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慢慢看(二):不容易理解的当代艺术 [2012/08]
- 法国菜 [2011/01]
- 巴黎慢慢看(三):不容易理解的当代艺术(二), 德国画家Gerhard Richter ... ... [2012/08]
- 核辐射的作用 [2011/04]
- 露易丝。拉贝的十四行诗,爱情(题目为译者所加) [2012/08]
- 巴黎慢慢看(一) [2011/11]
- 男生厨房 [2012/08]
- 绿帽子 [2011/04]
- 知识分子的精神(一):由徐怀谦之死说起 [2012/08]
- 知识分子的精神(二):不受国共两党待见的“观察”杂志_第三条道路 ... ... [2012/08]
- 一两句 [2012/08]
- 这一日(小诗一首,无韵) [2012/09]
- 资中荺:中国的文化复兴与启蒙 [2011/11]
- 资中荺:“初级阶段”说法理论上不成立 [2011/11]
- 资中荺:把“五四运动”与“文革”相提并论是非常荒谬的 [2011/11]
- 资中荺:腐败会必然产生又自然消失吗? [2011/11]
(以下内容节选自戴晴“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略有修改)
1935年,27岁的储安平投师费边社员拉斯基教授门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费边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古罗马统帅费边缓进待机的办法实现社会公有。受费边社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储安平热烈地主张并为之鼓吹的,是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用“辞海”的话说,就是“既反对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又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可以想象,这种反对,无论是从1928到1948,还是1949到1968——这正是储安平从19岁到57岁的40年间——总是令当权者恼火的,所以第三条路线的代表人物几乎从国共双方所编的史书中消失了。他们的为后人所识,只为他们的个人身份:哲学家,律师,记者等等,而他们的政治主张简直就如一茎小海草,完全淹没在中国农民意识的大洋之中。
抗战胜利时,一批号称自由知识分子的费边社信徒,正幻想着持枪的双方能色霁心平地一道坐下来讨论中国的民主政体。他们办了一份名叫“客观”的刊物,宣扬第三条道路。1946年初,储安平将刊物的中文名字改为“观察”,突出了主动精神,英文刊名Observer则未变。“观察”着手筹备是在1946年春天,向各种倾向,主要是自由的中间派学人公开征股。这些人中,并不见巨富者。这些人是匀出生活费来辟一处自己说话的地方的。他们的生活其实并无保障,但他们觉得还是得说话。
这里先对照一下国共双方对“观察”杂志的评论:
1948年11月24日。那天,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完成。黄伯韬兵团遭全歼。
“观察”社内乱作一团。就在前一天,一家夜报以“观察封门”为标题发表了内政部的“永久停刊的勒令”。社内的同人都知道,这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主编储安平此时不在观察社。“观察”的员工一面焚烧往来信件与名册,一面电告本埠的分销户直接到印刷所去提取刊物。同时,提前将外埠的分销户和直接定户的刊物付邮。
下午四点,林元、雷伯龄等人正忙着打最后一包“观察”,以交火车运南京,三名公差闯入,自称受警察局、社会局、警备司令部派遣,执行“勒令永久停刊”命令。勒令全文如下:
查观察周刊,言论态度,一贯反对政府,同情共匪,曾经本部予以警告处分在案。乃查该刊近竟变本加厉,继续攻击政府,讥评国军,为匪宣传,扰乱人心,实已违反动员戡乱政策,应依照总动员法第二十二条及出版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予以永久停刊处分。相应电请查照办理,饬缴原领登记证送部注销。
在停刊后11个月,经中央批准,“观察”复刊,储安平仍任主编。虽已极力跟上新社会的步伐,仍逃不了改组的命运,于1950年5月16日改为“新观察”,从此不见储安平与原“观察”的一点痕迹。
在1957年6月1日储安平在统战部座谈会上做“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党天下)”的发言。6月6日,章伯钧等六教授讨论鸣放形势(史称“六六六”事件)。6月8日,人民日报社发表“这是为什么”,反击那些“自投罗网的反动阶级”,反右正式开始。
对国民党认为通共匪的“观察”,1957年“光明日报”是这样评价的(第三届总编辑对第四届总编辑储安平的批判(节选)):
“观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曾经起过很大毒害的一个最反动的刊物,储安平——“观察”曾是一个人民革命底最狡猾、最毒辣、最凶恶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