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归女针锋相对主持人和Boss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2/01]
- 冤死的毛苒 — 天真简单背后血的代价 [2011/09]
- 遇到不体贴的老公我该怎么办? [2011/02]
- 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2012/03]
- 离婚后,我为什么放不下前夫? [2011/12]
- “老少配”的婚姻成了我的心病 ----婚姻中的年龄差距带来的困扰 [2012/03]
- 披着人皮的狼—李浩是如何做到的? [2011/09]
- 西方人直接,东方人含蓄——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1/12]
- 对你的“瘾”真的戒不掉吗?——一段婚外情带来的困扰 [2012/03]
- 疯狂英语背后的疯狂丈夫 [2011/09]
- 父母反对的婚姻会幸福吗? [2011/08]
- 我精神出轨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 [2011/03]
- 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结局一定是要选择分手吗? [2011/10]
- 一个女人,在丈夫和情人间的两难选择! [2011/09]
- 情场对决,自恋者必败!——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2/01]
- 丈夫突然提出分开,“中年”离异的我该怎么办?(续) [2011/06]
- 傍大款 [2011/01]
- 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生吗? [2011/06]
- 关于婚姻与爱情 [2011/02]
- 捞?还是不捞?“纠结一案”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女儿成了“问题少女”,我该怎么办 [2011/07]
- “痴情”前男友:给qionghua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如何应对移民压力和“歧视”:从王立山医生事件谈起 [2011/03]
- 关于精神疾病,涉及的司法治疗问题 [2011/02]
- 男人必读:忍是出路吗?平凡往事“忍”文引发的咨询 [2011/03]
- 四十而不惑,可我为什么还很糊涂? [2011/03]
- “一见钟情”我还要坚持吗? [2011/09]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临床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手册
张道龙 许倩 赵然 刘春宇
【第三章】心理因素评估
一. 加重因素:评估咨客为什么是今天前来求助,咨客此时此刻最严重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这个压力源存在了多长时间。关于加重因素的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在这里会有很好的帮助。在咨客讲述事件、描绘压力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评估咨客的价值体系和认知系统。
1. 负性信仰:观察咨客是否存在明确的、负性的核心信仰,是否将此信仰付诸行动。例如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
2. 认知扭曲:观察咨客对压力的主观感受是否超出了客观事件的严重程度,即咨客的认知是否出现了扭曲。
二. 模式分析:咨客的困扰是否总是重复发生,是否存在一个模式,通常大部分咨客都有模式可循,家庭治疗和精神动力学说对模式分析很有帮助。
1. 泛化:模式分析实际上是观察咨客的困扰是否泛化,有可能发现咨客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障碍。
2. 过去经历:评估咨客的困扰是否与其过去的经历有关,尤其是否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是“一夜形成”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研究精神动力对人的影响。但是,模式分析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咨客的困扰一定与过去有关,不能机械地与咨客所谓的过去史和创伤史联系起来,不能刻意挖掘。
3. 座右铭:观察咨客自述中是否存在极具代表性的自我展示或自我炫耀的一句话,即使发现了咨客的“座右铭”,也不能望文生义,而要深入分析言语背后的内容。
三. 应对方式:关于咨客应对方式的评估,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和动机面询在这里会很有帮助,所谓应对方式是指咨客过去是如何应对压力、解决困扰的,没有压力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以此找出咨客内在的治疗动机和过去的成功经验。
1. 多样性:不同的咨客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同一个咨客可以运用多种应对方式,比如听音乐、体育锻炼等等,其中还包括运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
2. 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列出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升华、利他、幽默是成熟、积极、建设性的防御机制。这样一些机制也常作为斗智,社交,心机的手段被广泛使用。因使用的不同既可能有正面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伤人伤已。
1) 升华(Sublimation):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指个体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指向原始的本能力量置换到较少本能色彩的、社会所能接受的对象和行为上,同时与这些对象和行为相伴随的情感转换成“去攻击性”的情感,即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业余爱好等方式来表达攻击性。
2) 利他(Altruism):指替代性、建设性地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包括良性的、建设性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利他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
3) 幽默(Humor):指个体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自己的窘境,维持心理平稳,幽默可以明显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但并不会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4) 压抑(Suppression):是指个体将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的、痛苦的经验和冲动主动忘掉,或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
5) 否定(Denial):一种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是借助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和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即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依然加以否定或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6) 退行(Regression):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幼稚的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即停止使用逻辑的、时间定向的思维。
7)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通过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予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以及维护自尊免受伤害,即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遮掩对自己的伤害,通常是在否定某些现实之后。“否定”与“合理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意识下的行为。而后者是主动有意识的行为。
8) 分裂(Splitting):把人或事做非黑即白的分类。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则是完全可爱的,或者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中,出现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即将正性和负性的自我和客体形象分裂开来。边缘性人格常用的机制之一。
9) 置换(Displacement):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将情感从原始的对象转向较为安全的对象。
10) 投射(Projection):指个体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愿望、内在特征想象成别人身上的客观事实,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会否定那些被投射出去的特征,即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利用别人作为自己心理上的“代罪羔羊”,以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所谓“以已度人”。
11)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认同的形式之一,指个体将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幻想或真实的客体身上,然后再将这个客体内化。以自己潜在的需要去要求客体。边缘性人格常用的防御机制之一。
12) 疑病(Hypochondriasis):指个体将被拒绝感、孤独和攻击性冲动由对别人的责难转变为疑病的观念和相应的情绪苦恼。这种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将自己的不适和痛苦反复向别人诉说,以替代对别人的直接要求,或替代埋怨别人忽视自己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常常是没有表达出来的。
13) 智力化(Intellectualization):指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诸实际行动,这种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到问题,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如喜欢纸上谈兵。
14) 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指个体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这种防御机制包括为了获得注意或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如“笑面虎”。
15) 付诸行动(Acting out):指无意识欲望的直接表现,其目的是避免认识到所伴随的情感、冲动,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如不顾场合的口无遮拦。
16) 躯体化(Somatization):指个体将长期得不到释放的内在压力、焦虑、情绪障碍,转化为外在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出现一系列不适和痛感。
总之以上的对咨客既有的心理困扰的加重减轻因素,给咨客带来疑惑的认知行为模式和咨客对心理压力的不良应对方式的观察,心理因素评估为下一步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综合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读人”的根本。