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思绪
十三五规划应当以高屋建瓴和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推广中国优秀文化
临摹芥子园画不出大千世界
芥子园画传只能作为毛笔国画的启蒙教科书,再初步练习梅兰竹菊和山石人物的传统技法。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众多画家一代又一代的习画者在临摹上下功夫,结果是拘囿于前人指掌之中,跳不出祖先布局的点划。
但是少数走出书斋画室俯仰于天地大自然间,从山川花木之中获得直接感受和灵感,也就画出了历代相传举世称颂的佳作。
西方的绘画传统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人编撰芥子园画传的年代,全神贯注临摹祖先纸上的梅兰竹菊时,欧洲人早已完成解剖学透视学和油画技法的完整教学体系,巨幅的旷世之作成为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典范。其实从古希腊时期的精美雕刻就已经看得出欧洲人在造型视觉艺术方面的严格规范,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比例相称十分准确。到了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更是如此。由于面对实物的写生,在光学适应学解剖学和其它科学原理的实际适用,使创作的静物人物以及风景都到达无懈可击的完美程度。除了后来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上述方法之外,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墨守成规,守着几本线装的芥子园和其它木刻版教材,或者装裱的花鸟人物画或秘不示人的山川行旅画卷。
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图画课上,也有一根线半个圆的敷衍,所谓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如此而已。
所以一代又一代的梅兰竹菊,皆似曾相识而了无新意,甚至到了用彩色铺陈的巨幅梅花,在岭南依然是平面的。直到上个世纪未期才有人摆脱芥子园的巢臼,采纳了透视和三维立体方法,用国画画出令人耳目一新,回肠荡气,心花怒放的塞梅铁干新枝,甚至被张贴到了扶桑东瀛的庄严议会大厅里。
至于出生在十九世纪的湘人齐白石,其最成功的作品依然不是来自芥子园的描摹和题材,而是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虾。齐白石画虾到了出神入画的境界,都全部来自对养育活虾的细致观察,然后取其情趣,跃然纸上。
到了后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使中国画大放异彩的张大千,虽然也曾临摹传世的各种范本,甚至远足到敦煌石窟描摹佛像。但是真正表现大气磅薄艺术才华的是巨幅泼墨山水,那全然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看遍天下山川的感受。现代绘画的潮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甚至学院派的教条,进入全新的境界。完全不是芥子园笔墨即可读遍胸中块垒一吐为快的年代,所谓一个时代的美学艺术潮流,一个大千世界更加异彩纷呈,因为这是一个开始描摹宇宙的时代。
欧盟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