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鲁迅

作者:belgiumchina  于 2015-1-3 06:2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关键词:陈寅恪, 鲁迅

陈寅恪与鲁迅

              (比利时杨 明)

 

 



很少有人把鲁迅与陈寅恪的名字拉扯到一起,但他们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并立的泰山昆仑,在中国近代文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两者间的异同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出生和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苦难的中国,这两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家庭出身相似同船赴日本求学

迅与陈寅恪祖上在满清末年都有过悲剧性遭遇。鲁迅出生于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十二岁在绍兴三味书屋念书。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

陈寅恪出生于一八九零年。他的祖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因支持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害死。陈家由封疆大吏名门望族逐渐没落。陈寅恪十二岁去日本。他是由长兄陈衡恪带着同船旅行,一块儿去的还有鲁迅。鲁迅是陈衡恪南京学校的同学。他们都去日本留学。

   鲁迅早年在私塾和绍兴三味书屋学习,之后投考不需付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班和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学习,毕业后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留学。一九零二年四月到达,在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两年之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怀着当医生的美梦,想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诊的病人,战时还可以当军医。但是有一次在放映日俄战争幻灯片时,他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围看的中国人神情麻木无动于衷。鲁迅深受刺激,改变了学医的念头,决计从事文学活动,以唤醒和教育国人。

 陈寅恪的人生取向有所不同,但第一次到日本游学却和鲁迅同船。光绪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一九零五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一九一零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九一四年回国。一九一八年冬季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一九二一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先生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先生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的能力,尤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

 

鲁迅和陈寅恪相识,但交往不多

 

 鲁迅日记一九一五年四月六日记载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

 陈寅恪与鲁迅都和陈衡恪有关。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是著名画家,画学吴昌硕先生。是鲁迅的至交。他们是南京时同学,又同去日本留学,陈衡恪二十七岁,鲁迅二十二岁,陈寅恪十二岁。鲁迅用的印章,多出其手。鲁迅的五十七枚印章有六到七枚是陈衡恪的作品。周作人说,鲁迅和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的封面设计由陈衡恪题写。鲁迅陈衡恪交往二十年。鲁迅和陈衡恪在北京教育部是同事。鲁迅日记中有大量与陈衡恪的交往。陈衡恪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袖,陈寅恪回国后曾任蔡锷秘书

鲁迅对社会政治活动不仅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这从他弃医从文开始就很明确。这是陈寅恪和鲁迅最大的不同之处。陈寅恪对政治活动躲避犹恐不及。他说他和任何政党都没有关系,怎么查也是如此。陈寅恪更像一个纯粹的学者,而鲁迅终其一生则扮演了社会改革家的角色。

左联成立后,确立了鲁迅在左翼文坛的领导地位。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袖导师。左联内还有共产党的党团组织,领导权便是掌握在党团的书记手中,这点鲁迅也很清楚,鲁迅左翼文坛旗帜和盟主的地位,是因为他的影响和成就所致。他自己并不愿处于领导地位,同时左联也不让他去领导,直到他死后才奉他为神明,好似他是那时期的领导者。

    瞿秋白见过鲁迅。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有一段关于鲁迅思想转变的经典论述,一直为文学史界所引用,“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陈寅恪曾担任蔡锷秘书。

蔡锷,字松坡,湖南人。出生于一八八二年。一八九八年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时,深受在校任教的维新派人物梁启超谭嗣同赏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也到了日本。后来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又去日本,学习军事。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一九零四年回国,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官。次年调广西,历任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新军协统等职。一九一一年调云南任三十七协协统。十月月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后任云南都督。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委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陈寅恪在这一时期任蔡锷秘书。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图谋称帝时,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经日本抵昆明,十二月宣布云南独立,通电讨袁,并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屡败袁军。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后赴日就医,不久病逝。

 蔡锷一生短暂,但是轰轰烈烈,最著名的成功活动是一九一六年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诗文收录在蔡松坡集。

              陈寅恪与鲁迅有相同爱好,他们都写诗

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鲁迅写得诗不多,但是写得极好;收录在集外集拾遗。例如: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陈寅恪是旧体诗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爱好李白及李商隐诗,他特别推崇白居易。

 

陈寅恪不仅近体诗写得极好,尤其喜欢对对子。在清华教书时就以对联作为试题。其中有一个只有三个字:孙行者。答案应当是祖冲之。

一九二六年秋赠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的对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内容十分幽默,指述康有为梁起超和末代皇帝溥仪和王国维的故事。

 

康有维原名祖怡,广东南海人。又被称作康圣人。以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著名。他是梁启超的老师,后者是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是康有维学生的学生,叫作再传弟子。同是清华国学院导师的王国维教过末代大清皇帝溥仪,所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在对联中被称作是皇帝的同学。

一九二八年给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的对联是: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匾额:儒将风流。

 

一九二七年寄傅斯年

 

“不伤春去不论文,北海南溟对夕曛。正始遗音真绝响,元和新脚未成军。今生事业余田舍,天下英雄独使君。解识玉当缄札意,梅花亭畔吊朝云。”

 

傅斯年出生于一八九六年,山东人。在北大预科学习过。后来在英国和德国留学。陈寅恪在柏林大学研究比较语言学时与傅斯年结交,达二十五年之久。一九四九年,傅斯年力邀陈寅恪去台湾或香港大学教书,被拒绝。

 

陈寅恪与鲁迅都曾在北京和广州的大学执教,

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相同的

鲁迅从一九二零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教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至一九二六年止,鲁迅先后在北京八所大中学校兼课。鲁迅和学生关系融洽;据生活在布鲁塞尔的鲁迅学生的后代回忆,鲁迅的个头只有一米六一。在女师大教书时,大胆的女生们居然敢把他抬起来与之戏闹。

一九二七年一月,鲁迅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教授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上古至隋的课程,又被聘为中山大学组织委员会委员。蒋介石在上海广州捕杀共产党,鲁迅召集中山大学各主任开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四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在广州从事翻译和创作,十月去上海。

 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此时陈寅恪已经回国两年,在清华大学设立的国学研究院工作。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陈寅恪,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后生晚辈的敬畏,就更不用说了。梁启超也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一九二六年年六月,他只有三十六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一九三零年,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

 

陈寅恪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一九三八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参阅二十世纪国学大师,辞海:陈寅恪)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陈寅恪与鲁迅组建家庭生儿育女都相当晚

鲁迅早年以照顾其母之故,与并不喜欢的朱氏结婚,他们并没有生活在一起。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一九二七年夏天鲁迅从广州到达上海,与许广平结为终生伴侣。他们的大量书信包括情书后来结集出版,是为两地书。鲁迅晚年病魔缠身,去世时五十六岁,各种著述近一千万字。那时他的唯一孩子海婴年龄还小,鲁迅大概不曾想到他的后代们今天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

 陈寅恪三十六岁以后才结婚。他太太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他们育有三个女儿。

陈寅恪与鲁迅都受到政治家关注

中国和外国的政界人士对陈寅恪好奇感兴趣。胡适是既见过鲁迅,又见过陈寅恪的。蒋介石通辑鲁迅,称之为堕落文人。蒋介石当然知道陈寅恪鼎鼎大名的。斯大林在中国代表团来访时问到陈寅恪情况。

   胡乔木见过陈寅恪,答应帮助陈寅恪出版著作却没有兑现诺言。陶铸见过陈寅恪,陈毅见过陈寅恪,康生想见被拒绝。被鲁迅嘲骂为四条汉子的周扬也拜见过陈寅恪。

  毛泽东对与末代皇帝溥仪见面感兴趣;五六十年代多次去广州开会或过冬,却没有与陈寅恪见面。陈寅恪却谈到所谓毛公刘公作挡箭牌。陈宝箴是湖南封疆大吏,毛泽东终其一生对历史感兴趣,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与鲁迅也没有见过面,但是鲁迅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中提到毛泽东,给毛泽东送过火腿,一如郭沫若送欧米加手表,这是感情上的联络。红军到达陕北,鲁迅委托在巴黎的史沫特莱发电报祝贺。

     与鲁迅陈寅恪相识相关的著名人士章士钊

  一九二四年年,段祺瑞上台。邀章士钊北上为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受命后,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反对。各校学生聚会请愿罢免章士钊。章士钊不顾人们的反对撤换了一批反对他的大学校长,又派出武装警察护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到校就职,后又下令解散“女师大”,镇压爱国学生运动。

 

鲁迅明确支持学生运动,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著名文章。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章士钊的社交复杂而广泛,黑白两道皆有朋友。李大钊在北京被捕,章士钊虽已失势,仍与杨度积极设法营救。一九三零年春,受张学良之聘,任东北大学政治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到上海,为杜月笙宾客,不久正式挂牌当律师。一九三二年十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次年,章士钊以老朋友身份未经陈独秀同意为陈辩护。一九三六年秋,应宋哲元之邀北上,任东北冀察政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顾问。章士钊与毛泽东的关系,尤其引人注目。章士钊也是湖南人,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关系与之相识,有时抽空也去听他的课。

 一九二零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毛泽东持杨昌济手书到上海拜见章士钊,请其资助湖南青年赴法留学。章士钊手中恰有湖南军阀赵恒惕赠款,立即付以二万元。毛泽东以一部资助学生赴法,一部携归湖南充作经费。

   章士钊晚年不断受到毛泽东以其稿费的金钱偿还和馈赠。他的养女章含之为毛泽东当翻译。文化大革命开始,章士钊被当作残渣余孽受到红卫兵的冲击,写信给毛泽东,当即受到特殊保护。此公黑白两道皆有交往,因而左右逢源,得以长寿善终。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居然还可以出版一本柳文指要。

   章士钊与陈寅恪相识并时有过从。一九五六年七十五岁的章士钊去香港经广州与陈寅恪见面。章士钊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去香港担有统战工作使命;拜访寅恪留有诗作,两人时作密谈。章士钊把陈寅恪的《论再生缘》带到香港出版。

     和鲁迅陈寅恪都相关的人物还有郭沫若

郭沫若在六十年代以科学院长身份和历史学家身份与陈寅恪见面。郭沫若留下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的对联。其时郭沫若也研究《论再生缘》,对曹操武则天翻案写了不少文章,而陈寅恪早在几十年前已经下了推不倒的结论。郭沫若和鲁迅之间发生过论战和激烈争论,尽管他们从未谋面;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写到,我和茅盾郭沫若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都为着同一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

 

郭沫若在鲁迅去世后改变了态度,开始赞扬鲁迅精神。郭沫若经常改变想法,在学术上对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分期问题上。在对待文化大革命和江青态度上,等等。但是文革中郭写《李白与杜甫》开宗明义即拿陈寅恪对李白见解开刀试问,以为陈寅恪大谬不然。彼时陈寅恪已经去世。

 

陈寅恪是这样评价和谈论郭沫若的,他认为郭沫若最好的著述是青铜器研究。

   一九五三年,陈寅恪的学生从北京来到广州,带着郭沫若李四光的信,邀请陈寅恪担任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的答复中提出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并请给一允许证明以作挡箭牌。他口述的信开门见山: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沫若做,也许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诗,他就做李商隐也很好。我的碑文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淹没。

 

一九五八年郭沫若在信件中说,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这句话我就当对陈寅恪的面也可以说。“当仁不让于师”。陈寅恪办得到的,我们掌握了马列主义的人为什么办不到?我才不相信。一切权威,我们都必须努力超过他!

 

郭沫若还强调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生产等方面十五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要超过陈寅恪。事实证明这是大跃进年代的热昏胡话,直至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史学界生产的全是垃圾,连郭沫若早年自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的十批判书也被斥为十批不是好文章,更不用说文革中写的《李白与杜甫》这种取悦应景之作,成为笑柄。陈寅恪的学生周一良在文革中也被拉上清华北大梁效贼船,被迫参与制造现代史学垃圾为四人帮服务。

郭沫若早年在日本亡命期间得益于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结合日本出版的马克思著作,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甲骨文整理研究方面的著述,他因此十分推崇王国维。但是一九四九年以后,郭沫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分管文化科学行政领导工作,频繁出国访问,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热情洋溢,即使在甲骨文和古代史研究方面,也无成就可言,只是在编甲骨文合集方面和恢复出版考古杂志发挥影响。

陈寅恪和鲁迅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创作和各类文字作品

鲁迅生前自费出版了很多著作,着述七百万字。其它书信日记等各种文字近三百万字。鲁迅全集立即着手编辑出版,一九三八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以后从未停止大量印行。许广平功不可没,贡献极大。鲁迅研究后来成为显学,鲁迅成为圣之时者,革命圣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还编辑出版鲁迅语录。这和鲁迅关心政治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陈寅恪的学术著作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版了一些,因为十分专深,发行量有限。学术论文也是在大学学报出版,陈寅恪专业学问太大太深,十分自信,近乎一言九鼎。陈寅恪的学术着作在国外也备受推崇。日本刊行的《中国研究史人门》已将陈寅恪所著《魏晋南北朝史略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列入必读课;《亚细亚历史研究大门》也有类似说明,可见其普及之广与受重视程度之深。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集》已于一九七九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2000年由三联出版社出版《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

 

陈寅恪与鲁迅晚年的境遇都相当不幸,倍受病痛折磨

 

鲁迅因劳累过度,因肺病不治而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陈寅恪因眼疾而失明,后来晚年又因膑足之疾不能行走。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陈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一九四九年回国。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金竹陶器 2015-1-3 09:40
容不下这些汉子了,鲁迅已经被赶出中学教材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5: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