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将再度引发争议

作者:belgiumchina  于 2011-2-10 04: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诺贝尔文学奖将再度引发争议

                ·杨 明·

  每年夏季度假时从东欧到西欧,从北欧到南欧,也是书店文学畅销热络的时候,热爱读书的人在度假前少不了到书店买一、二本文学作品,在假期翻阅欣赏。在这段时间,直至年底前诺贝尔公布时,也正是相关工作人员和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瑞典皇家学术院的院士们忙碌的进修。

  诺贝尔奖创立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国际大奖中的著名品牌。每年公布的科学奖项包括经济学奖的筛选公布,虽然也会有人不高兴,但多数情况下是众望所归。

  但是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在多数的年份,尤其是近几十年,每次都会引发争议。这里供讨论的原因很多。例如作为小说奖,爱尔兰设立的英文小说奖是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今年获奖的是德国作家朱丽艳娜弗兰克,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一直在畅销。爱尔兰文学奖规定的只是小说用英文出版即可,所有懂英文的人都可以作出评价。而诺贝尔文学奖,其评选范围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一个作家全部作品。要从全世界在世作家中选出,而上述作品是用不同语言写成,并翻译成评选委员会能读懂的英文、法文特别是瑞典文。

  全世界那么多好作家、好作品,有哪些能被及时翻译成上述文字?这和让中国人每年或每若干年选出一本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中国观众可以评选观众喜爱的电影颁布百花奖,但永远选不出一本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大多数人不懂外国语,如果让人们推选译本,那是另外一回儿事。这个问题会同样发生在专家委员会身上。其实,中国作家中的一半以上都可以参赛入围,中国并不缺乏优秀诗歌或小说,但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中只有汉字家马悦然教授懂中文,一个人的判断不等于众人的判断。其他人的注意力和兴趣未必投射在中国人身上。另外,每年世界各个民族各个语种创作的优秀作品也的确很多能够获奖必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以荷兰语和法语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比利时作家雨果克劳斯,是我所熟识的,他也还是个知名画家,荷兰人和比利时人每年都推举他,但一直到他去年去世,雨果克劳斯也不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圈点范围之内。

  去年获奖的法国作家,我和他见过若干次面。他长年在南美,非洲、亚洲国家旅行、生活,写出过不少长篇生动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作家的荣誉。但是法国文学界,比利时、瑞典等讲法语国度的人们,也正是有人认为其作者是否应当获奖是可以讨论的。

  日本在过去有作家川端康获奖其作品的优美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在日本就有争议。

  以德语创作的格拉斯和另一位奥地利女作家,也曾引发争议和异议。荐通德语和汉语的波恩大学教授顾彬先生持激烈态度,他甚至认为那文学奖是垃圾,获奖作品也是垃圾。老顾的批评直率天真,像三岁的孩子无所顾忌人。他还说某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是水平不高,当然不是泛指,而是有针对性的切中时弊的批评。

  奥地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没有亲自去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领奖的她感到羞愧和意外。她的作品充满大胆而露骨的色情描写。其作品整体状况如何,顾彬教授作为德国人可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细数起来,以法语写作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在少数,当年给萨特颁奖时,他断然拒绝这份奖礼。我阅读了萨特法文版的文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结论是他可以做一流的记者编辑,二流的哲学家和三流的文学家,授奖和拒绝领奖很难说谁抢了谁的风头,萨特在政治和哲学研究方面的问题是并存的,更不用说他的文学创作。从这一点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届评选中是存在易于取巧时尚的一面。因为不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会,神尚有误,况人乎?

  同样引发广泛争议的是对以中文写作而已加入法国籍的高行健授奖。高行健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台湾出版中文《灵山》时长时期无人问津,只卖出数量不多的几本。英文译本在欧洲、澳洲特别是美国在颁奖之前和颁奖之后都引起广泛争议,法文版的责任编辑和我说,他们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出版社,风闻此书作者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投资成功,因而获利因为《灵山》第一个译本是瑞典本。让高行健成功首先是马悦然的愿望,其谋篇布局,在世界范围内颇费苦心,却最终如愿以偿。其实,高行健的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都可归入现代或当代艺术,其形式和手法当然不可能是十八、十九世纪以前那样,所谓和读者现代或当代艺术,不管以文学形式或以视觉造型为表现手法,都不是针对所有读者和观者的而是只是针对一个层次,一部分欣赏者的,而首先勿宁说的作者本人的尝试和趣味的满足,这些苦心孤谐的尝试和表达是一种独白和宣泄,如诗人的自吟独酌,先有高山流水而后有知音。马悦然应当是高行健第一个知音。在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风行几十年的欧美,上述作品不会引起强烈共鸣,司空见惯使然,但是对一部分汉语读者,仍然可能是新奇的。问题在于,高行健在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上的讲演辞,从内容到逻辑上,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果作者深思熟虑,另起炉灶,或许不会那么糟糕。

□ 寄自比利时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1 08: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