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后,需到警局报到。。。 [2013/10]
- 中国女人在纽约的故事 (五) [2011/03]
- 中国护照的尴尬 [2011/06]
- 法拉盛的中国男人(一)骗功 [2012/06]
- 善良美丽的中国女人 (一) [2011/04]
- 在中国,必须要学会的一些武艺 [2012/05]
- 儿不教母之过。。。 [2013/01]
- 摘 环 记 [2013/11]
- 在美国的投诉生涯:美国机构里的中文翻译 [2013/10]
- 中国女人在纽约的故事(-) [2011/02]
- 思维这个东西 [2013/03]
- 儿子在中国时的保姆。。。 [2012/07]
- 谁更黑?一个“小人物”的痛苦争扎。。。 [2012/03]
- 你我不相争, 因为我们是骨肉 [2011/10]
- 节俭的丈夫,仿佛要活到永远;挥霍的妻子,仿佛第二天就要死去 [2012/01]
- 在纽约的蜗居日子,那段难忘的经历。。。。 [2012/01]
- 朋友的邀请函,我才能祭拜我的亲爸。。。 [2012/09]
- 被相亲 [2011/12]
- 种的是菜还是树? [2012/07]
- 儿女是债? [2012/04]
- 少爷上岗记 [2011/07]
自己出生在一个民风非常强悍的地方,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在我幼年时代就被寄养在外婆家。阴错阳差吴方言反到成为我的第一母语。进到学堂里后,学会了普通话,也就是我们讲的国语。高中阶段,因为搬到父母所在单位居住,一个上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宿舍,周围环境使得自己很快又掌握了当地人使用的方言。
这是一个起事闹事和发配并存之地。贫穷落后无知愚昧,就像好吃懒做,是孪生的。也是一个非常“崇外媚沪”的城市。这里的“外”指的当然不是外国,是外地人。特别指的是那些从东北/山东等地过来,操着普通话的外来人口,是四九年内战期间,跟随其后的既得利益者们。这些人大都把持着当地政府各级机构的领导权。被泛指高干和他们的子弟们。
近两天看到村里面的兄弟姐妹们挂的片片断断,谈茅善玉谈沪剧。在此,我也来伽伽闹盲。上海话倒是不会讲,由于有吴方言的基础,听到是无障碍。当然,宁波腔还是浦东腔是分不清楚。江北腔调倒是清清爽爽,因为观闻多了,也是名人效应。“闷声大发财”形象杳然眼前栩栩如生。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名人做广告的原因吧,同时也要感谢香港媒体的新闻自由。
不毛之地,刁蛮遍地。第一枪开完之后,还被大量用作流放之用。当地不仅有过被贬的划圈老人,还有许多从上海内迁的工厂。所以当地有的工厂里面就算不是100%的上海人,也有高占80~90%的上海人。上海比例之高之多,也使得我有机会,见识到某些上海人现象,“嘬”与“嗲”。
上时纪八十年代末年,当地工人普遍工资还是三十六元五角,要养活一家三代十几口人的时候,一个上海籍岳母,说起来也可怜,按照中国传统,她的命,也只能做岳母,只生养了三位女儿。用上海话讲,“嘬”是作的来。单位分房,她一定要挑选最高层,八还是九层。不要想得美,不是电梯房。只是防止灰尘落下来。全然不顾常常停水的现实。当然她“嗲”上一“嗲”自有老公女儿当抽水机。三个女儿谈情说爱时间,居然向每个女儿的男方家,索要二万押金,还要彩礼另算。
上海岳母嘬到最后的结局:一个女儿远嫁他乡,乘火车要晃上一夜,结局凄惨。离异,唯一的孩子死亡;一个嫁给当地持农业户口的乡下小子。现在应该因祸得福发财了;一个私爬火车北上,流落到内蒙,甘愿为人女儿。。。
另一娶上海后裔为媳的媳妇,是会嘬会嗲。三十六计领会贯通运用到位。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人家小姐在进婆家门前,是从不嘬的;一脚进门才小嘬;两只脚进门大嘬;地位固定后,嘬死你。从甜面酱到辣糊酱,味道好吧。翻手为云覆手雨,进到屋里床上嗲死老公。曾经看到过这位小姐写给老公信函。九八洪灾,她老公去到大堤堵漏泻洪,小别信件,写得肉麻有趣是当然,自不用说它。但是利用“嗲”来编造事实,颠倒黑白,倒是一种本事。有哪位男人还能分辨清楚,自己何方神仙?通篇运用孩子的口舌,述说抱怨婆婆的丑陋和不堪。搬上大手,掐指一算,她的孩子满打满算才三岁多一点。这样的孩童,不是神童倒也可惜!
当然上面仅是各例,不能以点盖面。嘬和嗲使用恰当,还是一种家庭润滑剂,有利于家庭和谐,夫妻甜美。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