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禅

作者:whyuask  于 2011-1-3 09: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拈花微笑|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110评论

关键词:

禅为何物?拈花微笑。
花,世之极美;微笑,人之极美;拈花微笑,人与世和谐而愉悦,一瞬永恒,即禅。

今人比古人富足、多闻、和平、便捷,却不比古人快乐。人前匆忙、人后忧郁的都市人,忽然间以“禅”为时尚。可是禅从何来呢?
中国禅宗自认始于迦叶:“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一笑就是明悟。后来达摩把禅宗传来中土。
老外学“禅定”,其实偏印度禅。而中国禅自成宝库,在“戒、定、慧”中更强调智慧。这种风格,始自六祖(从达摩祖师传到第六代)慧能。
传说慧能本是不识字的农人,只在路上听人念《金刚经》,就此开悟,后来把禅宗发扬光大。

所以,若浅问何谓“禅”,只消体会花的美丽和短暂、与微笑心情的一瞬和长久,就抓住本义;
但若有兴趣多思考,则至少要通读《金刚经》。此经无关宗教或神,是饭后谈哲学。

“金刚”一词,取其犀利能断之意,指的是破除迷蒙烦恼的大智慧。而金刚经的哲学核心是“解空”(正确理解“空”)。
那么,为什么用如此积极的“金刚”作标题,来谈貌似消极的“空”呢?所以说,别忘了带着拈花微笑的愉悦来读它。

要正确理解“空”的哲学,先要看佛经几个常见概念:
缘:偶然性。条件的齐备。
法:必然性。规律、定理、自然法则。 
相:缘与法相匹配、条件满足规律所需,就产生具体事物和变化,然后能被人所感知观测到的现象,称为“相”。 
色:人通过感官感受到“相”。佛经有时特指眼所见。 

空:因为人只能通过感官感受到“现象”,而不是见到“本质”,而且现象来自缘法交汇,总会结束于条件的耗尽,所以相无常留,无可抓住,故说“色即是空”。 

若理解“色即是空”,再回头看“拈花微笑”:
我于世上遇到此花,是“缘”;此花在阳光雨露下绚烂开放又必然转瞬即逝,是“法”;
我在这一瞬看见她开得美丽,是她的“相”;我心里知道这美丽不可留,是“色即是空”;
我心里愉悦她的美好,而不抵触她的衰败,是“无所住处生心”。这便是“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慧能得以开悟的那句话。

最后说一下众所周知的典故:禅宗分“渐悟”和“顿悟”流派,始于慧能和他的师兄神秀。
神秀曾说:“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师们一般认为慧能的顿悟更高明。
可是,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若注重谁高明,若以为顿悟是捷径,那反倒是浮躁。谁与你有共鸣,就学谁好了。生俱慧根的智者毕竟是少数。
以我的智慧,无法直接体会大师的标准,反而觉得“时时勤拂拭”更有益。
正如在我前篇《鬼、死亡恐惧与平静之乐》一栏,borninheaven说“也有很多人懂那人生的道理,但情绪上无法接受”:
思想上的领悟是一回事;在情绪上能慢慢调适到“如镜照影”的平静之乐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禅宗所谓明悟之后的“骑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后还要牧养己心。
明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益于快乐人生的新开始。而我们“骑牛牧牛”的一生中会明悟很多次。

链接:
此经无关宗教神学,不必畏难或故弄玄虚,它开篇就描述释迦牟尼当日入城乞食、大家吃完、饭后讨论哲学,非常直白。只是古语词汇有限,需要今人体会。

我对金刚经一些词语的理解。

严肃的现代物理学:我们都知道“光的波粒二相性”,但当“弦论”把此推广到所有基本粒子呢?一切“存在”和“发生”就可以说是“相位”组合了。是否联想到金刚经的诸相非相?

不严肃的小说:表面上是仿大话西游的搞笑,内里是写人生的无奈和抗争,而骨子里写出了禅。对唐僧的定位,比西游记更丰满。
“从何而来?同生世上,齐乐而歌,行遍大道。万里千里,总找不到,不如与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万古长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两忘间。嗨!嗨!嗨!自在逍遥……”

发表评论 评论 (110 个评论)

6 回复 fanlaifuqu 2011-1-3 09:08
谢谢介绍!
8 回复 whyuask 2011-1-3 09:14
fanlaifuqu: 谢谢介绍!
谢谢来访,您最快
8 回复 在美一方 2011-1-3 09:33
不懂,好像不怎么好玩
6 回复 Cristal 2011-1-3 09:48
我有一个姑父,是研究禅学的。
5 回复 宜修 2011-1-3 10:01
思想上的领悟是一回事;在情绪上能慢慢调适到“如镜照影”的平静之乐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禅宗所谓明悟之后的“骑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后还要牧养己心。
明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益于快乐人生的新开始。而我们“骑牛牧牛”的一生中会明悟很多次。
4 回复 宜修 2011-1-3 10:1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回复 隔岸观火 2011-1-3 11:00
禅,就是打扫除。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8 回复 whyuask 2011-1-3 12:18
在美一方: 不懂,好像不怎么好玩
为什么?没觉得有啥复杂嘛。难道禅一定要显得很玄吗?
7 回复 whyuask 2011-1-3 12:24
Cristal: 我有一个姑父,是研究禅学的。
深有深的乐趣,浅有浅的受益,不一定要专门研究
7 回复 whyuask 2011-1-3 12:27
宜修: 思想上的领悟是一回事;在情绪上能慢慢调适到“如镜照影”的平静之乐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禅宗所谓明悟之后的“骑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后还要牧养己心。
明悟不 ...
嗯,我觉得这不是啥很玄的哲学
13 回复 在美一方 2011-1-3 12:28
whyuask: 为什么?没觉得有啥复杂嘛。难道禅一定要显得很玄吗?
"人与世和谐而愉悦,一瞬永恒,即禅",怎么一瞬就永恒了呢?
7 回复 whyuask 2011-1-3 12:33
隔岸观火: 禅,就是打扫除。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所以跟鸡毛掸的“掸”很象是吧
6 回复 隔岸观火 2011-1-3 12:55
whyuask: 所以跟鸡毛掸的“掸”很象是吧
这个禅具我都差点忘了。现在都是用吸尘器,很少用到那玩意。我得把鸡毛掸做个备忘录,以后好写点什么给后人看看,因为他们可能永远也用不到这玩意。
9 回复 whyuask 2011-1-3 13:03
在美一方: "人与世和谐而愉悦,一瞬永恒,即禅",怎么一瞬就永恒了呢?
对一个人而言,所谓永恒也只是心里永远的留住。心里记住了这一刻的美和愉悦,而不因为下一刻花的衰败或人的无常而忘记愉悦或否定美,那么这一瞬就会永恒。体会一瞬与永恒的关系,使自己常处愉悦,就是禅,我是这样理解。
9 回复 lilly13 2011-1-3 13:14
我信佛,却不懂佛理。受益匪浅。
7 回复 whyuask 2011-1-3 13:28
lilly13: 我信佛,却不懂佛理。受益匪浅。
谢谢来访。您如果想细读佛理,我推荐您读《人间佛陀》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118.htm
于淩波居士的文章,算得上正本清源,很朴素的介绍基本概念。
7 回复 lilly13 2011-1-3 13:31
whyuask: 谢谢来访。您如果想细读佛理,我推荐您读《人间佛陀》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118.htm
于淩波居士的文章,算得上正本清源,很朴素的介绍基本概念。
谢谢。
8 回复 点点星河 2011-1-3 14:42
字字珠玑,弓虽丁页。
9 回复 whyuask 2011-1-3 14:46
点点星河: 字字珠玑,弓虽丁页。
谢谢夸奖
5 回复 混水狼外婆 2011-1-3 15:42
谢谢介绍!

神秀和慧能两偈中的菩提并不完全等同。菩提(Bodh) 就是印度文的“智慧”。神秀所说的菩提是树名而慧能所说的菩提是境界。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就是“证得菩提”。禅的梵语是dhyana,英文译为Zen,意思是冥想。禅修肇始于古印度人的瑜珈实践(精神集中的修炼),其方式是把心思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以止息心的烦乱,籍此得到无我的澄明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佛教传统中将“智”和“慧”区分开来。有所谓“弃智尊慧”的看法。因为有人认为“智”偏重理性、逻辑的思维,而容易陷入“我执”的误区。因此主张人若要进入涅槃的境界,需经过“灰身灭智”。“慧”(印度文对应的词是“般若”,prajna;日本有僧人认为般若就是空或悟空)指的是透过直觉产生的一种“见地”、“洞见”,是大乘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

有趣的是神秀和慧能对于作为大乘佛教共通法的“戒、定、慧”亦有不同的看法。神秀的解说是“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慧能则认为如此实践法可接引大乘徒众,却还不是最上乘的心法。慧能的定义是:“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123... 6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7 08: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