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介词浅析

作者:瀑川  于 2022-4-20 07:2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语言文字|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2评论

 汉语介词浅析    (选自作者文集《爽籁清风》)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我高中时背诵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豪言壮语。本来也想将来英雄一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而废,还是加入到养家糊口芸芸众生的行列。我只想借用这句格言作为探讨汉语介词的开头。这段话里用到了几个介词,属于的“于”在这里相当于英语的to;临死的“临”相当于英语的nearto be close to; 献给的“给”可以理解为英语的to;为人类的“为”可以理解为英语的for

 

汉语介词的地位

 

说汉语的介词干吗要跟人家英语挂钩呢?因为我童年学习国语的时候,老师没刻意提过介词。到了初中学了英语,才建立了介词的概念。在英文里,介词是preposition, 简称prep。直接的译法是前置词。即它总被放在名词的前边,完成某种意思。前置词又称称介词,即它有类似于某种中介的作用。英语介词用法繁杂,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里掌握。

相对来说,汉语介词用法灵活,有时甚至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介词是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辅助作用,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关联。介词后需要与名词相连,介词后的名词又叫介词宾语。比如他在教室里看书,“在”是介词,“教室”是介词“在”的宾语。

汉语介词的概念不大明显,老师也很少专门强调。第一汉语词汇的运用十分灵活,一个字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形容词。比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第一个幼是动词,第二和第三个幼是名词。吾是代词,这里的吾又是物主代词。再如,“好”是形容词,但“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这里的好又是动词,还得读第四声。介词也常常如此,有时含混不清,很难把一句话里的介词明确区分出来。

第二,中国的古汉语简洁精练,因为汉语词性转换灵活,字和词的意思和类别可以通过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区分。有时候名词可以当成动词用,动词又可以当成名词,只须看他们要表达的意思。至于介词,在可有可无的情况下常常被省略掉。故而古文里一般很少用到介词。《滕王阁序》800多字里,只用了几处介词。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用到了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把话说全了,应当是“在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先生谪守到巴陵郡。”把介词“在”和“到”都给省略了。由于汉语的使用者习惯于此,他们知道范老先生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然而那些原本说英语人就会感到失落。说到了时间和地点,竟然找不到连接它们的中介?

 

汉语的灵活性

 

由于汉语的诗词和戏曲都有字数的限制,因此被偷工减料的也往往是介词。比如“明月出东山,苍茫云海间。”出的后边省略了介词自。苍茫之后又略去了介词于。完整的说法是“明月出自东山,苍茫的景象呈现于云海之间。”

对于熟练的汉语使用者,即使没有介词,他们也会驾轻就熟地明白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比如京剧《甘露寺》里的一句西皮流水“长坂坡救阿斗” 说全了应当是“赵云同志在长坂坡把阿斗给救了。”可唱词要是这么一改,乔国老就会为难,不管胡琴拉得多溜嗖,他也唱不出来了。要是有位英国人初学汉语,或许还会把这句唱词理解为长坂坡是位英雄,他救了阿斗。这样的理解完全符合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可是中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没人往歪处瞎琢磨。由此可见汉语的奥妙。

七十年代初,李双江将军以一首男生独唱走红。“小小竹排江中游”,里边也省略了“在”字。要是加上“在”字,“小小竹排在江中游”,七言变成八语,虽然语法严谨,但是唱起来别扭。此外省略介词的情况还有草上飞,云里走,窝里横,客死异乡,该出现介词的地方都把介词给省略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要是翻成英语的话很难省掉介词,Mister Xiao He is chasing Han Xin under the moon。中文的月下已经表示了时间和场所。如果非要说成“肖何在月下追韩信哪,”文理上也说得过去,只是显得罗嗦。尤其是用于一出戏的名字的时候,不大利落。汉语把“月下”置前突出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衬托出萧丞相急切的心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是译成英语的话的得加上好几个介词,不妨尝试如下,From the temple of Chilly Hill outside the city of Gusu。由此可见汉语的自由简约,而英语的用户则必须遵循既定的格式。

 

介词“在”的应用

 

汉语里用的最多的介词就是“在”了。以至于我的脑中产生过一个印象,汉语的介词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个“在”字。华字典里,“在”字有五种解释。其中之一是“介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为了意思明确,“在”还需和前、后、上、下、左、右等搭配起来,标明具体位置。比如“他在山上跑步”,“鱼在水中游泳”,“他在文革前死去”,“她在国外读书”等。“在”不像英语里的inonataboveunderbeforeafterbetween等,这些英文介词本身已经具备了位置里、外、上、下或先后次序的含义。“在”的使用体现了汉语的灵巧以及词与词间的有机组成的集体效果,从而做到“以一当十”。 

除了介词,“在”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存在,“他老人家一百岁了,依然健在。”比如在于,“一年之计在于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事在人为”和“驽马十驾,功在不失。”。“在”用于动词前边时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例如“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和“风在吼,马在啸。”“在”可以和其他的字搭配完成某种意思,比如在乎,“他装听不见,满不在乎。”;在意,“这东西很珍贵,你要在意。”;实在,“他这个人不滑头滑脑,挺实在的。”

“在”在古文里用得不多,古人似乎更偏爱于“于”。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泻出于两峰之间”,“访风景于崇阿”,“游于赤壁之下”等。直接用“在”的例子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汉语和英语的介词比较

 

其实除了“在”和“于”,汉语还有许多介词分别对应着英语里的counter part。唯一的例外是of, 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与of直接对应的介词。但相当于of的有归属助词“的”。比如,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把人民共和国强调在前,故而需要介词of表示所属。汉语则喜欢直去直来,不拐弯抹角,按顺序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这里的中华是物主代词,表示中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一般只能在名词的前边。而英语可以通过of把修饰放到后边,使句子的前后更加平衡,并且突出被修饰的名词。

汉语介词的用法很灵活,甚至在一句话里就有不同的解释。首先就说这介词“于”字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的意思,第二个于则是“比什么还”的意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于”有从或在的意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的“于”也有连接词比的意思。“苛政猛于虎也”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永州之野产异蛇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这里的于又有由于的意思,相当于英语的due to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和后本来可当副词或名词用,但是这里却可以理解为介词,相当于英文里的beforeafter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里的“自”也是介词,有从的意思。类似用法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马宏亮先生唱的“自从退休离海港”里的“自从”则相当于英文的since

“临”字也可作介词用,如“临死的时候”、“临走、邻别”,临相当于during near。再如例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跟你动手”,“你跟领导讲话要客气点”和“我跟你一起去”里的跟可以理解为介词 with。“我跟你一起去”也可说成“我同你一起去”,同又成了介词。“你跟领导讲话要客气点”也可以说成“你和领导讲话要客气点”,这里的和又可理解为介词。由此可见汉语介词像万花筒一样悠忽变换。只要说惯了口,大家认同,就约定俗成了。不像英语介词那么呆板教条,说一不二。

“没他这事还真办不成”,这里的没可以理解为没有,也可以理解为介词without 。这第二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完全是为了适合英国人的口味。对中国人来说,说没有他,离开他,缺了他就足够了,没必要非扯上介词。我管你介词不介词,把话说明白就行了。俗话说,那叫“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

 

“成”也可起到介词的作用,“他怎么把你打成这样”,“成”在这里相当于to,到某种状态。类似的用法还有“你怎么落成这般光景?” 然而“我把他当成厂长了”,“当成”则有以为或看作的意思,相当于as。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在文革前喊了多年的口号,“为”是介词,相当于for

沿着、朝着、顺着、向着、迎和背等都可用作表示方向的介词。比如“沿着一条小路走下去”,“顺着铁道走到西直门火车站”,“朝着正确的方向”,“向着太阳,向着自由”,“暖风迎面吹来”。分别相当于英文的alongtowardagainst。 

趁和乘有时也也可以理解为介词,他趁乱跑了出去。“何不乘此机会杀进城去。” 还有乘势、乘人之危。相当于英语的to take advantage of.

“开”用作介词有off的意思,比如挪开汽车、把手放开、离开家。“就”用作介词时有aton的意思,比如就事论事,就地处理。

“起”也可用于介词,说起那次运动,我的气儿就不打一处来。“起”相当于 about 。类似的用法还有“提起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打也能当介词用,相当于从,from,“打今儿起,我戒烟了。”

依照、按照有介词by的意思,比如“按照常理他不会这样。”,“按照”则相当于in the light of,或according to。“我看就按照你的方案干吧。”。根据、依据有介词onaccording to的意思,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然会腐朽没落。“照猫画虎”里的“照”有介词after的意思。

靠和近有near against的意思,诸葛亮命令马谡将军“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还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他靠老爹当了厂长”里的“靠”则有动词依赖(rely)的意思。倚天剑里的“倚”也有靠的意思。

处和处于用作介词使用时相当于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于他的地位,不可能理解百姓的苦痛。”这里的“处”相当于英语里的at

“诸”在汉语里有“之于”的意思,如“见诸人民日报”、“诉诸法律”、“付诸实施”。

把青春献给祖国,把四个现代化搞上去。“把”在这里当介词用,相当于英语的with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在用法上也可以被看作介词alongwith,再如随波逐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依相当于along相当于toward。“离天三尺三”的“离”字翻成英语可以是介词againstfromIt is only 3.3 feet from the sky.

“给”字有时也用作介词,“你给我进来”类似命令句,这里的“给”相当于英文的for,而且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把一切献给党”和“说给他听”里的“给”又相当于to

“由他起草的这个文件被大家选中。”“由”在此是介词,相当于英语的by。有趣的是中文的介词短语有时会放到整句话的前边,突出了这个文件是他起草的。类似的用法还有“这个问题应当由你来处理。”学英雄的时候人们常说:“由我做起。”由又相当于from

他途经上海来到北京”, 经有经过,via的意思。“风从东方来”,“从”的用法相当于from。类似用法还有,“经他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经”相当于after

 

“刘冰同志传达了关于林副主席叛逃的中央文件”,“关于”的用法似为介词,相当于About。“跨过鸭绿江”里的“过”相当于over

“以”用于介词的例句如“问征夫以前路”,这里的“以”相当于for;“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里的以又相当于with或者用。

“你别多心,他这是冲我来的。” “冲”在此相当于介词toward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乎”在此处的用法相当于“于”或“在”。

“这事对我来说不大好办。”“对”相当于to。把“对”当成介词的用法还有“对天发誓”,这里“对”又相当于介词短语in front of

 

带介词的成语

 

顺藤摸瓜、随叫随到、随遇而安、自上而下、从小到大、漫山遍野、乘人之危、乘虚而入、付诸东流、以一当十、以身作则、就事论事、迎面而来、背道而驰、自始至终、长缨在手、胜利在望、何以解忧、何去何从、倚老卖老、倚马可待、妇以子贵、依法治国、以粮为纲、在所不惜、随机应变、临危不惧、言不由衷、由表及里、设身处地、异乎寻常、四通八达、付诸行动、付诸实施、 逢傻必奸、以暴易暴、从早到晚、在商言商等等。

 

汉语介词的特点

 

汉语介词有时还带有主观或程度的含义。比如“你别冲着孩子撒气”的“冲”就有恼怒的主观成分,比“你别对着孩子撒气”要强烈一写。同时这“冲”字也体现了事件发生时间的短暂。

汉语里趁机的“趁”字隐含着两个独立事件偶然符合的出现几率,俗话说来早不如来巧,这来巧就是两个事件不约而同地发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趁似乎比英语的词作to take advantage of要巧妙,前者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巧合。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体现于英语用介词表达的事物在汉语里可以不用介词,比如without,汉语则爱说“没有”,或者如“舍我其谁也”用个舍。再如英语里的opposite,汉语则喜欢用对着。

英语用介词的地方在汉语里会被动词代替。比如 one by one 翻译成汉语可以是一个接着一个,动词“接”取代了介词by,还加了个“着”表示持续的过程,似乎寓意又比英语丰富。类似的用法还有“明日复明日”,day after day

汉语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隐性介词的情况。比如“殉国”由动词“殉”和名词“国”构成。但他们不是通常的动词和宾语的简单关系,它的意思是“为国捐躯”。里边有介词的成分,只不过介词“为”已经被吸收到动词“殉”里了。动词含有了介词的意思,在英语中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用法。隐性介词还体现于“间”的用法,顷刻之间,中日之间,学生间。每个“间”都对应着不同的英语介词,如inbetweenamong

本来我一直以为汉语里的介词是用“在”字以一当十,可是随便这么一翻,居然找出50多个可以被理解为介词的字或词。当然数目一多,就难免鱼龙混杂牵强附会。尤其是汉字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然而经过认真的思考,至少明白了汉语的灵活和特点。只不过说惯了汉语,从来没有仔细地咀嚼过。英语发展到今天让人觉得它是先设计后施工,语法相对来说比汉语严谨;而汉语则更像实践出真知,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像众手浇开的幸福之花。

不管怎么说,现在世界上讲汉语的人口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占15.22%。而讲英语的population仅占4.68%,屈居第三。我们当然可以谦虚,但也别忘记骄傲。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NO_meansNO 2022-4-24 09:23
有趣!
1 回复 瀑川 2022-4-24 21:43
NO_meansNO: 有趣!
谢谢您的兴趣。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13: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