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语《金瓶梅》

作者:belgiumchina  于 2011-3-10 03: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波兰语《金瓶梅》

                ·杨 明·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没有民族疆界的。《红楼梦《金瓶梅》被成功翻译为各国文字是一个例子最近我在布鲁塞尔发偶然现发一本波兰语《金瓶梅》,没有感到意外。布鲁塞尔是国际城市,当然有许多波兰人。

波兰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波兰语是波兰的主要语言,事实上,波兰是讲官方语言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有接近98%的波兰人使用他们的母语波兰语。波兰语在与外来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如早期的拉丁语、捷克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古白俄罗斯语、俄语),而近年来,它已受到了英语的强烈冲击。现在波兰的语言也受中文影响。

事实上,中国和波兰经济文化的交流始终存在

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而他的另一部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读过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是一部情节曲折、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小说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这部小说为显克微支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参考吴健平的显克微支:血腥的暴政凄婉的爱情》)

鲁迅最早介绍显克微支。他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为了解中国人,欧洲人也开始翻译中国小说,波兰人译书《金瓶梅》,在法国和英国该书选为第一。

《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以前则是禁书,这书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刻写,袒露的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人性,以及封建帝制社会的种种现象,完全具备超过画作“清明上河图”的魅力,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奇书”。一方面,作者直面人生,洞达世情,暴露社会的腐败,透析人生的善恶;另一方面,在涉笔饮食男女时,特多秽词,惊世骇俗,被人目之为“古今天下第一淫书”,长期被禁。“金瓶梅》被禁,始于清初。

最早《金瓶梅》被禁是乾隆元年二月,“《水浒》、《金瓶梅》,诲盗诲淫,久干例禁。”实际上,第一次对文学作品的大规模禁止,在清人未入关之前便开始了。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指示对汉人的演义小说“停其翻译”。顺治九年,入关之后,对小说戏曲的禁令便有恫吓色彩了:“坛间书贾,只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它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通行业禁,违者重究治”。康熙二十六年,禁毁小说书目开为150余种,五十三年则复颁谕:“私行造卖刷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卖者杖一百,看者杖一百。”

《金瓶梅》既为“淫书之首”,而“向干例禁”,对它的禁令,是格外森严的。其实《金瓶梅》并不典型,首选当是《肉蒲团》、《株林野史》、《绣榻野史》等一批“非性不言”的作品。明朝那年头,写还不过瘾,非画出来不可,于是春宫图与秘戏蜂拥上市。在内容上,春宫写意,风花雪夜之类而已;秘戏写实,细致入微。这些书籍也在欧洲翻译和印刷。

《金瓶梅》的小范围解禁是毛泽东拍板的。1957年,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新刻金瓶梅词话》,重新影印了2000部。这2000部书的发行对象是:各省省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同一级别的各部正副部长。影印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两函二十一册,正文二十册,二百幅插图辑为一册。所有的购书者均登记在册,并且编了号码。1962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上的谈话中,又将《金瓶梅》同《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

《金瓶梅》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只有对财富和享乐的无休止的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歇斯底里的奋斗。但是食色性也;不仅在中国,在欧洲,法国人,波兰人在假期期间,他们还读该书消遣,态度轻松多了。

□ 寄自比利时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12 13: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