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中国,每到一个城市,多会选择一些文物级建筑物参观,这次回到广州也不例外。这天刚好要到西门口拜会亲戚,于是重游陈家祠。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网上搜录)
入口,毎人收费10元。
祠前广场排坊。
正门前石狮子。
陈家祠正面。
头门大门上悬“陈氏书院”横匾,匾的四周,全是人物雕塑,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两边有石砌垫台,门前两侧立一对直径1.4米、连座高2.25米的石鼓。
门边对联。
两扇大门上彩绘河神。
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
砖雕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石雕。
石雕。
大门内设四扇双面镂雕屏风。
聚贤堂原是陈姓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地方。面宽五间27.84米、进深三间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后廊,梁架、驼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纹,后外金柱明间、次间装12扇镂雕屏风,稍间设花罩,堂前设月台,石雕塑柱以岭南佳果为装饰,栏板嵌铁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复时重新烧制的。后进后堂及大厅三间原是安放陈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厅堂。中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各设高7米的木镂雕龛罩,后稍间设神龛,内设21级木阶放置神位、牌位。除中轴线主体建筑外,其他厅堂、廊庑、斋室、厢房等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网上搜录)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以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
架梁用四柱、梁架、驼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纹饰。
堂前设月台及高7米的木镂雕龛罩。
上为木镂雕龛罩内香炉,下为建筑內窗花和门耳。
重现广州西关大屋内陈设。
嵌瓷展品。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大院中有棵米仔兰,香气芬芳。
岭南盆景。
长长的门廊。
长长的门廊。
后花园。
故事:许多游客参观陈家祠,在惊叹这座精美绝伦的传统建筑的同时,总会提出一个疑问: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是如何躲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这一劫的?导游通常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966年“文革”期间,陈家祠就停止了开放。因为古祠属于民间祠堂旧建筑,而且建筑装饰上,不少图案内容都是祈寿纳福、升官发财的题材,被列入封建“四旧”的范畴。
1966年6月,广州一批红卫兵冲入陈家祠破“四旧”,他们将供奉在后堂的一万余个陈氏牌位搬走,并点燃大火烧掉,又把广东民间工艺馆征集回来,存放于后院的两条清代石湾陶塑瓦脊被毁坏。还有一些红卫兵要爬上屋顶,捣毁古祠屋脊。
博物馆工作人员极力阻止,劝说要保留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最终让陈家祠闯过这一关。然而,破“四旧”高潮一浪接一浪。当时,市文化局属下的广州新华印刷厂获知陈家祠已经闭馆不开放,就立刻以赶印“红宝书”《毛泽东语录》为由,写大字报要求文化局将陈家祠拨给他们使用。
还没等文化局同意,工人们便把印刷机器搬进了祠堂,把厅室变成了车间……正是因为古老的陈家祠成了印刷“文革”刊物的重要红色宣传基地,红卫兵们也没有胆量进入古祠破“四旧”。
然而,陈家祠这座文物建筑长期处于工厂开工的状态,到了“文革”后期,经历近十年破坏性使用和风雨侵蚀,给其主体建筑留下许多隐患:地基下沉、屋顶漏水、排水渠道堵塞、墙体出现裂纹。更糟糕的是,1975年的夏天,一场强台风把聚贤堂屋顶上,一条清代烧制的26.7米长的陶塑人物脊饰摧毁。
1980年12月31日,广州市新华印刷厂终于从陈家祠迁出,将主体建筑交还广东民间工艺馆。(网上搜录)
在陈家祠前广场草地,居然有洋娃娃.........
下一辑继续介绍广州之旅。
徐福男儿: 保护得非常好,10元门票也不算贵。可惜对联是新撰的,恐怕老的已经被扫四旧了吧。
格物便是致知: 哇,广州好多地方关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