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无选择的偷听者 [2011/10]
- 长城脚下的果农和他们的农家饭 [2011/08]
- 古城西安—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 [2011/07]
- 中国“凶妈”论可以休矣! [2011/01]
- 古城西安—想说爱你不容易(下) [2011/07]
- 时光飞转,李家公子已经能开车啦? [2011/09]
- 她说她不是杂种,我说她是纯种的叛逆 [2011/04]
- 从黄西的成功说起 [2011/12]
- 我那“淫牛”老弟和她的“野蛮女友” [2011/05]
- 早恋与剩女 [2011/12]
- 迷失的高低杠之恋 [2011/04]
- 我的教练,我的忘年交 [2011/03]
- 都是“宁静千年”惹的“祸” [2011/03]
- 五分钱能买来的快乐 (老北京胡同篇 9) [2011/01]
- 北京国子监—古代的党校 [2011/08]
- 优雅地活着真的很难吗? [2012/01]
- 见底很容易,见底很管用 [2012/05]
- 北京妞儿招人讨厌吗? [2010/12]
- 那份坚持,可爱又可怕 (老北京胡同篇 10) [2011/01]
- 你参加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吗? (老北京胡同篇 12) [2011/03]
- 20年围城内外 [2011/02]
文化有故乡吗? 我第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在香港, 那个被英国殖民了150年的地方。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个月,香港的人们就会在小区里搭戏台,总有那么一天人们要在戏台上唱一个通宵的戏,在门前摆贡品。我刚到的那一两年,我总以为是八月十五的前奏,还琢磨着这是为了点什么呢? 后来好奇地去问了一个当地的姐姐,那姐姐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能不知道呢? 这是中国的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我还真的不知道,最起码北京没有人过。接着,她给我讲起了盂兰盆节的故事和香港人过节的习俗。盂兰盆节又叫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不是香港的地方节日。后来,我慢慢发现,香港人除了殖民文化以外,中华文化也根深蒂固地镶在了他们的骨子里不管他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一次,陪一个澳大利亚来的教授参观“香港故事”,一个讲述香港百年历史的展览。那里记述着中国最早的婚俗,市井交易,渔村生活。我和教授聊着“我有时很困惑,为什么香港人在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大陆更珍惜中国的文化。”教授的一句话,让我反复印证了很多年,他说:“当人们离开了文化的本土时 ,往往会更在意她。”
那么,文化的本土就是她的故乡吗? 中国文化的本土是在中国大陆吗? 在本土的人一定更懂她吗?再一次认真地想这个问题是在日本仙台。那年我们有一个外科会在东北大学。那天下午,我去新干线,想问一下第二天去东京的车票,遇见了同会的一个台湾小哥哥。于是,我们相约晚上一起过一下日本清酒的瘾。小桌上的木盒子里乘着冰块儿,蓝色透明的酒具里乘着晶莹剔透的清酒。台湾小哥哥也是个外科医生,“我们从现在起忘了我是台湾的,你是中国大陆的行吗?”这是坐在小桌对面的他说的第一句话。“好”我说。接着他告诉我,他来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小石碑,他说他在那块石碑前看了很久。“你知道吗,那上面刻着中国的一首宋词,那是曾经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的。在异国他乡看到它,很亲切。”我忘记了那首词的名字,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心往下,失重的那一沉。我为什么没看到呢? 我们的小学课本上都有什么?接着他和我聊起了中国的字。他说,他很为中国字的简化痛心,他告诉我,那不单单 是把字搞简单了,那是把中国字的一种文化弄丢了。“一个繁体字,很多时候是一个故事,简化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脸上露出的惋惜是我在大陆同龄人中没有读到过的。文化有故乡,那是孕育她的那片土地,文化也没有故乡,因为我们都是她的载体,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我们是,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儿子是我所有故事的忠实听众。他来美国后刚刚过了语言关不久,就在中学里介绍过中国的春节。 到了高中, 他又组织了“Chinese club”,在那里,他把中国的风土人情用异国的语言传递给大家。在一个社区活动中,当看到他向领养了中国孩子的家长们,讲述中国农历的属相时,我欣慰,我培养 了一个新的中国文化的载体,在远离她本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