枪,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杜鲁门曾言:“美国有原子弹,乃上帝所付
托。”),欲把生民力尽凋。堪笑甚,学狙公赋,四暮三朝。
国民党围攻《沁园春·雪》
面对全国各地兴起的《沁园春·雪》唱和热潮。国民党顽固派最先不相信《沁园春·雪》是出于毛泽东的手笔,甚至造谣说,毛词《沁园春·雪》系柳
亚子“操刀之作”。继而由国民党内部,向各级组织发出通知,明令能够写诗填词的国民党员各做一首,然后从中挑出上乘之作,用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把毛
泽东比垮,利用他们在新闻媒体中的优势,向毛泽东、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这场由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上演的闹剧,从1945年12月1日由“老酸丁”在《合川日报》上拉开序幕,到1946年1月25日易君左在
《和平日报》的《和平副刊》上抛出《再谱<沁园春>》。历时1个月又21天,总共刊出词章21首,“读者来信”两封,“学术文章”一篇。他们
在“反帝王思想”的借口下,竭力诬蔑、丑诋。把毛泽东初到陕北咏雪之作,说成是“押司题笔”;把解放区说成是“封建割据”,“血浪天滔”;把人民军队说成
是“杀吏黄巢”,“拥兵自重”;把柳亚子的和词说成是“封建余孽”的“奉和圣制”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沁园春老酸丁
读《大公报》“转载两首新词”后,不禁酸性大发,词从中来,觉毛泽东先生风流自赏,忍作内乱,吾民何辜?吾民何罪……
万里长征,八载兵侵,一意萍飘。恁延安内外,恶意草草;大江南北,祸水滔滔。袭击国军,坐收渔利,强向尊前共论高。媚晴日,愿红装素裹,卖弄
妖娆。河山割据多娇,忍驱使健儿又折腰。笑花开百合,略输文采;数宗忘祖,自诩风骚。混世魔王,侈言解放,聚得猢狲着意雕。内乱苦,劝风流党首,解甲今
朝。
12月4日,由《中央日报》领头,在《中央副刊》上抛出由王新命化名“东鲁词人”和另一位名叫“耘实”的作者的两首词作。《和平日报》在《和平副刊》上抛出“三湘词人”易君左的词作。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易君左。
沁园春易君左
乡居寂寞,近始得读《大公报》转载毛泽东、柳亚子二词。毛词粗犷而气雄,柳词幽怨而心苦。因乏韵成一阕,表全民心声,非一人私见;望天下词家,闻我兴起!
国命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在这场闹剧中,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除了抛出大量词作外;还在12月4日的《和平日报》刊出董令狐和杨依琴的两封“读者来信”。
这两封来信分别是董令狐的《封建余孽的抬头》和杨依琴的《毛词沁园春笺注》。
董令狐在《封建余孽的抬头》一文中这样说道:“几千年来的王霸思想,很容易支配人心……连延安的‘领袖’也‘欲与天公试比高’了。一阕《沁园
春》,‘还看今朝’!抱负自然不平凡,却出现了秦始皇的面目!”董故意将《沁园春》中文句断章取义,说成是“几千年来的王霸思想”在支配人心。更将雄才大
略的毛泽东比成秦始皇。除了对毛词的恶毒攻击,董又将笔锋朝向部分仁人志士,恶毒攻击柳亚子,文章说:“柳亚子先生,过去曾经慷慨激昂地宣布过旧诗的死
刑,但又汲汲于作旧诗坛的盟主。”“柳亚子先生《沁园春》奉和圣制,顺嘴接文,诽谤古今,其实是封建残孽又一次的抬头而已!”将毛柳友谊说成是君臣关系,
故意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杨依琴在《毛词沁园春笺注》一文中,先说“毛泽东氏是长沙一师的学生,国文根蒂不坏,能诗也能词。观其近作《沁园春》颇有‘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的气概。原作有云‘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欠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口气真是不凡。”但笔锋一转,故意将古代的帝王将相拿来比附毛泽东:“项羽的《拔山吟》,汉高祖的《大风歌》,以之相较,
渺乎其小,何足道哉!在作者的意思,秦皇汉武的武功是可以了,论‘文’则还差一点;唐太宗、宋太祖‘风骚’不够;就是武功顶呱呱的成吉思汗,也不过是一个
不开化的野蛮人罢了。作者拿他们的事业私下和自己比上一比,结果觉得都不能满意。所以,接着就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况之余,盖以自负
也。”这是有意用古代狭隘的帝王观念强加于毛泽东,强加给《沁园春·雪》。至于从l2月8日连载5天的重庆《大公报》王芸生洋洋万余言的《我对中国历史的
一种看法》,也是做这样的比附。“近见今人述怀之作,还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翻身吧,中华民族!必竞于今,勿恋恋于古;小百姓们起来,
向民主进步……”王芸生后来曾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抄给傅斯年,并在信中说:“以见此人满脑子什么思想。”
进步人士的反击
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上演的这场闹剧,遭到郭沫若、聂绀弩等革命人士的迎头痛击。这一时期,志士仁人在重庆地区刊出驳斥“反帝王思想”的和词3首,文章3篇。外地批驳“反帝王思想”的和词3首,总共6首。大长革命人民志气,大灭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的威风。
1945年l2月8日,重庆《大公报》刊出王芸生洋洋万余言的《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的“学术文章”,在重庆《大公报》上连载5天;同时由上海、天津两地的《大公报》分别转载,歪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郭沫若在《客观》1945年第八期上“步毛泽东原韵”和了一首,对王芸生在重庆《大公报》上“反帝王思想”的文章和易君左在《和平日报》的“和平副刊”上的“和韵”,严加痛斥:
王芸生的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学术性的论文。他写出的“用意”并不是真的想向史学界提出一种新的历史观;而事实是想在历史批评的外衣下,执行他的某种政治任务……所以才把他的大文自行四处发表。
正当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大反《沁园春·雪》之际,柳亚子写了《答客难》一文:
他(指毛泽东)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人民的领袖,自然的领袖口气阔大,不同于勾章撤句的小儒,这是无可疑义的。人家看见他引了“秦皇汉武”和
“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便以为他有帝王思想,这完全是狗屁不通的话……20世纪是人民的世纪,只有人民的领袖,没有反动的皇帝。非唐薄宋,不正
是毛润之伟大的表现吗?《沁园春》说得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正告一般独夫民贼所专制的寿数已终,人民的世纪开始吗?
1945年12月,在重庆的王若飞将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利用《沁园春·雪》大反“帝王思想”的词作、文章,寄给在延安的毛泽东。毛泽东于12月 29日将这些词作转送在延安的黄齐生一阅,并在信中说:若飞寄来报载诸件,附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附一观。
在重庆的《新华日报》,根据毛泽东上述指示精神,于1946年5月23日转载锡金的《咏雪词话》一文前写了一段“按语”: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一
时唱和甚多。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诋,强作解人,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封建帝王思想。“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广州见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木
刻本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沁园春·雪》的天头上写过一段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
知这是写诗呵!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本文来源: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