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分析

作者:深山兰  于 2012-3-20 04: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谈天说地|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


《隆中对》分析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第一次发表自己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和估计。那一段话被称为《隆中对》。

 

刘备问诸葛亮他想匡扶汉室,应如何办?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他首先对曹操的势力作出判断:“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说曹操“拥百万之众”,通常意思是指拥有百万的军队。但诸葛亮在这里是夸大其辞。曹操在那时还没有控制荆州。曹操后来在夺取了荆州后,把荆州的大部分军队和他自己的部分军队合在一起,南下长江,在赤壁大战时也不过有二十几万军队。曹操自己虚张声势说:他有八十万军队,也没敢吹说有百万军队。若这句话是说曹操控制的地区的人口有百万,那还是可能的。但这不符合这句汉语的含义。

 

诸葛亮说曹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这倒是很准确的。当时的汉献帝完全是个傀儡,曹操自己就代表了当时的中央政府。所以,在官渡之战时,就是地方的势力袁绍武装发动叛乱;而曹操就是执行平叛的任务。至少在表面是这样的。所以,诸葛亮很明智地告诫刘备:你没有能力和曹操直接交锋,只能躲避其锋芒。

 

诸葛亮接着说,孙权的家族控制江东已有三代,其实指孙权的父辈孙坚和其兄孙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指江东被长江和众多的湖泊围绕,这是险阻。人心倾斜于孙权。各种贤能之人都得到重用。所以,刘备也没有实力和孙权较量。

 

诸葛亮对荆州的地理优势和军事上的轻重的判断是很准确的。刘表又软弱无力控制。他劝刘备必夺取荆州。

 

接着,诸葛亮分析四川盆地的形势。民众和国家很富有。但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诸葛亮这是说,国家和百姓都很富足,刘璋不知爱惜百姓,刻薄对待其百姓。所以,诸葛亮得出结论是:四川的百姓“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里,要么是诸葛亮对四川刘璋治理下的形势完全不了解;要么是故意欺骗刘备,让他满心高兴。刘璋经营四川二十多年,国库丰满;百姓很富有。至少对当时地狱一般的中原而言是这样的。百姓对刘璋是很拥护的。真正刻薄对待四川百姓的恰好是后来入川的刘备和诸葛亮自己!这样看来,他说的四川中有多少人渴望换主人的想法,那只是一种想当然。

 

诸葛亮假设刘备夺取了四川和荆州后,要做的几条大部分都是外交上的努力,就是尽量减少外部的敌对。这些措施应当是无可指责的。

 

诸葛亮对于治理国家最重要的部分仅说了一句轻飘飘的话:“内修政理。”这像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诗人说了一句没有用的废话。至于该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诸葛亮半句都没有说。

 

诸葛亮设想将来的形势仅有四个字“天下有变”。什么叫“天下有变”?这是完全寄希望于外部的变化。我们推测:诸葛亮大概是指曹操及后代篡夺汉;或者是曹操控制的地区民众大规模造反。若这样的外部条件发生时,刘备就命四川兵分两路:一路经荆州北上。另一路出秦岭。这是战略出击。

 

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诸葛亮设想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谁敢不如何如何”。可能是诸葛亮想:非刘姓的人欲篡权,一定没有好下场。大概诸葛亮只记得王莽篡汉的结果。百姓,这里自然是曹操控制区内的百姓,更是对非刘姓人的统治深恶痛绝。所以,百姓才会都到大街上欢迎刘氏代表刘备的归来。若曹操控制区内的军队来了,百姓会怎么办?诸葛亮一点都不关心。

 

东汉末年,中原的混战,百姓几乎死光。曹操后来搜罗来的都是四处逃窜而幸存下来的百姓。对他们来说,经过那样地狱般磨练,刘氏王朝留给他们的只有噩梦。就算刘备对百姓比较和善,那些百姓还会观察刘备如何对待四川的百姓的。这些重要的条件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兴趣去注意。

 

诸葛亮接着说:若能是这样,则刘备夺取中原,易如反掌。

 

他的这一番话说得刘备心花怒放,感叹真正遇到了知己。

 

后来的结果呢?刘备和诸葛亮一起进了川。他们的军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刘备的人马几乎损失过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了(诸葛亮此时和刘备在一起,再说这次战争和他无关是无论如何都讲不通的)。就是最后刘备兵临成都城下,刘璋还有相当的势力。若刘璋下狠心作战,结果如何还未可知也。刘璋是个心肠比较软的人,他不想让百姓遭受更大的痛苦,下令投降。

 

这样的结果和诸葛亮最初的判断是有很大距离的。

 

控制了四川后,刘备对待四川的当地势力还是尽量重用的。对待百姓不是太好,但还是可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自己则是把四川的当地势力几乎都收拾了,仅留下唯唯诺诺的几个人物。并且苛刻对待其百姓。严酷法律。

 

在刘备把四川的多少万的子弟都送了死后,自己羞愧地无脸回成都,赖在白帝城死去。

 

诸葛亮不但没有看到形势的险恶,而是变本加厉,把四川势力极有代表的都予以打击。李俨和廖立都被诸葛亮收拾了。当初和诸葛亮一起制定法律的四川人几乎都丢官的丢官;被杀的被杀。“蜀中无大将”就不奇怪了。说四川人少,无人才,那更是奇谈怪论了。

 

他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决定北伐。可第一次出击就没有什么声响地溜回来了。一次重大的战役没有任何结果,按照诸葛亮自己制定的军法,其统帅应当被杀,至少不能再率领军队了。可诸葛亮仅把自己的官位削几级,继续控制军队。

 

诸葛亮是怎样治国的呢?他自己亲自突击检查低级官员的工作场所。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大将风度的人所不取的。他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造的营地中规中矩。这样的措施无法补救他的战略眼光的短浅。

 

诸葛亮手下的大臣仅为了活命而造反。百姓逃亡藏匿,拒绝当兵。他要求地方官增兵,人家设法不和他合作。到最后,诸葛亮感叹:“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惟仰锦耳。”刘璋统治下的四川是“民殷国富”;而诸葛亮统治了多年后,四川是“今民贫国虚”。这样的变化是谁导致的?诸葛亮要负全部的责任。

 

那些为诸葛亮辩护的人说是阿斗扶不起来。阿斗被诸葛亮像训斥小孩子一样训斥。对于诸葛亮的穷兵黩武,阿斗根本不敢吭一声。这还要怪罪阿斗。天下有这样的理吗?这还被说成是“君臣不疑”,阿斗疑诸葛亮又能怎么办?

 

这就是诸葛亮的能治国的表现?

 

诸葛亮《隆中对》中根本忽略了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态度和做法对国家势力强弱的影响这一点。他本人又苛刻对待百姓,这是他北伐几乎成为闹剧的根本原因。

 

说诸葛亮是战略家,那是很勉强的。说他是个不高明的战略家大概不为过。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3 18: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