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夫的涅磐

作者:瀑川  于 2022-3-22 11: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小说|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鳏夫的涅磐  (选自作者文集《渔舟唱晚》)

 

大姐往涂着一层绿釉的瓦盆里放了一大瓢棒子面,倒了半舀子水,先加点面肥。她把面和好后,盖上一块白布。等金黄色的面团鼓涨起来,再掺进碱水和糖精。她把炉圈放到炉盘上,架起生铁铸造的蒸锅。又从水缸里取了水倒进锅里,把笼屉放到锅上,再铺上一层沾湿了的屉布。然后把面团均匀地在屉布上铺平,盖上笼屉帽。为了节约蒸汽,又把几块浸湿了的搌布把锅边围紧。二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一屉丝糕就蒸好了。

 

大姐垫着手巾把蒸锅端了下来。这时卖豆汁的吆喝声已经传到院里。她又端着钢种锅去打豆汁。她把装满豆汁的锅放到炉子上,为了喝起来增加口感,还往里撒了一把棒子面。

 

她把小饭桌放到炕上,摆上一盘切成细条的自家腌制的芥菜疙瘩,点上两滴香油。还少不了一小碟大哥爱吃的辣咸菜丝。豆汁熬熟了。大哥穿着一身中式棉袄棉裤,戴着一顶蓝布棉帽子,嘴里吐着哈气,回家吃午饭来了。他说:“别看咱家没有钟表,你饭做的还挺准时。”大姐头也不抬,说:“天长日久习惯了,左不是吃喝拉撒这点事。”说罢就到街门口去喊孩子,“老环子,吃饭了,你就外边野去吧。”老环子的活动不出胡同的南口北口正负十几米的范围,他对母亲发出的声波具有天生的选频接收的特性。这时肚子里的咕咕声也告诉他,该回家了。

 

这是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一年下来,虽然见不到几回荤腥儿,但窝头、咸菜和豆腐渣还没断过。

 

大哥的名字叫刘万池,四十一二,在院子里不管怎么说也应当算长辈儿了。他的儿子和院里的孩子年龄相近,按理邻居的孩子叫他刘叔一点也不过分。大概是因为他和大姐的面像都很年轻,于是邻居们就心怀嫉妒地把他降到了孩子辈。大哥也不在乎,张王李赵崔,各有各的姓。反正都不是本家,又何必计较个称呼。至于大姐姓啥从来没人提过。直到发选民证那年,大家才知道了院子里大妈和大婶娘家的姓氏,比如赵大妈叫赵方氏,夫君姓赵,娘家姓方。大哥和大姐的儿子叫老环子,他们希望他像街门上的两副铁环子一样永久结实。老环子属鸡,从理论上说应当是1945年生的。吃丝糕的时候,他不足六岁。  

 

大哥在袜厂工作,月入三十元,三口之家并不富裕。大姐虽不识字,不晓得什么相夫教子的妇道。她却是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平日里她缝补浆洗,少有闲空。丈夫和儿子虽然穿戴老旧,但总是整齐干净。为了让一家吃好,她变着法儿地改换食谱,窝头、馒头、丝糕、金银卷、贴饼子、嘎嘎儿汤、杂面汤、肺头、猪下水。尽量在条件允许下,把日子安排得有滋有味。

 

闲着的时候,她会把老环子和邻居的孩子叫到一块儿说故事,以妖魔鬼怪的为多。大铁箅子下边有个大马猴,专吃小孩,只要有个孩子经过,他就会伸出大手把小孩抓进来,咔嚓咔嚓吃掉。让竖着双耳凝神聆听的孩子感到发毛,瘆得慌。

 

大姐对邻居们都很和气,没有过任何争执与过结。但是她有个爱骂孩子的习惯。尽管老环子老实乖巧,大姐还嫌不够。一手拿着苕帚圪垯,一手按着老环子的屁股。虽然打得不重,但骂得挺凶,用词古怪。比如“嘎崩儿的、长大疔的、挨刀的、死不了的。”邻居们看不惯,有时会说:“环子妈挺好的一个人,就是有个爱咒孩子的毛病。”

 

一天上午,老环子哭着从屋里跑到院子中间,嚷着:“我妈不行了。我妈不行了。”大妈、大婶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儿,过来一看。大姐口吐白沫,嘴眼歪斜,倒在炕上不省人事。有经验的说:“中风了。”于是赶紧叫人到袜厂把大哥找回来。大哥刻不容缓,把大姐背到东晓市诊疗所。大夫没要押金,立即抢救。没想到活生生的大姐匆匆地说走就走了。

 

大哥带着不大懂事的老环子,置了一口棺材,把大姐运回京东老家安葬。

 

回来以后,大哥照常上班,到了晚上才回家。然而他的精神状态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见人低头不语,有时还泪花花的。俗话说,人们最忌讳的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没想到这三样让他碰到了一件。贤惠勤快的妻子在人生的中途抛下他和孩子走了,让他孤零零地一个人把孩子带大,走完后一半的路程。

 

虽然大哥和大姐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不曾有过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也不曾有过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但是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他们的感情已经积累得十分深厚。他们没说过“达令,我爱你”,但是他们把爱深深地埋到了心底。

 

如今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他不再享有回家就能吃上热饭的福气了。自己生火,自己和面,自己铺炕。屋子还是那间屋子,但是他却感到小家已经坍塌,今后他就要在这尚存的另一半空间里过单身的苦日子了。日子过得好也罢,坏也罢,只要身边有个体己人,说几句贴心话,那就是造化,有奔头。唉!如今挺热火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清冷,叫他如何面对。

 

邻居们同情大哥的遭遇,经常劝他几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凡事得要想开一点,这不,还有个儿子陪着你哪。然而大哥还是转不过弯来,把那张他戴着礼帽和大姐穿着缎袄的结婚照挂到墙上,每天都要看上两眼。悲痛的心情持续了足有多半年。

 

老环子年幼,还不知道幼年丧母是多大的不幸,有时一个人在屋里用嘴唇贴着窗户纸吹奏从解放区刚学来的小曲。中午饿了,啃半拉窝头,就着两根咸菜和一碗凉水。晚上等大哥回来再吃晚饭。院子里的大婶、大妈有时会把他叫到屋里吃口热乎饭,喝碗热豆汁。

 

几个月后,院子里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穿戴得体,烫着头发的女人。老邻居对老环子说:“环子,你姑看你来啦。”他还不知道他有一位姑姑。听老辈人说,老环子的姑姑到北京后,没有着落,不小心误入暗门子一行。大姐虽不识书断字,但好面子,不想让人知道她有这么个小姑子。政府下令关闭妓院以后,姑姑从良,在麻线胡同安家,她还一直惦记着哥哥。这不,姑姑听说嫂子走了,来看侄子。她带老环子到红桥买了几个烧饼,临走还给他撂下几毛零花钱。后来,姑姑有时还给老环子买件衣服。邻居们对姑姑很友善,请她到屋里喝茶抽烟。老北京都知道笑贫不笑娼这么个老理儿。

 

半年多后,大哥和老环子的生活开始进入正轨,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都适应了新的家庭格局。大哥继续在袜厂当他的工人,老环子继续在胡同里玩耍,直到八岁上了小学,学校就在油勺胡同斜对面。上学以后,有了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陪伴,老环子开始进入一条崭新的童年轨迹。

 

那年夏天,胡同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位个头不高,肤色釉黑的小伙子拎着两个箱子直奔小院而来。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很好奇,因为他穿着一身军装。孩子们一下子围到大哥的小屋的外边,想看个究竟。原来这小伙子叫刘辉,乳名叫小刘头。他是大哥和大姐的大儿子,在部队锻炼了几年,退伍回乡了。敢情老环子还有个哥哥,还是个当解放军的哥哥,哇!

 

按说,阔别多年的亲生儿子前来看望,做父亲的应该摆酒设宴激动万分。然而大哥没有流露任何特殊的表情,他的心速还和往常一样,每分钟七十五下。几年的鳏夫生活已经使得大哥的心变得风平浪静。老环子见到这位哥哥倒是惊喜万分。小刘头知道母亲已经过世,父亲和弟弟过着孤单的日子,心里也不好受,在家里呆了两天就回县城开始交通警的工作。

 

听老人说,小刘头小时候和母亲不和,承受不了大姐的管教方式,跑出去当兵了。遗憾的是,他已经不能重新融入这个失去母亲的单亲家庭。次年,小刘头结婚后又带着妻子来看大哥,大哥的心潮还是高不起来。后来,没见小刘头再来过,也没听说大哥或老环子提到过他。鳏夫和大儿子之间的化学键越来越淡薄,以至于最后不再联系。 

 

大哥平日没啥嗜好。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历次的运动,不管是三反五反还是公私合营,都碰不到他。本来嘛,这些事跟他没有半点关系,所以他对时事政治没什么兴趣。下班回到院儿里,最多也就是传达个小道消息,什么栏杆市附近的面粉厂粉尘爆炸,哪位反革命的孩子捅了国际友人,哪儿有个拍花子拐走了小孩,等等。

 

家里虽然没了女人,但是大哥和老环子身上穿的衣服还是算整齐,似乎也没人注意到爷俩什么时候洗过衣服;没了大姐,父子二人也没饿着渴着,尽管没人知道他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说来也怪,日子虽然孤苦贫寒,但没听说他们爷儿俩有过什么头疼脑热。二人转的日子在无声无息地旋转着,大哥在缓缓地变老,老环子则像秧苗一样茁壮地长大。

 

不上班的时候,大哥也到邻居家去串个门,坐下来抽两袋烟,喝两盅茶。但是,他从不在人家家里吃饭。大哥平时不多说少道,也不在背地里说人。他的毛病是每抽完一袋烟都要吐一口痰,而且就直接吐在地上。好在当时家家都烧煤球炉子,时不时地要用火筷子擞一擞,炉子下边会落下一堆炉灰。小孩子撒了尿,大人吐了痰,都用炉灰来对付。这东西有点像活性炭,吸附性强,然后用笤帚把灰和痰一起扫到土簸箕里。

 

大哥有时也抽烟卷,但不大喝酒。他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爆小干鱼儿,比油盐店里卖的猫鱼儿大不了多少。把小鱼放到饼铛上加热干炒。这东西便宜,吃着也下饭,但是常常给院子里带来一阵难闻的腥味儿。街坊们也只好忍着,受不了时就到胡同去避一避。

 

院子里经常有人菜炒到一半,忽然发现酱油没了,于是急忙向邻居求救。可大哥却从来没有落到过这样窘迫的地步。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他从来不用酱油,二是瓶子里空了,他也就将就了。

 

从表面上看来,失偶的大哥变得孤独冷淡,可是他并没有坠入那种郁郁寡欢自闭式的心态。只要有结婚办喜事的,他都会随个份子,前往祝贺。有谁生病需要找大夫或者挂个号,他也会挺身而出,尽管他求助于人的时候很少。因此,大哥虽然单身,但是并没有置身于这个基层社会团体之外。其间,有人劝过他再找个老姑娘或寡妇,免得日子孤闷。大哥却不以为然,对他来说,重组家庭的心已经凉了。不就是个活法吗,好赖我也能活过去。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快活。

 

反右斗争那年的一个晚上,天气闷热。院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拿把扇子,在胡同里坐在小凳上聊天、乘凉。一个民警带着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走了过来,对大家发问:“有姓刘的没有?”

 

刘大哥连忙起身说:“我姓刘,刘万池。”民警指着身旁农民打扮的汉子,“你认识他吗?”借着路灯微弱的光亮,他认出自己的弟弟傻二头:“认识,他是我兄弟,刘万仲。”民警说:“行了,没什么大事。我把他交给你,你把他管好,别让他到处溜达了。”

 

原来刘大哥有个弟弟,半傻不苶儿,人家都叫他傻二头。傻二头的光头上有几个铜钱大的疤瘌。他光着膀子,腿上穿着一条黑布中式单裤,裤腰松松垮垮地挽个大褶儿,系着一根麻绳。脚上穿着一双露着大拇趾的布鞋。身上扛着一个脏兮兮的小帆布褡裢。这天他从乡下来投奔哥哥。到了红桥,感到肚子一阵咕噜噜作响,他饿了。不假思索地进了街角上的便民小吃店。要了二两白干,一斤炒饼。一个人坐下来,就着炒饼,喝起酒来。因为身上带的钱不多,和服务员争吵起来,于是被警察带走。

 

从此,两个男人的生活增加到三个,二人转变成三人行。不出几日,傻二头找了个糊口的营生。他挎着一个小布包,溜大街、串胡同,用一个顶端带针的小木棍,到处捡烟头。回来后,把烟头一个个剥开,把烟丝放到一张报纸上凉干。第二天,到天桥马路边,在地上铺块包袱皮,上边摆着凉好的烟丝。买卖,买卖,有人卖,就有人买。一天下来他也能挣出几斤棒子面来。傻二头基本可以自食其力,当然大哥和环子也容得下这个有着血统关系的客人。

 

傻二头有几件事让邻居们长了见识。一个是三伏天光着膀子带上发霉的棉帽子去公共厕所。小孩问:“二叔,大夏天干吗要戴棉帽子?”他说:“我拿出来把它撑撑。”有一天下大雨,有位大妈眼神不好。挡咸菜缸时,她发现刘家的门板上插着小半截木棍。她正琢磨是嘛玩意儿,忽然,木棍里喷洒出一道37C的水柱,弄了她一手。她这才恍然大悟,高声骂道:“谁他妈这么缺德,从门孔里撒尿。”原来他家的门上有个直径一寸多的圆孔。

 

傻二头每年都到哥哥家里住几个月,直到大跃进之后的困难时期。政府开始收容这些没有户口的闲杂人员,傻二头也在此列。来也好,去也好,大哥都不过问。直到后来,派出所有人送信说傻二头因病死在收容所。傻弟弟的死也没让大哥动心。

 

老环子在学校里学习顺利,按时升级,还入了少先队。1959年他考到第十一中学。老师知道他的家庭状况,每天下午派个女学生来他家一起做作业。他的学习成绩包括俄语都说得过去。没想到到了初中二年级时,他和同学打了一架,老师把责任算到他的头上。让老师气不过的是,人家有钱人的孩子打架是吃饱了撑的。你们这些连窝头都吃不饱的家伙怎么还不安分。

 

那时大兴县的天堂河劳教所刚刚建立不久,需要一批学员。于是派出所把老环子送去劳教。在老环子之后,百十来户人家的小区先后又有五个孩子步了老环子的后尘。奇怪的是,这些天真的孩子被送走后,竟然没有一位家长出来反对,他们忒相信政府了。从此大哥开始了独步闲庭秋夜凉的日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换个角度来看,儿子有人管了,他还省下一门心思,经济上也松快了。少了一个人的挑费,偶尔还能喝上两口。

 

十年后,大哥由政府安排搬到金鱼池的简易楼,给了他一个房间。不久老环子连同妻子和两个孩子被遣送到文安洼地,扎根农村。儿子远走他乡也没让大哥感到凄凉,走就走吧。眼不见,心不烦。

 

拨乱反正以后,天堂河劳教过的几个青年都通过各种途径把户口转到北京。按说,大哥孤身一人,又已退休,可以给儿子申请一纸回乡证。可是他每月只有三十元的退休费,一个人花有富余,五个人花就得拉亏空了。再说,一间十四平米的屋子,让他们睡到哪儿呢?于是老环子回归故里的打算只好告吹。

 

老环子有时会带着一家人来北京看望父亲,住上一两个月。儿子来了,大哥不拒绝。等到他们回文安的时候,他也不阻拦。他见到孙子、孙女也乐呵呵地流露疼爱之心,享受片刻天伦之乐。可是他没有为他们安排未来的能力。既然是办不到的事情,也就只好不办了。

 

当祖国正在迈进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的时候,刘大哥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毛病,呼吸急促,睡眠时爱打呼噜。晚上为了通风,他还开着门睡觉,同一楼道的邻居们只好把们关上,从而降低呼噜声的音量。

 

大哥终于熬到了那个晚上,呼吸越来越弱,心跳逐渐变慢,生命到达了终点。

 

邻居们说:“这老爷子挺有造化,独往独来,轻松自在。管得了的事不管,管不了的事不问。他静静地来,又静静地走了。”

 

他简直就是一位观众,从一个偏僻的角落观赏着这个硕大的社会舞台,阅尽人间春色。

 

从此憨厚老成的老环子成了一个断线的风筝,独在异乡,做了永远的异客。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6: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